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中國的無晶圓廠(Fabless)公司數量至少有450多家,而現在的問題是,在幾年之后,有多少家能真正存活下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將如何成長茁壯,在全球市場發揮影響力? 在《EE Times》最近進行的一系列中國報導中,中國一些業界高階主管們指出,在假設這些無晶圓廠都繼續他們當前業務模式的情況下,至少還要2~10年的時間,才能看出這些驟然崛起的企業們會消失或是走上正軌。 從根本上來看,大家對該產業未來前景的看法與猜測都有很大不同,但基本上大家似乎都同意,以目前中國的無晶圓廠模式來看,要長期維持下去似乎不大可能。中國企業不能僅仰賴今天的成本優勢或勞動力優勢來維持成長。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在中國,成本優勢已經讓很多公司雇用了二位或是三倍的工程師。而這股趨勢也讓美國的工程師更加感到恐慌。 北京WestSummit資本管理公司的管理總監Datong Chen指出,與美國公司相比,若一家中國公司有100個工程師,他們只需要美國工程師設計所需的三分之一時間,就能快速設計出產品。 芯原科技(VeriSilicon)總裁戴偉民同意這個觀點。 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中國,”時,戴偉民的回答簡短有力:“美國太貴了。臺灣工程師品質很好,但數量不足以滿足我們的需求;而印度則是還沒有準備好。”而在營運成本部份,若美國是一的話,臺灣大約是三分之一,而中國大約是五分之一,戴偉民表示。至于工程品質方面,戴偉民指出,年輕的中國工程師可能還很嫩,但我們可以給他們最好的設計流程和工具,以彌補他們缺乏經驗這一點。“在芯原,我們每周都tape-out一款晶片,”他說。盡管芯原在全球各地擁有多個辦事處,但芯原在中國的員工人數共有380人,其中250人位在上海的總部。 然而,芯原的戴偉民也對中國無晶圓廠提出警告,若未能發展出獨特的商業模式,“未來兩年內許多業務都將無以為繼”。芯原和eSilicon與OpenSilicon類似,都是快速成長的「IC設計代工」供應商,主要是為客戶提供矽解決方案和SoC的一站式服務。本質上,芯原并不提供晶片業務。相反,它是服務型企業──利用自己的IP,或是來自其他第三方夥伴的IP為客戶設計晶片 撇開商業模式問題不談,目前,現實問題在于,中國的工程師成本也日漸升高。 一些報導指出,中國的工程管理人員薪資并不低,以公司設在北京的工程部副總裁這類高階主管來看,他們的薪資都已經在2007~2008年時達到高峰,而設計工程師的薪資則仍在上升。因此,為了維持利潤率,許多公司開始向中國西部出發,尋找更便宜的設計工程師。 ARM中國總裁吳雄昂認為,以今天中國的無晶圓廠模式來看,最大的陷阱就在于有太多同質性太高的本地公司,他們的產品競爭非常激烈。這種模式必然不會長久。而這也是新思科技(Synopsys)亞太區副總裁潘建岳所說的,中國無晶圓廠必須掌握創新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 潘建岳指出,“如果你想在全球市場中插一腳,你就會需要全球性的人才和全球供應鏈。” 他們學得多快? 但是,潘建岳并不認為中國無晶圓公司必須從頭開始。他解釋道,中國企業應該積極招聘歐洲和日本的工程技術人才。“看看三星如何從日本人那里學習半導體技術。”潘建岳列舉了一些韓國企業的做法──也許在二十年前,當時韓國企業每個周末都邀請日本工程師到韓國去;韓國人會問一些問題,日本工程師回答后,他們便一起打高爾夫球,接著送日本工程師回家──他們的商業機秘就在「第19洞」。 當然,中國無晶圓公司現正面臨著一個更大挑戰:缺乏經驗豐富的管理技能。WestSummit的Chen指出,“確實,很多中國無晶圓公司今天都是由「海歸派」在經營,但這些公司中,有許多都缺乏專業行銷知識,而且幾乎沒有任何管理經驗。”他表示,問題在于“他們學習的速度能有多快?”Chen本身是在美國拿到學位,并在矽工作一段時間后才回國;他曾在1995年與夥伴共同創立Omnivision,同時也出任展訊(Spreadtrum)的技術長。 Synopsys的潘建岳也有類似的看法。他指出,缺乏管理能力是一大問題。他指出,要經營一家規模達十億美元的公司,你所需要的技巧會與經營一家規模一億美元的公司截然不同。他以一家由三人共同成立的家庭式無晶圓廠公司為例指出,你可能只需要埋頭工作,直到讓公司成長為20人甚至100人的中小型企業。然而,這種模式卻不能應用在2,000人的公司中。潘建岳表示,中國的高階主管通常都是好學生,但問題是,他們學得有多快?這個學習過程可能會長達數年之久。 ARM的吳雄昂認為,缺乏執行經驗的公司,有時也會展現在無法良好定義市場方面。一旦無法明確地定義市場,就容易導致更高的產品開發成本,或是讓他們錯失商機。 并購潮 然而,當前中國成功的無晶圓公司們,幾乎都有著共同的故事:藉由并購及收購來強化自身能力。 2007年底,展訊收購Quorum Systems就是很好的例子。Quorum是一家位在圣地牙哥的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主業是設計高整合CMOS射頻收發器。去年,展訊還收購了MobilePeak Holdings Ltd. 48.4%的股權,MobilePeak也是一家無晶圓廠晶片公司,在圣地牙哥和上海設有公司,主要產品是UMTS/HSPA+數據機晶片組。 在最近一次接受《EE Times》的采訪過程中,展訊CEO李力游表示,他希望展訊能被認為是一家「能提供美國技術和中國服務態度的公司」。“你常然不會希望人們認為你是一家提供中國技術和美國態度的公司,”李力游笑道。 在中國,購并風潮正迅速蔓延。今年稍早,上海的銳迪科微電子(RDA Microelectronics)和Trident Microsystems簽署了一項IP授權和發展協議。 RDA將支付1,600萬美元現金,以獲得為期10年的非排他性、全球性、不可轉讓的授權,用于開發、生產和銷售 Trident SX5 數位電視SoC平臺的衍生版本。 RDA CEO戴保家在最近與《EE Times》的訪談中表示,該公司之前并沒有進軍DTV SoC市場的計劃。他解釋道,收購IP更像是一種防守動作。但他仍然表示,“即使我們在IPTV市場是后進者,但我們仍擁有一個巨大優勢。因為我們熟知本地市場。” 在中國,大家都承認,不僅工程成本上揚,現在各種基礎建設的成本也不斷攀升。而當被問到中國的無晶圓廠業務還能持續多久時,Synopsys的潘建岳看來有些猶豫,接著他表示,“五年。”然而,他立即改口,“或許還有10年。” 中國靈敏的反應才是重點! 他的樂觀并非來自中國的成本競爭力,而是速度。他對中國能迅速對市場做出反應的能力深具信心。隨著所有關鍵的元件供應商和制造商紛紛在中國設立公司(更不用提在中國擁有OEM客戶的公司了),中國當地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這將讓中國的無晶圓廠業務模式更能發揮效率。在這里,沒有延遲、不用開冗長的電話會議,可以立即做出決定。這個生態系統也能讓當地廠商們從僅生產簡單的「me-too」產品,進階成可提供加值型系統的廠商,甚至開始開發軟體。 另一個讓中國無晶圓廠樂觀的原因,是晨星(MStar)和聯發科(MediaTek)這兩家臺灣IC設計大廠在手機、數位電視領域的成功經驗。這兩家大家所稱的「M brothers」是許多中國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正在試圖模仿一個成功藍圖。晨星和聯發科已經體認到,為客戶提供完整軟硬體解決方案具有重大意義。“這兩家公司一直維持著較低的成本結構,而且已透過全球供應鏈實現全球化經營,”潘建岳表示。 編譯: Joy Teng (參考原文: How long for China to sort out fabless strategy?,by Junko Yoshi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