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減薪、不放無薪假、不資遣員工 一次缺水危機加上一張剪報,讓臺積電投入大量人力,每天上班找問題,從整套節能系統的轉換,到管線設計、更換材質等,節省下可觀的營運成本,毋須砍人也能安度景氣寒冬。 科技業景氣寒風吹,各大科技廠無一不勒緊褲帶經營,然而,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卻高喊不減薪、不休無薪假,也不資遣任何一位員工。 「我們精算過,資遣一位員工省下的成本,都不及景氣回春,重新找人訓練的費用。」臺積電財務長何麗梅講得直接,但她沒說出口的是,臺積電不須資遣員工縮減成本,是有一套省錢秘招。 那就是臺積電每天有一百位工程師,上班找問題,他們年復一年地做,一年替臺積電省下超過二十億元成本! 一場缺水大戰 開啟省錢大門 時序來到十一月,臺積電新廠規畫暨工程處(新工處),與各個晶圓廠工程師,仔細討論每套系統與每個管線設計,大約今年六月開始,類似的討論會議就不停地開,為的就是在一年一度的一天歲休里,將所有晶圓廠的調整動作一次到位。 你絕對很難想象,他們要做的工作有多龐雜,上自整套節能系統的轉換,下至管線設計、更換材質等,都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完成,「因為只有歲休這天,產線才會分批暫停,所以我們必須搶時間。」新工處處長莊子壽輕描淡寫地說,但在這二十四小時里,光臺積電工程師與設備廠、供應商,就有一兩千人同時工作。 所以,他們事前必須把所有工作模擬一遍,為了將晶圓廠用水回收率提高,管線可能要重新設計,為了讓臺積電的耗電量再降低,晶圓廠整套節能系統可能要重新置換,甚至每個管線材質、設備都要一一討論。 因為每個調整都牽涉到一座晶圓廠的運轉,只要其中一步沒做好,晶圓廠重新啟動后,良率、運轉都可能出問題,影響的后果大到難以想象。所以他們戰戰兢兢,直到晶圓廠重新運轉后,完全沒問題,才能松一口氣地互道恭喜,安心過農歷新年。 時光拉回一九九六年,那是臺灣半導體業起飛的年代,除了從工研院接手的六寸晶圓廠,臺積電的二廠、三廠接續破土,「晶圓廠耗費最多的就是水與電,當時三廠才剛運轉,就碰到(竹科)管理局告訴我們可能會缺水,還常停電。」莊子壽解釋,實在是臺灣地形緣故,雨水來得急,蓄水卻不易,碰上高耗能的半導體晶圓,缺水、停電都是半導體廠頭痛的課題。 于是,他們必須想辦法把水回收!水回收在當時的半導體業,并不是一個全新理論,但對比現在半導體廠先進制程動輒二八納米、四○納米,在那個年代,臺積電僅處于○.五微米制程,生產良率都還是首要課題,「當時半導體制程用純水,(生產良率)都還做不好,怎么可能愿意讓我們(把制程用水)換回收水。」莊子壽不諱言,臺積電水回收工程,經過內部一番唇槍舌劍。 從嘗試中和酸堿廢水做起,他們不斷做試驗、累積數據,「過去工研院技術移轉說怎么做,我們就是怎么做,很少有人會質疑。」所以要想說服研發工程師,就必須準備更多數據佐證,「從剛開始加一點點回收水,后來用回收水比率慢慢提高到三○%、五○%。」 另一方面,耗電也是重要課題。「大概在○五年,董事長(指張忠謀)給我們一張剪報,寫的是國外半導體大廠開始做綠建筑。」綠建筑在一般人眼里是個冷感名詞,一來口號多年喊得震天價響,二來是綠建筑高額投資的迷思。 一張剪報 打破不可能的迷思 「很多人來臺積電參觀,都問:臺積電花了多少錢?」莊子壽一語道破一般人對綠建筑的謬誤,「但臺積電每年都在做,實在很難計算到底投資多少。」這兩年,臺積電投入的人力更多,一場打破不可能的實驗,正在臺積電上演。 在晶圓廠里頭,冰機是一個重要的運轉設備,負責冷卻水及控制無塵室溫度、濕度。「過去,工研院教我們的冰水系統,必須要在攝氏五度與九度之間循環。」莊子壽說,這又是一個打破半導體業保守態度的故事,控制無塵室溫度、濕度由五度C冰水供應,一般空調及冷卻水用九度C,「我們就會反問,為什么一定要九度?十度不行嗎?十一度呢?」 每次只要臺積電的新工處工程師們開始找問題,就是研發工程師頭痛的開始。「最快的方法就是在蓋新廠房時,驗證新理論。」莊子壽說得簡單,一座新晶圓廠耗資三百億元,每個環節不能有任何差池,要想說服研發工程師,同樣得拿出數據。 于是,新工處又動起來,找資料、跑模擬,他們堅信晶圓廠的冰水系統不一定得固定在五度C與九度C,如果能提升到五度C與十二度C,耗電量少、成本就降低。「我們也不是全然沒有備案,一旦十二度C的理論不可行,我們已經把多余的空間留下來,添增冰機來降溫。」臺積電新工處部經理鍾振武揭曉答案,備案并沒有派上用場,因為十二度C的理論,同樣行得通,甚至一年能替臺積電省下九六○萬度電,等于成本又減少逾兩千萬元。 所以,一般廠商眼里優先順序最低的節能投資,臺積電卻投入大筆人力,這就是他們一年省下逾二十億元,縮減成本的省錢秘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