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ETTaiwan 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研究人員指出,今天我們都在使用芯片上匯流排和環狀拓樸,但它們所帶來的麻煩可能要比它們能貢獻的價值還要多,這也推動了芯片上網狀網絡 (on-chip mesh network)成為大規模平行處理器的首選架構。 “未來的多核心處理器將不得不透過把資訊轉化成封包的方法,像連網電腦一樣地進行溝通。每一顆核心都會有自己的路由器,它們會透過數個路徑中的任何一個發送封包,而路徑的選擇則取決于網絡的整體情況。簡言之,環狀架構要比匯流排架構要好得多,但效能卻又比不上網狀網絡。環狀網絡無法擴展到超過16個節點,”麻省理工學院的電機工程暨電腦科學副教授Li-Shiuan Peh說。 一個芯片上的網狀網絡“可以在所有核心上建構網格,因此,在所有節點之間便會產生許多可能的路徑,”Peh說。“而隨著你不斷擴充核心數量,延遲還會更低。另一方面,由于有更多可能的跨核心傳輸路徑,因此頻寬也將會大幅提升。” 英特爾(Intel)幾年前便曾經在實驗性的80核心TeraFLOPS處理器上采用芯片上網狀網絡和整合的路由器,不過,一直到最近,英特爾才在8核心XeonE5-2600上使用了環狀網絡架構,而這是迄今該公司在量產芯片中采用的最先進芯片上網絡 (on-chip network)架構。然而,將目光拉回環狀拓樸,Peh表示,這種架構不過是暫時性的方案罷了,Peh聲稱他最新的研究顯示,在開發16核心什至更高階處理器時,像英特爾、 IBM 、 ARM 、飛思卡爾(Freescale)、三星(Samsung)等多核心處理器制造商,都不得不開始采用芯片上網狀網絡架構和整合式路由器。 今天,幾乎所有的多核心處理器都使用傳統匯流排架構,這種架構必須在核心上布建匯流排,以便與其他核心和記憶體連接,但Peh表示,這種匯流排架構將在四核心處理器終結,部份芯片制造商已經往雙匯流排架構轉移,而英特爾的Xeon E5-2600也開始采用環狀網絡拓樸。而在16核心和未來更先進的處理器中,所有的制造商都將開始采用芯片上網際網絡(Internet-on-a-chip)拓樸架構。 Peh將在今年六月的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中展示他與MIT教授Anantha Chandrakasan和博士生Sunghyun Park合作進行的研究成果。他們展示的芯片顯示了使用僅300mV電壓波動時,采用芯片上網際網絡拓樸進行封包交換的能源消耗少于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