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日前,央視財經聯合騰訊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接近八成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前景廣闊,會滲透到各行各業;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會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產生影響。 這也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逐漸走進人們生活中,并與普通人的生活發生切實關聯。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近日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從AlphaGo戰勝李世石開始,大家才意識到人工智能是如此厲害。目前,騰訊后臺很多技術,比如廣告的精準匹配、個性化內容推薦等,都采用了人工智能技術。 在馬化騰看來,人工智能技術雖然距離通用還很遠,但現在完全可以在很多垂直領域落地。事實上,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智能醫療等各類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越發廣泛的應用。 今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 兩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讓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新的歷史機遇。業內有觀點認為,在前三次工業革命當中,中國扮演的角色往往都是跟隨者,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中國有機會在某些領域成為領跑者。 馭勢科技CEO吳甘沙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相對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和美國相比幾乎是“零時差”。不僅如此,在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中國更是占據一定優勢。 中國的數據優勢 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見證了人工智能這些年的發展,并直言對人工智能的喜愛由來已久。據李彥宏介紹,其在美國讀研究生時期,對人工智能這門功課就非常喜歡。不過當時并沒有實際應用案例,工業界也不看好這門技術,他還因此感到非常失望。 直到近兩年,李彥宏開始頻繁地呼吁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其創辦的百度也宣布要all in AI。這是因為,李彥宏看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臨界點:計算能力越來越強、互聯網數據越來越豐富,人工智能經過不斷演進,可以變成一項實用的技術。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也表示,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夠形成階段性的突破,有三個因素:數據、運算能力和算法。 由此可以看出,數據和計算力是決定人工智能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IBM中國研究院研究總監蘇中告訴記者,這一輪人工智能的發展實際上來自于數據。像深度學習,是通過海量的數據產生很多不一樣的結果。在數據量上,中國由于人口最多且多樣化,同時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已融入人們生活,因此數據會成為中國在AI產業中領先的地方。 “中國擁有最多的用戶群體,同時政府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上的決心和能調集的資源在全世界是罕見的,我相信未來人工智能的全球競爭主要在中美之間,由于人工智能應用研究的特點,中國會率先勝出。”劉慶峰說道。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其中中國企業數量達到592家,占23.3%,僅次于美國。 原創型人才稀缺 盡管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勢頭令人欣喜,但是,其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經理劉永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時指出,相比美國,雖然中國在應用場景方面優勢明顯,計算能力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甚至有望反超,但是,在人才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 李彥宏也指出,就中美兩國來比,美國的人才優勢讓其在基礎理論研究上占據優勢,所以絕大多數算法的創新都來自美國。不僅如此,美國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對人工智能的重視程度也普遍高于中國互聯網公司。 對此,清華大學教授魯白持同樣的觀點。其認為,中國對人工智能的理論、原創性研究還比較落后,大家都在集中精力做應用,未來在人工智能領域,大的突破可能還是來自西方,而技術應用的發展來自中國。 人工智能人才稀缺的問題,也讓科大訊飛遇到了困擾。劉慶峰表示,科大訊飛去年有些預算沒有用完,就是因為沒有招到足夠的優秀人才。其介紹,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的工資狀況上,中國企業開的工資比美國、英國公司要高很多,這跟兩國勞動力的平均數量、平均工資對照是不太匹配的。 劉慶峰認為,對于“源頭創新型”這類全球都稀缺的人才,要加大力度培養。中國也有很多好苗子,要讓他們進入這個領域,然后設計一個關于人工智能的學習成長路徑,這對于產業的整體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