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浮躁似乎成了“通病”。做學問的少了,作秀的多了;默默無聞的少了,追求出位的多了;獨立自主的少了,人云亦云的多了。浮躁之風使青年人不能安心,中年人思想搖擺,老年人自怨自艾,哲學家甚至稱之為“時代的基本焦慮”。浮躁帶來了哪些危害,我們該如何應對? 金錢 從節儉到投機 勤奮付出獲回報 “恭喜發財”是我們常說的吉祥話,金錢的地位也的確越來越重要了。曾幾何時,我們把勤儉節約看成道德準則,痛批資本主義唯利是圖。而今,人人幾乎都想賺錢致富,而且要賺大錢、最短時間賺最多的錢。于是從炒普洱、炒綠豆到炒房,從賣假煙、假酒到假奶粉,只求發財“捷徑”。 北京航空中心醫院心身醫學科喻小念教授表示,經濟高速發展使得人們過度關注物質,把物質豐富作為生活是否幸福的評判標準,這種引導使人變得沖動、情緒化,滋生浮躁心理。加上電視里住豪宅開名車的鏡頭渲染,報刊上成功人士傳奇故事的宣傳,讓人感覺如今遍地是黃金,人人都能當富豪,急于求成。 實際上,為人處事倘若沾染了浮躁,只會好高騖遠、隨波逐流,難以獲得真正的成功。比爾??蓋茨之所以能夠使他的微軟帝國屹立不倒,靠的絕不是急功近利,據說他每年會像武俠小說中的絕頂高手那樣,“閉關”兩次,遠離塵囂,靜心思考。墨子有云,“君子愛財取之以道”,浮躁絕不是其中之道,唯有忠實勤奮地付出,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回報。 事業 從扎根到跳槽 腳踏實地有發展 熱播電視劇《鋼鐵年代》重現了老一輩像螺絲釘一樣建設新中國的故事。“一廠獻終身”是他們的驕傲,但在新生代眼里卻是歷史。“一要發展,二要高薪,三要可以隨時跳槽”的職業觀造就了現代一大批“習慣性跳槽者”,他們被形象地稱為“閃電猴”。 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汪冰指出,頻繁跳槽是年輕人浮躁心態的典型表現,這與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的傳統事業觀是對立的。但事實上,跳槽太快未必能心想事成。一家職業咨詢公司的調查顯示,60%的跳槽者會產生挫敗感。另一項統計顯示,頻繁跳槽未必能拿到理想的薪水。 任何一項工作,只有踏踏實實地工作一段時間,才能有所收獲、有所鍛煉。并非跳槽越頻繁,就代表自己越有本事,即使在美國,跳槽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四年跳一次才正常,否則就會被看成一個心性很差的人。建議“閃電猴”們心境先踏實下來,穩定以后再圖謀發展。 婚姻 從奉獻到自我 用心經營不偷懶 浮躁年代中,從一而終的婚姻理念正在悄悄動搖,越來越多的人坦承,自己無法保證一生只愛一個人。根據民政部門的統計數據,“閃婚”后立即后悔、馬上“閃離”的比例不斷走高。婚姻和家庭在很多人眼里,已經不再是人生頭等大事。曾經,“四世同堂”的大團圓是一家人的共同奮斗目標,而如今,“常回家看看”這一子女應盡的責任,竟要通過立法來保護。 除了現實的生活、工作壓力所迫,隱藏在背后的更是我們內心的浮躁和輕率。一方面,浮躁使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社會和家庭責任感淡薄。另一方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使人們對家庭生活質量要求太高,過于理想化,不愿意湊合,從而更容易激化矛盾。 每個人都知道,婚姻沒有標準、沒有尺度,就像鞋子一樣,是不是合腳只有自己才能體會。如果說家庭的建立是基于偶然的緣分,但能否擁有持久的幸福,則取決于你是否用心經營。建立家庭后,首先要意識到短暫的艱辛和矛盾是必然會有的,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其次,家庭成員都要主動承擔責任、不能偷懶,可以試著全家人一起尋找新的快樂點;最后,遇到問題,要誠然溝通。緣分難求,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從知心到攀比 多點耐心和關愛 桃園結義、高山流水等故事我們傳頌至今,然而現代社會中,好朋友卻越來越難找了。一項網絡調查顯示,超過八成人認為現在“熟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平時天天有飯局,獨處時才發現沒有朋友”。 “人情味兒”也越來越淡。曾經暢談往事的同學會,如今變成了炫富場,打著友情的口號比事業、比婚姻、比孩子。上周,英國一名女子服藥自殺,網絡社區的1000多名好友收到消息后竟無一人伸手相救。 科技的發達使人們聯系越來越便捷,這種便捷卻使友情變得浮躁,讓我們不用像以前那樣花心思維護感情了。不用記朋友的生日,因為網絡助手會提醒你;不用跑腿寄賀年片,因為可以群發短信。另外,糾纏不清的利益關系使人們疏于體驗內心的情感交流。 “朋友多了路好走”,洗盡浮華,多付出點耐心和關愛,也許就能拉回疏遠的朋友,一起笑一起哭,互相分擔心事、分享幸福,關鍵時刻主動出現在你的身邊。 愛情 從相守到拜金 拒絕誘惑不苛求 在重慶,有一條“愛情天梯”:深居大山的丈夫為了方便心愛的女人下山,56年間修筑了6000級臺階。這個淳樸的愛情故事是否感動了你,也警示了你? 在急功近利、愛慕虛榮的“浮躁時代”,愛情也似乎變了味道。拜金、花心等喧囂的氣息,取代了男耕女織、相守一生的承諾。甚至于,有些年輕人打工不再是做家教,而是“傍大款”。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叢中教授表示,愛情觀的浮躁離不開社會的轉型。在新風潮不斷涌入、新事物不斷出現的年代,我們不知不覺在追逐物質需要時,冷落了精神和情感需要。此外,攀比、炫耀心理加劇了愛情的“貶值”,愛情的價值開始讓位于房子、車子,人們變得不再相互信任。 面對浮躁,首先,堅持自我信仰格外重要,相信每個人都渴望著屬于自己的“6000級臺階”,試著在攀比中急流勇退,才能經受住物質考驗。此外,我們沒有權利強行要求和改造別人,愛情更加需要相互的寬容和理解。最后,愛情與生活一樣,需要有務實的態度,切記不要因為眼前的小利益,而放棄終生幸福。 文化 從經典到炒作 把讀好書當習慣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曾經賦予我們如太極拳般心平氣和的沉穩和含蓄,創造了一個個文化經典。而如今,身邊的文化市場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經典,多了炒作。 “寧愿坐在寶馬里哭”的拜金言論,使“馬諾們”一夜成名;為奪“名人故里”,全國各地摩拳擦掌,從曹雪芹到李白,從趙云到西門慶,連孫悟空、豬八戒這種虛擬人物都逃不掉。影視圈,翻拍、炒作成風,電影火了,就拉長故事拍成電視劇;電視劇受歡迎,就趕緊拍成電影,有人戲謔簡直是“先清蒸,再水煮,最后拿去紅燒”。 炒作的背后,有功利心作怪,更反映出改革開放時代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發展的不對稱,為浮躁文化提供了滋生之地。誠然,我們需要娛樂和歡笑緩解壓力,但并不意味著接受淺薄和低俗。不妨學學不會用電腦,卻對書本情有獨鐘的主持人汪涵,把讀書看成跟吃飯一樣習以為常的事,享受“把帶著墨香的文字和知識吸入體內”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