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訊: 水下機器人家族又添新成員 。近日,一種新型的水下機器人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制作成功。據了解,這個名為“探路者號”的水下機器人采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可無線遙控,適合在淺水區作業,可完成抓取、探測、取樣等多項任務,可用于大壩和橋墩水下部分檢查、近海救助打撈、維修海底管道和電纜等 。 《華爾街日報》近日載文稱,美中兩國企業之間正在進行一場大規模較量,其焦點問題是“創新”。去年夏天以來,美國商會網站上的一份名為《中國“自主創新”的動力:一張產業政策的網絡》的報告引起關注,熱度不斷升溫。這份報告針對中國出臺的新產業政策,詳細列明了中國打算實施的一系列復雜的新舉措。《華爾街日報》稱:“很多國際科技公司認為這些新規是一張科技竊取行動的藍圖,而中國正以全球前所未有的規模發起這場科技竊取行動。”在該報的網站上,有讀者隨即指出其中明顯帶有美國人偏見的保護主義意味。 “雖然在高科技領域我們的技術還不足以撼動美國,但我們在裝備制造業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這就讓美國感受到了威脅。”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副研究員王永中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必然會有所反應,采取一些限制措施。 虛構與猜測中的“中國黑客攻擊” “中國黑客”一直是西方媒體熱衷炒作的話題。2月10日,一家名為邁克菲(McAfee)的美國網絡安全公司發布報告稱,中國境內的黑客對至少5家大型石油、天然氣及石化公司發起了一系列網絡間諜攻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已介入調查。 記者發現,不少外國媒體在報道這一新聞時將其與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聯系在一起,稱中國是目前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十分熱衷于在全球爭奪能源資源,以推動國內經濟的增長。 根據外國媒體的報道,邁克菲公司將這些網絡襲擊活動命名為“夜龍”,報告中指出,“夜龍”行動開展至今至少已有1年多時間,而且至今仍在繼續。“夜龍”使用黑客工具復制、提取信息,已成功獲取了一些高度敏感的內部信息,如針對特定油氣田鉆探權的投標計劃,以及設備配置之類的生產信息。不過,“夜龍”行動似乎只是為了竊取信息,而非出于蓄意破壞的目的。 報告還稱,這些從事黑客行為的人并沒有采取措施掩蓋自己的蹤跡,研究人員一路追蹤這些被竊取的數據,最后找到了位于北京的中國網址。這些黑客更像公司雇員,他們在工作日朝九晚五地“干活”,人數可能連12人都不到。 看到這一消息后,互聯網專家、紅麥軟件總裁劉興亮告訴記者,“這件事挺好笑的”。 他認為,該安全報告由一家網絡安全公司發布,而網絡安全公司每年都會發布一些報告,“從公司行為的角度來講,這些報告都會有一些水分,目的是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劉興亮還打比方說,這與一些殺毒公司自己制造病毒自己殺是一個道理。 劉興亮對黑客通常的運作方式也比較了解。他認為,此次國外安全公司所指責的是位于中國北京的一個網址發動了黑客攻擊,但這與通常的黑客攻擊行動不同。“正常的黑客攻擊很少聚集在一起,而是分布得很廣。此前有黑客聯盟也發動過對一些公司的攻擊。黑客為了顯示技術高超,他們不會留下任何攻擊的痕跡。”安全報告中所指出的現象顯然不符合黑客攻擊的特征。劉興亮告訴記者,所有的大型企業都會對黑客有所防范,此次美國利用黑客問題來指責中國有特定的原因,因為指責黑客攻擊不像反傾銷等起訴,還需要實實在在的證據,利用黑客攻擊的說法更容易混淆視聽,“這件事很有可能是網絡安全公司無中生有的,要不就是出于某種目的有意為之,甚至被夸大了”。 2月10日,在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有媒體向馬朝旭提問:“據報道,美國聯邦調查局正在調查中國黑客針對西方主要能源公司的黑客攻擊行為,你是否了解有關情況?”馬朝旭表示,“我不掌握有關情況”。而對于這份所謂“中國黑客攻擊石油巨頭”的報告,美國《華爾街日報》2月11日援引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王保東的話稱,不知道有這份報告。王保東還說,過去有關中國黑客活動的說法是不公平的。他說,中國有嚴格的反黑客法律,中國本身也是黑客活動的受害者。 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受阻礙 專利申請顯示了中國的創新力,中興通訊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在國際專利申請企業排名中也進入了前十位。與此同時,華為在美國的收購行動卻再次受阻。華為等中國公司在海外已多次遭遇收購失敗。 2010年5月,華為以200萬美元收購美國服務器技術研發公司3Leaf的部分資產,包括購買服務器和專利等。目前,該交易正在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該委員會可能建議奧巴馬宣布此收購案無效。華為已非首次成為美歐各國所謂“安全考慮”的受害者。2008年,“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阻撓了華為和貝恩資本對電子器件生產商3Com的聯合收購,當時的理由也是“出于安全考慮”。 不僅只有華為,包括中興通訊、中國移動的投資和產品,在過去的10多年里,一直未能有效進入歐洲和北美市場。從多次失敗的過程來看,本土化和無形的非貿易壁壘是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最大阻礙。 劉興亮認為,美國在中國企業收購中設置障礙,說明中國的技術已經對美國構成了威脅。為什么設置障礙呢?劉興亮表示,“一是感受到了威脅;二是心里不爽,大哥要被小弟收購;三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慮,就像當年美國白宮要采購一批聯想電腦,但因為擔心國家安全而被否決一樣。面對這種狀況,中國公司應該就事論事,用國際通行的法律、法規保護自己的權益,同時,不斷發展壯大自己,能夠去面對這種競爭,并且占絕對優勢。” 華為公司有關負責人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考慮到可能會對華為品牌和聲譽帶來進一步的損害,華為被迫謝絕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于2011年2月11日向華為提出的、基于特定條件的撤回審查申請的建議。華為高度尊重并信任美國政府與美國正當程序的公平、公正。我們歡迎3Leaf交易審查進入下一程序。盡管我們對此次交易未在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的程序下完成審查感到遺憾,我們歡迎廣泛的國家安全協議,從而允許美國政府對華為在美國的運作、員工、辦公設施等方方面面進行全面了解,我們邀請美國政府對華為進行進一步的深入調查,調查期間我們會積極配合、通力合作。” 該負責人表示,無論對3Leaf交易的最終決定是怎樣的,華為都希望繼續發展在美國既有的業務,并與美國政府進行合作。 王永中認為,中國目前還不足以在技術方面對美國形成威脅,美國的做法可能也是出于其國家安全的考慮。王永中提醒企業家們,在走出國門的時候,中國企業自身也有很多問題,比如中國企業不合作,互相拆臺,在國外競爭的時候互相壓價,窩里斗。在走出去的時候還要適應國際環境,知曉所在國的社會法律和規范,在合法的范圍內尋求發展。(陶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