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加速發展,機器人將會擴展到勞動力市場的各個角落,覆蓋的行業領域不僅局限于服務類,科技技術類工作也未幸免。那么人們在失去工作的同時,收入也隨之被剝奪。 早些時候,英國某廣播公司就有過報道,報道稱法國社會黨人Benoit Hamon贏得了29日的總統候選人提名選舉,將代表社會黨參加法國總統大選。而他的競選發言中提議每個月向法國成年人統一發放一筆750歐元(約合人民幣5500元)的月收入。Benoit Hamon認為,統一發放月收入是給日益受自動化沖擊的法國提供一個緩沖,因為機器正在奪走普通民眾的工作。 Dr Subhash Kak提出AI和機器人高度發展之后將取代人類 早前,業內頂尖科學家、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計算機專家Dr Subhash Kak曾在采訪中提出,隨著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水平不斷提高,機器終將取代人類,迫使人類進入“地獄般的反烏托邦社會”。 從人類的就業問題來看,工作為人們帶來了自我實現感和價值感。而隨著AI與機器人執掌全球,這種自我實現感將逐漸喪失,使人們的生活“毫無價值,極為悲慘”,因此有人認為未來世界將被絕望籠罩。 《自動化時代的勞動力轉變》報告顯示:全球將有50%以上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在一份《自動化時代的勞動力轉變》的報告中顯示,全球將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占比為50%以上,截至2030年,將有8億工作者被機器取代。它還評估了在接下來13年中可能會被自動化取代的工作種類,報告稱穩定環境中的體力工作(如機器操作員和快餐行業員工)最容易被機器人取代。 此外,雖然報告稱到時會有新的工作,但也強調人們也許必須學會新的技能,才能得到這些工作。報告中寫道,“在全部失業人口中,也許有7500萬到3.75億人需要轉換工種,學習新技能。”比如我國是受到自動化的影響也許最大的國家,按絕對值計算,需要轉變工種的人數最多,到2030年最多可達1億人,占全部勞動力的12%。 機器人比人類更強壯,更能適應不同條件、環境下的工作,工作效率也更高,而且不知疲倦、不會偷懶;AI雖然現在還沒有比人類更聰明的智慧,但已經在不少的特定領域,將人類遠遠甩在了身后,而且學習能力也已經不是人類可以相對比了的。 雖然這兩樣都是人類所制造出來的,但集合了幾代人甚至是幾十代人智慧和心血的AI、機器人,在未來全面超越“造物主”,實在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勞動力現狀將引領中國走上工業自動化的道路 眾所周知,中國的人口密集度是美國的三到四倍,但是整個工業的產量卻無法與美國比肩。 過去中國由于勞動力富足,在工作的大部分企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因此,西方發達國家借助中國的人口優勢,將一些工廠都放在中國。但是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進一步上升,工業的生產也逐漸的從勞動力密集型轉移到技術技術密集型。企業在工業自動化和人工之間權衡趨勢的時候會有更多的動力選擇投入更多的成本在設備的自動化領域,這樣的狀況帶動了中國生產企業的升級,促使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進一步走向全方位的自動化。 工業自動化技術朝著人工智能的方向發展,我們可以預想到,那些目前只能借助人工來完成的生產在不久的將來還是會被自動化取代,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雖然在整體上,我國的工業自動化水平沒有能力和美國日本等國相比,但是在一些特殊領域,中國正在暗自發功。 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仍處于早期階段 根據中國2015年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緊密圍繞重點制造領域的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并實現產業化。依托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不可否認,現如今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仍處于早期階段。中國機器人密度(以每萬名制造業工人中工業機器人的數量來衡量)僅有68,略低于全球平均74的水平,與韓國(631)、德國(309)和日本(303)的差距更是巨大。有報告分析稱,2016年全球售出了30萬個工業機器人,其中30%在中國售出。假設這一市場份額進一步增長到40%,中國需要超過10年時間才能將機器人密度提升到200的水平(舊機器人離崗、更換的情況沒有計算在內),但這一數字仍遠遠落后于現今的日韓兩國。 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力勞動趨勢逐漸顯現 據羿戓制造所了解,機器人的全面應用對如今的生產方式、效率、產業結構以及生活方式都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 在生產模式上,生產由集中向分散方式轉變,產品同質化向個性化轉變,形成實時優化且自我組織的產業鏈。 在智能制造裝備上,工業機器人的普及創造了一個包含新型工業PC、網絡化PLC/自動化及通信元器件、高精度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智能生產線等相關整機零部件的超萬億市場。 經行業人士預計,機器人在全面應用后,中國很大比例的人口將被迫轉型為技術人員或轉投服務以及創業自謀出路,當然,機器人大潮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只能通過實踐來證明,但目前,我國法律法規、意識形態、社會結構等方方面面還沒做好充足的準備,但無論如何,好比汽車代替騾馬、電腦代替打字機、互聯網代替傳統交流方式一樣,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力趨勢已經逐漸顯現。 工業機器人可以讓我們實現“雙贏” 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生產力,也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但工業機器人趨勢下,獲益的是機器的擁有者和使用者,而那些被機器替換下來的勞動力則不得不陷入失業和貧困。應對自動化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就需要調整社會再分配結構,將機器帶來的生產力提高所創造的財富,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回饋社會,比如給失業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進行再就業培訓,使失業者適應新的工作崗位等。 目前,以機器人、人工智能、三維打印、在線協作制造等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具有更高智慧的機器正在進化,機器能夠比人類更廉價地完成越來越多的工作,人類智能也遭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因此,參與和機器人的合作,我們才能夠在機器與人的競爭中獲勝,否則,剩下的只有淘汰。 筆者認為,智能機器人能夠增加產能,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本中低端的勞動力會被高端的勞動力替代,將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能夠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更多更具有科技含量的技術。歐洲的一些研究表明,一個工業機器人可以創造3.6個工作崗位。因此,這并不是一個你贏我就輸的游戲,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是可以實現雙贏的。 |
mmexport1524218367968.jpg (9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