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澎湃新聞 中國智能汽車的加速發展,為汽車產業鏈帶來全新機遇,但同時凸顯汽車芯片的缺口難題。 “三年的芯片短缺使汽車全球的產量減產約1500萬輛,中國超過了200萬輛,這就是汽車芯片對行業帶來的深刻影響。”在12月16日舉辦的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峰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介紹說,目前,汽車芯片的短缺有所緩解,但是這種供應相對偏緊的狀態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隨著智能汽車滲透率不斷攀升,芯片在整車中的占比水漲船高,汽車芯片的需求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2030年中國汽車芯片需求量可達1000億-1200億顆/年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峰會上表示,智能汽車的價值鏈、供應鏈正在加速重構,汽車正在由一個典型的機械產品轉化為機械產品基礎上的電力電子產品、互聯網產品、電子信息高技術產品,未來汽車對傳統汽車的顛覆性使傳統零部件體系的50%以上都面臨重構。 陳清泰提到,“從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功率半導體,到智能化、網聯化涉及的芯片、軟件系統、計算平臺、視頻傳感器、激光雷達、控制器、執行器,到車載控制系統、高清地圖、互聯網通訊、云控平臺、AI算法等軟硬件都成了汽車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智能汽車的基礎,芯片是供應鏈的重中之重,陳清泰介紹,到2030年,芯片將占高端汽車物料成本的20%以上,比2019年的4%要增長五倍。2030年,軟件成本占整車成本將從現在的15%上升到60%。 張永偉介紹說,2022年中國汽車智能化滲透率超過30%,2030年這個比例會達到70%。從智能化速度來判斷,芯片需求出現了爆發式增長態勢,傳統汽車單車芯片300-500個,電動智能時代單車芯片超1000個,高等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單車芯片超過3000個。 張永偉表示,到2030年,中國汽車芯片的規模約300億美元,芯片需求量可達1000億-1200億顆/年,“所以汽車芯片的需求越來越大、缺口也越來越大。” 汽車芯片自主率不到10% 雖然業內普遍表示汽車芯片的短缺已經有所緩解,但缺芯及其帶來的芯片價格上漲還是為汽車企業帶來不小壓力。 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席忠民在會上介紹,今年新能源汽車的行業規模銷量達到600萬輛以上,但企業卻仍未盈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芯,他透露,今年缺芯已經造成芯片價格上漲了10%-40%。 自動駕駛芯片企業黑芝麻智能科技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劉衛紅在接受澎湃新聞等記者采訪時提到,目前缺芯情況主要集中在MCU(微控制單元)。 放眼長遠,車企遠不止受MCU短缺所困。張永偉表示,車企嚴重依賴芯片進口,“現在汽車芯片國內的供給度還不到10%,也就是每一輛汽車90%以上的芯片都是進口的或者是在外資的本土公司手里面。這就決定了不論是小芯片還是一些關鍵芯片,特別是智能芯片,未來需求越來越大,它的瓶頸也越來越高。”他介紹,目前不同品種汽車芯片自主率水平最高的不到10%,而最低的則低于1%。 對于替代問題,劉衛紅說道,“其實國產芯片、國產MCU也有很多了,但是國產也有過程,就是說可靠性、耐久性還需要市場的證明。” 日前,黑芝麻獲得博世旗下博原資本的戰略投資,劉衛紅表示,希望跟著博世把產品、質量水平和整個工具鏈都提升到國際水平,跟著博世一起進入到其他車型里面去,其芯片和域控制器將會進入國內的合資品牌、國內的自主品牌,甚至海外的外資品牌供應鏈中。 “從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光刻機到最后的封裝,我們的落后是一個全方位的落后,”劉衛紅談到,但是中國有個廣大的市場,芯片出來以后需要被市場使用、被打磨。 張永偉認為,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可以讓國產的汽車率先應用國產芯片,“這是我們在新時期推動汽車產業轉型的一個戰略性的選擇,可以幫助芯片在應用中迭代、在迭代中完善,也可以幫助整車企業建立自己產能的備胎。所以國產汽車用國產芯片,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必然選擇,而且是緊迫行為。” 此外,張永偉還提出,現在多而散的問題不利于芯片競爭力的提升,“大家看集中度,前10名芯片(企業)全球是75%、前5名是65%,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在芯片領域不能否認的一個產業發展規律,所以我們應該在適當時機推對產業鏈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