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工業4.0標準的不斷推進和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機器人產業迎來新一輪浪潮,正逐步向系統化、模塊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加快推進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跨界融合,加速機器人產品智能化進程,真正實現由機器向機器人的進化與發展。 高度智能是對新一代機器人的重大共性技術需求。適應該需求的協作機器人應用面雖然越來越廣,但在復雜作業能力、非結構化應用方面需要更加智能化。如何利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進一步加速機器人產品的智能化和平臺化,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產品開發效率,促進產品迭代周期就成為業界產品研發的重要課題。 據羿戓設計所了解,近幾年隨著用工資源的緊張和智能技術的成熟,許多服務行業場景開始調整人員結構,使用機器人提升生產效率。就協作機器人而言,結合混合現實技術(AR)的協作機器人將開創全新的機器人應用場景,操作人員可以在AR眼鏡上得到機器人的運行狀態數據,并對機器人進行操控,增加了機器人的使用友好度,降低了機器人操作門檻,更容易進入一些對機器人并不熟悉的服務行業。 里程碑:eCD標準型達到4位數。 eCD基礎型:5172 eCD標準型:1052 注: eCD共4個等級,基礎型、標準型、系統型、生態型。 同時,人工智能漸漸從探索階段進入到應用階段,行業龍頭企業能夠打造機器學習平臺,積累海量的行業數據,將不確定變為確定,從而提升行業決策效率。比如,中科新松今年正式推出的龐伯特發球機器人,具備軌跡和動作分析兩大模塊,分別利用了兩臺分布式雙目視覺系統來捕捉球及運動員的運動軌跡,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進行深度學習,能夠進行自主智能判斷,幫助運動員改進訓練動作。在曲道奎看來,乒乓球機器人作為一個人工智能應用平臺,未來可作為開放平臺,與更多新興技術結合,進入更多領域。 今年的疫情,對制造業影響不小。疫情的刺激或許會讓機器人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一些新場景正在涌現。如消費類機器人、醫療類特種機器人、檢測類機器人等都可能迎來新的需求,同時包括智慧醫院、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城市智能系統也會對機器人產生巨大需求。再比如嶄露頭角的自動駕駛場景。在國內,受無接觸服務的影響以及自動駕駛商業化加速,一眾廠商開始試水自動駕駛應用,自動駕駛汽車在外賣和物資配送、物流、城市消殺作業等方面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仿真平臺建設、新基建加持等更為自動駕駛創造了發展機遇。 而伴隨著人工智能、5G、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融合發展,新一代媒體將由人工智能驅動,人工智能可能給數字內容領域帶來重塑。其中,可以實現換臉、人臉合成、語音合成、視頻生成、數字虛擬人等諸多應用形式的“深度合成”技術,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將迎來商業化時代。伴隨著技術門檻的持續降低,創新性的應用形式將持續涌現。 此外,在疫情之后,工業機器人也將迎來新的機會。如果說近些年來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正在提速,那么,此次疫情很有可能成為新的“催化劑”,智慧工廠、數字化工廠等都將成為制造業的一個“必選項”,加速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帶來制造模式的改變。疫情有可能會使中國制造業往前邁出一大步。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推動中國進入一個“智能+”時代,機器人恰恰是智能+的巨大應用平臺,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載體和應用領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將為各行業帶來顛覆與變革,智能機器人也將迎來快速發展時期。 未來人工智能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需要合理的制度建設與良好的治理來保障。比如在治理層面,通過構建多層次的治理體系,來適應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快速發展迭代、日益復雜化等特征;在立法和監管方面,充分考慮國際競爭、技術的經濟社會價值等視角,推動先行先試;同時兼顧多利益相關方,推動人工智能治理的跨學科參與和國際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