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希拉里的訪華,美國制造業和就業率等問題再次被提及。美國是一個十分重視公眾就業率的國家,近幾年,由于金融危機發生,美國就業率始終無法復蘇。因此,也成了此次美國大選的主要問題。周二一份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制造業在上月出現三年多來最嚴重的萎縮,進一步表明全球經濟放緩正在拖累已經十分疲弱的美國復蘇。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的調查顯示,制造業在8月份連續第三個月陷入萎縮,ISM制造業指數在8月跌至49.6,低於路透調查中分析師的預估中值50.0,7月為49.8.該指數低於50即表明這個關鍵性的行業陷入萎縮。 與此同時,7月美國失業率仍處在8.3%的高位。疲弱的就業增長令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深感憂慮,而在美國大選中,疲弱的美國經濟也是關鍵議題。處于這個敏感時期,希拉里的訪華除了在南海等問題上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外,在某種意義上更像是體現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新型大國關系的誠意和善意,真正維護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共同合作發展。 在“重振制造業”的口號和政策影響下,美國有望吸引傳統制造業從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回流”至本土。從而實現奧巴馬政府“增加生產和出口,降低金融比例,增加就業”的發展目標。 這表明美國開始“重操就業”,生產從筷子、熱水器到建筑機械等一系列產品的事例。甚至對中國生產的美國奧運服裝,也有個別美國議員小題大做,嚷嚷著要把“中國制造”堆在一起燒掉,再做新的,哪怕是汗衫也好,但必須是“美國制造”。 經濟學家和產業資本家對此卻有不同看法。“我們不會在美國增加勞動力密集型、相對低技術的工作,我也不認為我們想要它們。有時開發增強競爭力的技術會比較有意義。有時政府支持提高工人技能比較有意義。”紐約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這樣認為。 而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卡茨指出,認為制造業就業崗位將大增的想法是完全不可信的,大力改善美國基礎設施和教育,對創造中產階級就業崗位會更有效。 許多專家認為,這兩年美國制造業就業崗位回流,除海外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原因外,還有匯率變動、海外能源運輸價格攀升等臨時性和偶然性因素。因此,這種復蘇是衰退過后的一次反彈,還是長期性現象,仍難確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加區分地宣揚走老路,制造所有類別的產品,只能越說越興奮,越做越為難。 在2011年2月硅谷的一次晚餐會上,奧巴馬曾經問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如何才能將iPhone手機制造方面的崗位弄回美國喬布斯回答說:“這些工作回不來了。” 調查顯示,美國制造業當年還有60萬崗位無人填補,僅僅是因為企業找不到有合適技能的工人。 人才缺口,已不僅是技能和勤懇問題,新技術發展需要掌握新知識的人才。要重振美國制造業,就需要重新規劃教育系統,因為高端制造業工作同當年送往海外的制造業工作不同,這些工作需要非常特別的技能和較少的工人。 先進制造業需在過度期 要實現“再工業化”,扭轉這種失衡,美國需依靠的是先進制造業,而不是低端制造業。這已成為美國不少有識之士的共識。 哈佛商學院教授皮薩諾和維利石早在2009年的《哈佛商業評論》上就提出建議,要求政府重視先進制造業。因為在該領域,勞動力成本通常占的比重縮小,低工資國家優勢不大。而迅速變化的世界也越來越要求把生產放在離終端市場更近的地方。 先進制造業是指使用高端材料和生產技術的下一代制造技術及其產品,主要包括精密儀器、電子產品等行業。這些行業產品附加值高,技術要求強,不僅是美國比較優勢所在,也能為美國民眾提供高報酬收入。美國政府的政策目前已開始側重“先進制造業”,給予了不少資金和稅收支持。 總體看,美國國內重振制造業的呼聲很大,有所為有所不為,還是無所不為,有關討論的結果日趨明朗。可以預見,美國重振制造業的步伐一旦加快,在一些領域,與歐洲以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將產生激烈競爭。 美國制造回流 將影響世界分工 面對美國制造的復蘇,日本制造和中國制造都感到壓力。2012年,對于日本企業而言,除了將備受日元升值的煎熬,還將受到美國制造的擠壓。比如汽車行業,豐田、日產、本田等三家企業總共只會保留500萬輛的日本國內生產量。對其國內工廠來說,其競爭對手不僅僅是中國和泰國,還有不斷加入的美國南部與墨西哥組合。根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飛機產業和汽車產業在美國正不斷“南進”。“南”是指南卡羅來納州和德州等美國南部州,其主要推動力之一就是那兒的勞動力成本下降了很多。去年年底投產的豐田汽車密西西比工廠的新員工工資僅為15美元/小時,相比過去的通用汽車每小時80多美元,勞務成本下降了許多。 通用汽車破產是觸發美國南部地區工資成本降低的原因之一。法律程序破產之前,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總是不響應通用汽車的重組、退休工資改革等措施。但是,破產重組之后,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如今也是通用汽車的大股東之一)為了確保公司生存與重建及未來增長,開始積極面對各種問題,其中就包括簽訂以前無法想像的關于薪酬的相關協定。 事實上,目前中國制造業正處在最為復雜的時期之中。一方面,外部環境正因為美歐等發達國家對制造業的再次重視而變得更為艱難;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還未完全落到實處。內外交困,技術的引進來與資本的走出去好像都已經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制造業需要在這個路口選擇一個新的方向。 對于被譽為“世界工廠”的珠三角以至整個中國來說,“美國制造”的重新崛起,正在引發全球制造業新一輪布局。“中國制造”亟須再次尋找自己的坐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