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富士康接連爆出的員工鬧事,說明中國的年輕工人思維與個性,與傳統的大規模制造管理體系已形成錯配。 而接下來富士康們將面臨的更嚴峻的事情是什么呢?是更年輕的、從農村進入城市的中國人有了更多的選擇,不再將進入大工廠當做首選優選,而是選擇自主性更強的其他職業,比如零售與服務業。 《金融時報》最近報道了這個狀況,節選如下: 與很多同齡人一樣,李晴琳(音譯)也靠富士康(Foxconn)為生。對于一個23歲的農村女孩來說,為這家全球最大電子產品合同制造商工作,幾乎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職業選擇。富士康的員工總數超過100萬,大多數與李晴琳年齡相仿。 但李晴琳卻決定把她的工作地點設在鄭州富士康工廠大門外的一間商鋪里。她沒有在這家臺灣公司的生產線上工作,而是在努力招聘其他人到該公司工作。她說:“我不打算在那兒工作。”她解釋道,經營一家只有她自己一名員工的職介所,要遠遠好于去組裝iPhone 5。“我現在正處在精力最旺盛、最能出成績的年紀。我想利用這個階段去做生意。” 李晴琳并不是個例。她愿意考慮這家工廠以外的生活,這是她這代人的特點——他們對制造業工作的熱情不及他們的父輩。 看似數量無限的外來務工人員——中國成功制造業企業的基石——似乎正在流失。 在勞動力數量增長的放緩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也恰恰出現減速。工廠主們面臨的財務壓力一直在上升。過去三年,工資水平一直在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攀升。更為強勢的員工隊伍還催生了勞資糾紛。 轉移與復制解決不了問題 將近十年前,富士康就開始應對勞動力成本日益上漲的問題,它的對策是把工廠建在遠離廣東和上海等傳統沿海制造業中心的地方。在沿海地區,企業對勞動力的爭奪最為激烈。2009年和2010年,富士康在深圳的首家工廠爆發一連串員工自殺事件后,該公司加快了這種轉移。這些自殺事件暴露出了大型工業園區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園區往往擁有數十萬背井離鄉的年輕員工。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富士康在成本較低的中國內陸地區建起了兩家大型工廠:一個是組裝蘋果iPhone手機的鄭州生產基地,現擁有員工19.2萬人,李晴琳就在那里開起了職介所;一個是組裝iPad的成都工廠,現擁有員工11萬人。富士康深圳生產基地仍是該公司最大的生產基地,員工總數達39萬人。該公司現在正在忙著完成上月面世的iPhone 5的訂單。 也就是說,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員工總數高達120萬。但過去一個月,它在中國內陸的工廠在短短兩周內發生兩起員工騷亂事件。這表明,該公司的模式或許是不可持續的。10月5日,在與生產線員工就iPhone 5質量要求提高一事發生兩次對峙之后,鄭州工廠的數百名質量控制人員展開罷工。9月23日,富士康太原工廠一名員工與一名警衛的爭執升級為一場騷亂。太原工廠的員工總數為7.9萬人。在這起事件中,40人受傷,多家商店被搶,汽車被掀翻。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張車偉表示:“富士康這種把在中國沿海地區不可持續的工廠復制到內陸省份的做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它還是在沿用相同的模式。”他指出,繼續仰仗大批非常年輕的勞動力是有風險的。“短期來看,富士康可能仍會如此生存下去,但最終,他們必須意識到勞動力隊伍出現的重大結構性變化。” 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預計到2015年時才會達到峰值,但15歲至29歲人群的人數很可能已經達到峰值,主要原因是30年前出臺的計劃生育政策。瑞銀(UBS)經濟學家王濤(Tao Wang)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2010年代勞動年齡人口的凈增數量,將從2000年代的8200萬和1990年代的9000萬驟減至2300萬。”她還預言,“年輕的勞動年齡人口在過去十年每年增長0.2%后,將在未來十年每年銳減1.4%。” 招不滿工 這解釋了為何會有這么多雇主在出口和整體經濟放緩之際都很難招到足夠多的員工。英國《金融時報》在線研究通訊《中國投資參考》(China Confidential)報道稱,今年9月其調查的200家公司里,有三成的“藍領”崗位無人補缺。《中國投資參考》估計,中國服務業從業人數已達2.90億左右,而制造業為2.25億。它還預測,未來十年,服務業的發展速度仍將超過制造業。 盡管富士康提供了中國電子產品制造業一些工資最高的就業崗位,但它仍難以招到足夠多的員工來充實其新工廠。富士康太原工廠負責人力資源的人士表示,富士康正從其他工廠“借用”數百名員工,因為太原工廠無法實現自己的招工目標。鄭州市和太原市政府一直在用大巴運送學生到富士康“實習”,讓他們在生產線上幫忙。 李晴琳每說服一個人同富士康簽勞動合同,她的職介所就能得到一筆當地政府發放的獎金。她的傳單寫道:“在家鄉上班,拿深圳工資!”傳單上承諾,起薪每月1800元人民幣(合285美元),通過三個月試用期后,工資有機會翻番(包括加班費在內)。她還承諾,任何人當場簽合同,都能拿到300元人民幣現金獎勵。 服務業帶來可多就業機會 邁克爾•恩賴特(Michael Enright)是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教授,曾寫過一本關于中國珠江三角洲制造業中心的書。恩賴特認為,女性擇業傾向的改變尤其明顯。她們去沿海地區工作的傾向要弱于以往,而且她們也不再那么愿意從事制造業。“電子產品工廠里曾經全是女工,”他說,“但服務業正在帶來更加可靠的就業機會。” 《中國投資參考》引用了求職網站“大谷打工網”(Daguu) 4月份對1.1萬多名外來務工人員所做的一項調查,這項調查就證實了這一點。受訪女性給出的自己最想從事的10種工作中,有9種是服務業工作,排名前三的是銷售代表、前臺接待員和行政助理。想從事制造業的男性要多得多,盡管如此,他們最想從事的工作還是銷售。 《中國投資參考》稱,9月份就業崗位增長最快的行業是餐飲、商業服務和運輸及物流,其中餐飲業增長70%,其余兩個行業各增長45%。零售業崗位增長35%。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就業崗位萎縮最快的行業是機械、建筑、服裝和紡織,萎縮幅度從25%到50%不等。 恩賴特教授說,工廠男工數量偏多導致員工隊伍“更難駕馭”。目擊者稱,上月參與富士康太原工廠騷亂的2000名員工中,大部分是年輕男性。今年早些時候,富士康在成都和武漢的工廠也爆發過騷亂。 來源:FT中文網 |
年輕人志向更遠大、更信奉消費主義 比起他們的父輩,今天的年輕人有著更為遠大的志向。華南各地工廠聘請的許多心理治療師(聘請他們的部分目的在于應對員工自殺)表示,沿海工廠的第一代員工是拿自己的工作同父輩從事的農活比,比較結果自然令他們滿意。但他們的子女更信奉消費主義,這些年輕人往往拿自己的境況與當今中國的富人比。 員工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富士康工廠,可謂是一個“社會實驗室”。在這里,遠大志向與組裝iPad和iPhone的單調艱苦每天都在發生著碰撞。在富士康深圳工廠附近的一條小巷里,一位27歲的工程師談到了自己被派往富士康巴西工廠的快樂時光。他說:“我們在那里呆了四個月,這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公司每周組織一次旅游,每兩周帶我們去中餐館吃飯。” 但在回國一個月后,他發出了同齡人中常見的那種抱怨。“制造業很枯燥。不管在哪家工廠工作,每天生產的都是同樣的產品,”他說,“將來我想找一個報酬更好的崗位,去一家效率更高的公司工作。不管是誰從事制造業,最終都會感到厭倦。” 他的月收入超過5000元人民幣,高于工廠里的大多數員工。但他的志向更高,打算在幾年后辭職創業。他說:“比起那些在制造業或服務業打工的人,企業家在兩三年內就能買房買車,假如生意順利的話。” |
文革會再來的。。。 |
時代在變,世界在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