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21日,現代快報訊: 2011年2月18日,超級電腦“沃森”打敗了人類,站在了與人類智力競賽的最高領獎臺上。沃森的勝利讓許多人想起了它的前輩“深藍”:1997年“深藍”力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這曾讓人類大呼:狼來了。 從“深藍”到“沃森”,人工智能已經向前跨越了一大步。電腦會代替人腦嗎?機械公敵會出現嗎?這成為很多人的憂慮。 一些科學家認為,正如宇宙學上存在著一個讓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點”一樣,信息技術也正朝著“超人類智能”的奇點邁進。計算機科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相信,這個信息奇點即將到來,那時,人工智能將超越人腦,人類的意義將徹底改變;那時人將“不人”,而是與機器融合,成為“超級人類”。 超級人類是否意味著不朽?人是否會與自己制造的機器融為一體,或將自己分拆在機器中上市?其實早在1964年,傳媒大師麥克盧漢就在《機器的新娘》中隱喻:人類只是未來機器的性器官(負責生產新機器人)。機器是人的延伸,反之,人也是機器的延伸。 人工智能始祖圖靈在上世紀50年代就曾做出預測:未來的電腦可能會思考。這一天正在到來,而且腳步匆匆。 當有一天機器有了思想,它們能像人類一樣思考,世界將會怎么樣?庫茲韋爾相信,這一刻不但無法避免,而且還迫在眉睫。根據他的推算,大約在35年之后,人類文明即將終結。那一年,就是2045。 奇點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里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只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 電腦的計算速度正變得越來越快,如果有一天,電腦的運算速度快得令人難以置信,它們掌握人工智能的時刻也會到來,那時電腦將能夠模擬人腦、產生意識:人類本身將發生改變。在信息學上,這個時間點也被稱為“奇點”。 為什么是2045 一些科學家認為,正如天體物理學上存在著一個讓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點”(Singularity)一樣,信息技術也正朝著“超人類智能” 的“奇點”邁進。《時代》雜志文章指出,發明家、計算機科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相信,信息技術的奇點將在2045年到來,屆時,人工智能將超越人腦,人類的意義徹底改變,與機器融合為“超人類”,并借助科技的發展而獲得“永生”。 一個秘密 少年彈的曲子是電腦創作的 1965年2月15日,一位名為雷蒙德·庫茲韋爾的高中生參加了電視節目“我有個秘密”,主持人史蒂夫·艾倫介紹了庫茲韋爾,然后庫茲韋爾用鋼琴短短地彈奏了一曲,曲子有一個秘密,讓其他嘉賓得猜出來。最終一名喜劇演員得出了答案——庫茲韋爾彈奏的曲子是電腦創作的。 這臺能作曲的電腦是庫茲韋爾自己組裝的,當時節目中的人們并未對電腦表現出多大興趣,他們更關注的是庫茲韋爾的年紀,卻忽略了他完成的事情是多么了不起。 藝術創作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是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人類所獨有的創造力,被一個17歲少年組裝的電腦所“奪取”了,就像是看著原本不可逾越的界線變得模糊了——這就是人類智慧與人工智能之間的界線。 這才是庫茲韋爾真正的秘密,而他隨后的一生也都在為之寫下注腳,雖然在1965年沒有人能猜出這一點,也許庫茲韋爾當時也還沒想到。46年之后的今天,庫茲韋爾認為,人類正在接近一個電腦智能化的時刻,電腦不僅變得聰明而且還會比人類更聰明。當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慧時,人類的身體、思維乃至人類文明都將發生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改變。庫茲韋爾相信,這一刻不但無法避免,而且還迫在眉睫。根據他的推算,大約34年之后,人類與機器融合,人類文明即將終結。 一個概念 奇點——人工智能超越人腦的時間節點 電腦的計算速度正變得越來越快,此外,電腦變快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如果有一天,電腦的運算速度變得令人難以置信,它們掌握人工智能的時刻也會到來。電腦將能模擬人腦、產生意識:不僅是快速運算、作曲,還包括駕駛、寫作、決策、社交…… 如果你能消化這一想法,那么就沒理由不相信電腦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它們將持續發展,最終遠遠超過人類。它們發展的速度也會持續增長,最終會擺脫它們的發明者——人類——的掌控,主導自己的發展進程。想象一下,如果一個計算機科學家本身就是一臺超智能電腦,會發生什么?它會擁有不可思議的工作速度,能輕易地利用海量數據,甚至不會中途去玩一會開心農場。 超智能電腦很可能與人類共同主宰未來的世界,但目前人們還無法預見它們的行為,不過,現在有很多關于人工智能的理論:也許人類將與機器融合,成為超智能的“半機器人”,通過人工智能來拓展人類的智慧極限;也許人工智能將幫助人類抵抗衰老,獲得永生;也許人類將能夠把自己的意識掃描進電腦里,從而像軟件一樣永遠“活在”電腦里;也許電腦終將擁有人性,最終消滅人類。所有這些理論都有一個共通之處:人類本身將發生改變,未來的人類和2011年的人類相比,會發生根本變化。而人類本身發生根本改變的時間點,就叫“奇點”。 雖然奇點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實際上更像是科學的預測。當然,如果奇點成為現實,那么它將是繼語言產生之后,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 奇點并非一個全新的理論,它只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理論。早在1965年英國數學家I·J·古德就曾描述過“智能爆炸”的概念:“超智能機器是能超越所有人類智力活動的機器,人類能夠制造機器,那么超智能機器就能制造出更好的機器。毫無疑問,在這之后‘智能爆炸’就會發生,人類智慧將被遠遠超越,第一臺超智能機器就是人類最后的創造物! 奇點一詞是從天體物理學中借用而來的,在天體物理學中,它意為時空上的一個點,在奇點處普通物理學的定律并不適用。在1993年的美國宇航局研討會上,科幻小說家瓦諾爾·溫格表示:“在30年內,人類將擁有創造超人類智能的科技手段,不久之后,人類的時代將會終結! 一個預測 2045,就是那個奇點 作為一個工程師和發明家,庫茲韋爾非常成功且賺了幾筆錢。在進行科技發明的同時,庫茲韋爾也在思考奇點理論。近20年來,他一直在發表自己關于人類和機器的未來的文章。其中最新的一部作品是于2005年出版的暢銷書《奇點臨近》,其同名紀錄片也在今年1月發布,由庫茲韋爾、托尼·羅賓斯、艾倫· 德肖維茨等人主演。比爾·蓋茨將庫茲韋爾稱為“我所知道的預測人工智能未來的第一人”。 1980年左右,庫茲韋爾對人類“半機器化”的命運產生了興趣,當時他需要尋找一種衡量、跟蹤技術進步步伐的方法。如果時機不對,再偉大的發明也會遭遇失敗,而庫茲韋爾想要確定當他發布自己的發明時,選擇的時機是正確的。他當然知道揭示信息技術進步的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兩年增加一倍,這是個非常可靠的經驗法則。而庫茲韋爾試圖繪制的是一個稍有不同的曲線圖:隨著時間的增長,以每秒處理的百萬級機器語言指令數量來衡量,1000美元可以買到的計算機能力是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