|
這家嵌入式微處理器市場的“帶頭大哥”面臨著英特爾的反攻,急迫需要來自中國市場的盈利來反哺。
“當變革必須發生的時候,發生的速度越快越好!”ARM全球總裁布朗日前在北京以異常堅決的口氣回答中國區總裁譚軍閃電離職的原因。
譚軍是誰?
盡管譚軍這個名字不太為人所知,但在國內半導體領域,譚軍的知名度不亞于任何人。由此不難理解其離職在業界引起的轟動,而其背后則是ARM地位的日趨抬升:在通信和計算產業加速融合的今天,業界憧憬ARM和谷歌的聯盟能取代PC時代的 Wintel聯盟,建立新的統治秩序;在國內,經歷了龍芯等諸多自主CPU的喧囂和失望之后,人們開始寄希望于瑞芯、海思等ARM內核的CPU開發商可以撐起中國的強芯之夢。
和其他職業經理人比起來,譚軍更像是一個布道者。從2002年開始,在其苦心經營下,ARM已經在國內近300所大學開設了專門的教學實驗室,在教育階段即奠定了ARM在32位嵌入式處理器領域的主導地位。而其提出的“產業球”理論則在業界有廣泛的影響,該理論側重于建立產業鏈之間雙向、多向的交流與合作,并強調各個環節都要直接與消費者溝通。譚軍的這些工作為ARM今后的盈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成為嵌入式微處理器市場老大之后,一貫作風低調的ARM已經不得不從幕后走向前臺,接受更多的挑戰。英特爾已經大舉壓境,近日與諾基亞、LG等ARM的傳統客戶高調聯手,意欲在嵌入式市場大干一番。為了保住市場地位,ARM必須加大研發投入以及市場運作,但這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支持,尤其是在今年半導體產業艱難的背景下,ARM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盈利的回報。它顯然已經不想再為中國市場輸血了,而是需要反哺。
譚軍將培育市場視作第一目標的理念無疑與ARM的訴求大相徑庭。在譚軍看來,中國的IC設計業羽翼未豐,急于要求回報將加重本就孱弱的本土企業的負擔,最終將損害ARM在中國的長遠利益。
“現在ARM的大樓需要繼續往上發展,所以我們需要的是能迅速蓋樓的人。”在布朗的力挺下,負責ARM在中國區銷售業務的吳雄昂開始走上前臺。甫一上任,吳雄昂便宣布兩點:加強政府公關;從英國本部調人,建立客戶支持服務中心,加速客戶產品商業量產。比起譚軍培育產業生態系統,重視教育的慢工細活來,吳雄昂的舉措對于提升ARM的業績可謂速效強心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