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是如何被馴化的? 文/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1 近一百年最成功的動物 有人說,最代表城市化的指標,不是人口,而是“狗口”。 從2008年到2017年,我國寵物的數量從3000萬只增長到2.5億只,年均增長率25.6%,而同期上海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長率不到3%。 根據統計,人與狗數量的比值,全球平均值在10:1左右。一般而言,狗占了寵物數量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沒有統計到的農村里的狗、流浪狗,我國才剛剛達到全球平均水平。 未來會怎樣呢?發達國家的“人狗比”是4:1,可能是我們10年后的水平,也就是說,未來十年“狗口”的增速還是在兩位數。 如果以數量論英雄的話,細菌可能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物種,人類算是近幾百萬年最成功的動物,而近一百年最成功的,非狗莫屬了。 相比而言,狗的老祖宗——狼,就有點寒磣,已經混成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了。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狗的成功。有一回,我跟幾個朋友討論“狼性文化”,有人撇撇嘴:我怎么覺得越是強調“狼性”的公司,狗反而越多? 你看,不管是強調“人性化”的城市,還是“狼性化”的公司,狗都混得很好,這就值得我專門寫一篇文章,從進化論、社會學、組織行為學等多角度分析一下“狗成功學”了。 2 古有六畜,今有“社畜”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對野生動植物的馴化史,我們今天吃的稻米、麥子、豆類、蔬菜,等等,幾乎所有的食物都是從野生品種一代代雜交而成的“人造植物”。還有過去的“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它們的祖先也都是野生動物。 不過“六畜”中的狗有點不一樣,狗屬于狼的一種,屬于“食肉目犬科犬屬狼種(Canis lupus)”中的家犬亞種,并非馴化而來,而是由一些自愿跟人交朋友的狼演化而成。 狼是一種群居的動物,一般離群獨居的狼是很難生存的,但人的出現改變了這個結論,一些離群的狼來到了人類生活的周圍,以吃人剩下來的食物殘渣和糞便為生。 當然,事情沒那么簡單,狼是肉食動物,人類的食物殘渣里可是什么都有,大部分成份,狼都適應不了,還是死路一條。 不過,還是有一小部分的狼活了下來,因為它們天生就有基因突變,可以消化淀粉,就變成了雜食動物,這個原本無用的“消化淀粉基因”,因為人類的出現,竟然成功地點亮了“進化樹”的一個新分支——狗,從此開始了征服地球的道路。 可以說,狼變狗的進化模式,是人類成為地球的“超級物種”后,其他物種的一種“依附型”的進化策略。從效果看,這個策略非常成功,可以開一門“狗成功學”的課。剩下那些沒有變成狗的狼們,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數量也越來越少。 不過,這個進化策略并不是狗的專利。 16世紀之后,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這個世界上也進化出一種叫“公司”的新超級物種,今天,如果把國家也看成一個“超級大公司”的話,公司幾乎控制了人類大部分的資產。 而人類的最佳生存策略就是依附于這個“超級物種”,所以到了21世紀,一部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讓我們這些公司人成了一個新的物種——社畜。 古有六畜,今有“社畜”,這個名字起得一點都不夸張,不信就來對比一下“人類馴化動物”和“我們被公司馴化”的過程,那是一樣兒一樣兒滴。 3 馴化動物的六個條件 有個問題,我們的祖先為啥不馴服老虎,這樣,人不就天下無敵了嗎? 答案就在一本叫《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書中,本書主要講述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巨大影響,其中第九章,講的是人類馴化野生動物的過程,有一個“安娜▪卡列寧娜定律”: “馴化的動物都是可馴化的,未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古人類抓到動物,肯定是要吃掉的,為什么沒吃而是好吃好喝地養起來呢,肯定是因為這些動物符合人類的某些需要。《槍炮、病菌與鋼鐵》總結了“可馴化動物”的六個條件,我拿來跟“公司馴化我們”的過程進行對比: 第一,“馴化成本”要低 前面說了,狼中只有那些能消化雜食的,才能變成狗。這就是“馴化成本”的問題,人類自己都吃不到肉,哪里有你的份呢?這個因素也排除了獅子老虎這種一天要吃幾斤肉的大家伙,它們能捕到的獵物,恐怕只夠它們自己吃。 這也導致了牛、豬和綿羊在馴化中形體變小了,因為要節省成本。 人很難從外觀上判斷馴化成本,所以,大公司喜歡校招,美名曰“一張白紙”,其實就是馴化的試錯成本低。 第二,·生長速度要快 這個標準排除了大象,雖然它吃素好養活,身上肉也多,但缺點是長得比人還慢,劃不來。 豬在這方面很有優勢,它吃得不少,但長得更快,養幾個月就可以殺了吃了。這也導致了現在的雞鴨都是速生品種,《麥兜故事》里有一句臺詞:“這只火雞死后在冰箱里的時間,比它活著的時間還長”。 知道公司為什么需要進步速度快的員工了吧?這個條件在公司馴化中,親測有效哦。 第三、力氣可以大,但性格盡可能溫和 馴化的目的就是限制動物身上的野性,但明顯很多動物是“野性難馴”的,比如灰熊、野牛、河馬,它們都是雜食動物,生長都很快,肉都很多,力氣都很大,理論上可以幫助種地拉貨,還可以吃。但問題在于,它們都極度危險。在很多地區,這些動物常常被養到一歲就殺掉。人類為了征服它們,吃了不少虧,最后才不得不放棄。 嗯,這就是“刺頭們”在公司呆不長的原因,就算能力很強、公司很需要的人才,也只能在執行層做事。 第四,性格需要溫和,但不要多愁善感 很多大型食草動物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進化出“神經緊張,動作敏捷”的特點,幫助它們在危險中逃生,但這個性格非常不利于馴化,比如鹿和羚羊,把它們關在圍欄里,它們就會驚恐不安,最終不是抑郁而終,就是為了逃生在圍欄上撞死。而綿羊山羊相對“神經大條”,最終被人類拿下。 所以“多愁善感”絕對老板喜歡的品質——還要補充一點:有思想的“社畜”尤其危險。 第五,敢于當眾交配 交配是動物的天性,但即使如此,很多動物也不喜歡當眾交配。人類也不喜歡,但為了保證“產量”,就需要馴化動物定時定點交配,。 獵豹作為比狗強N倍的獵獸,歷代都有人試圖馴化,但最后都在“當眾交配”這個環節上失敗,獵豹可以幫助人類打獵,就是不愿意在籠子里交配——丟不起這個臉。 馴化的本質是“奴役”,真正的“奴役”是精神奴役,所以羞恥感作為“高級動物”的特權,是“馴化動物”們一定要被剝奪的。 第六,群居結構 馴化到了高級階段,就需要一兩個人管一大群動物,這就必需是群居動物。 群居動物有一個特點,它們的內部總是分等級的,這樣,人類只要掌握了“領頭的”,就能輕易控制一大群動物。甚至人類可以安排一個其他動物作為它們的首領,比如牧羊犬。 所以只有小公司敢扁平化,大公司嘴上說平等,實際上總是等級森嚴。 這六點總結成一句話:你被馴化了,是你天生的性格問題。 所以,我們回頭再說狗——其實是狼的一種,它的馴化,沒那么簡單。 4 人馴化了狗,狗也馴化了人 大部分馴養動物,不管它們生前是派什么用處的,死后都要貢獻自己的肉,除了蜜蜂、蠶這些天生沒肉的。 但狗卻是一個例外,很多民族都有不吃狗肉的禁忌,到了今天,成為文明社會的共識(后來多了貓,這個后面再說)。 不能吃狗的原因,據說是因為“狗是人類的朋友,是我們的家人,你怎么可以吃家人和朋友呢”,這個原因……好吧,難道豬啊牛啊羊啊天生就下賤,就是人類的食物? 現代社會,之前非食用功能的動物分成了兩種,像牛羊變成純供肉的,馬、駱駝變成純功能性的,唯獨狗既沒有功能(除了少數特殊品種),也不讓吃肉。 前面說過,狗并非是人馴化的,而是“自愿”從狼變成狗,這個“自愿”當然是一個比喻,其實這是一種“雙向馴化”,人馴化了狗的同時,狗也馴化了人。 狗馴化人類的方法就是讓人類產生了獨特的情感,比如“狗是人類的朋友,是我們的家人,你怎么可以吃家人和朋友呢”這一類信仰。 所以這種馴化動物,人類給它們一個專門的名詞——寵物。寵物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馴養關系。 黑格爾有一個“主仆辯證法”,他把人與物的關系稱為“主仆關系”,仆人依附于主人,但主人把越來越多的事交給仆人,就會發生關系逆轉,最后是主人離不開仆人。如果仆人是純功能性的,那還好辦,換一個就是了,但如果這個“仆人”是精神性的,就不好換了。 所以成為寵物的第一步要去功能化,這一點,貓比狗還要成功,貓最初是用來抓老鼠保護谷倉里的糧食的,現在連這老本行都不用干了。 第二步是提供獨特的“情感陪伴價值”。 貓是獨居動物,地盤意識很強,對人類的依附關系和忠誠度都不如狗,但人類就是喜歡吸貓當鏟屎官,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錯位競爭,喵星人和汪星人分別滿足的是不同人的不同情感需求。 “寵物”是一種雙向馴化,這種關系在人與公司的關系也同樣存在,有些員工不但是公司的“寵物”,還是公司的“吉祥物”。 稍微大一點的公司,都有一類老員工,級別不高,能力沒有,但不管效益好壞,都能牢牢占據公司寶貴的“人頭預算”,憑的就是兩個字:忠誠。 咨詢公司Leadership IQ有一個調查統計:能力最弱的員工在對公司的忠誠度指標上,比能力強的員工更高,對自己的公司更有榮譽感。 就算是崇尚“狼性文化”公司,晉升加薪機會都是有限的,那些能力強又升不上去的,會自行離開。所以我的《職場如戲,看看你在“玩家食物鏈”的哪個環節?》一文提出:任何一個團隊結構中,貢獻業績的“狼”的比例都不會太高,也不用太高,貢獻“忠誠度”的“狗”才是主流。 《小王子》里的小王子說:“如果你馴服了我,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馴服,是現代社會秩序的要求。 5 現代化就是馴化 雖然穿越劇里的主人公們都混得不錯,可如果你真的穿越到古代,你會發現能夠買到的東西非常非常少,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要你自己去制造,這就是中學課本里學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那么相對而言,商品社會就是一個把所有東西都變成商品的過程,包括人本身。 東西不會自然變成商品,方法只有兩個字——馴化。 普普通通的大米變成禮盒包裝的五常大米,皮具店里的老皮匠做的包包變成奢侈品,這是物的馴化;自由散漫的孩子變成遵紀守法的學生,學生畢業后再變成任勞任怨的“社畜”,就是人的“馴化”。 富士康80年代在深圳的工廠,工人來自全國各地,在每天十幾個小時繁忙的勞作之后,每天下班還要聚在一起學習“郭總語錄”,這是農民向流水線上的工人的“馴化”。 不過,人畢竟是人,不會甘心被馴化,就像總有一些狼不愿意變成狗。 這就引發了本文最后的靈魂一問,經馴化的我們還能夠重新“野化”,重歸自由嗎? 6 一個特立獨行的新物種 澳州有一種動物叫“澳州野狗”,是東亞家犬的一個分支,由人類遺棄在澳州的狗野化而成,它們捕獵袋鼠、野兔,在缺少大型食肉動物的澳洲大陸,占據了食物鏈的頂端。 后來的澳州土著和歐洲人試圖重新馴化“澳州野狗”,卻都沒有成功,因為它們不但性格兇猛,還喪失了消化淀粉的能力,“退回”它們的狼類祖先的狀態了。 類似的還有美國野豬,由歐洲人把家豬帶到美洲,野化后與真正的野豬雜交而成的介于家豬與野豬之間的品種。 進化沒有方向,所以野化不是退回祖先的狀態,而是演化成另一個新物種,既有野生動物的特征,又有馴化動物的特征。 王小波有一篇很有的名的雜文《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里面有一只能學山羊跨欄,學貓上屋頂,學人類社會的汽笛叫的自由主義的豬,拒絕被閹割的命運,逃出人類的地盤,成為一個新物種。 王小波說:“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所以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拼命想安排我們的命運,第二種人對別人安排的命運安之若素,而我們要做的是王小波說的第三種人——新物種。 不管我們是自由人還是社畜狀態,最重要的是保持隨時進化成新物種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