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屏山 翻譯:觀察者網 凌子奇 即將出版的一本關于人工智能的書籍提出了令人吃驚的觀點,該書認為在過去三年里,中國已經在人工智能領域趕上了硅谷。而且,這不是因為中國人從谷歌那里竊取了算法。相反,中國已經在移動計算方面超越了美國,這使得它能夠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上走一條不同的道路。 李開復博士的這本題為《AI·未來》的著作將于9月出版,作者本人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創造者和思想者之一。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人工智能的博士學位后,他加入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庫比蒂諾的蘋果公司,開發語音識別系統。然后,他回到中國為微軟和谷歌建立卓越研究中心。現在,他是投資中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的主要風險投資家之一。 如今,人工智能已成為日常對話的一部分,即使不是每個人都了解其全部內容。華爾街認為人工智能是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之后最重要的技術領域投資。李開復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甚至比這更深刻,他認為人工智能對人類文明的未來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就如同引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那樣。 深度學習技術使人工智能如虎添翼 當研究人員將機器學習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時,即“深度學習”時,人工智能成為一種真正的新興技術。一個設計合理的神經網絡可以通過重復的試錯計算,以閃電般的速度微調算法,直到基于提供給算法的數據集導出最佳方案。提供給算法的數據集越大,得到的優化和解決方案就越好。 李開復解釋說,大數據的重要性使中國能夠縮小與硅谷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差距,因為中國產生的數據比美國更有用,質量更高。他將已故的史蒂夫·喬布斯和對智能手機的引入作為推動中國進入人工智能發展新時代的重要事件。 西方的觀察家可能沒有注意到,隨著中國經濟在改革開始后的40年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在某些領域已經做出了跨越式的發展,電子通信技術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當中國剛剛開始進行經濟改革時,其電信網絡嚴重不足。而正是因為這個國家在陸地鋪線上的投資嚴重不足,所以消費者更容易采用手機而不是等待固定電話線路的分配。 智能手機促進了中國進入人工智能時代 當蘋果于2007年推出iPhone時,中國已擁有全球最多手機用戶數量,這些用戶已準備好升級到智能手機,雖然并不一定都是iPhone,可能是價格較低的國產手機。當時大多數中國人在家里并沒有一臺電腦,智能手機使他們無需購買計算機即可上網。 中國的企業家們很快學會了專門為智能手機開發應用程序。例如,中國的信用卡推廣落后西方數十年,其從未在中國真正實現廣泛運用。而現在,通過微信,這一在李開復看來是一個“超級應用程序”的app,智能手機可以連接到所有者的銀行賬戶,把手機變成能夠收付款的電子錢包。 美國的人工智能監控用戶偏好,例如用戶訪問的網站。而在中國,微信的所有者騰訊不僅可以收集用戶閱讀的內容,還可以收集他或她何時何地何處所購買的內容,因此其收集的數據質量更高,更具多面性。此外,中國至少有三倍于美國的用戶可以生成用于人工智能優化的數據。 李開復認為,雖然中國在編寫人工智能算法的創造性方面仍然落后于美國,但它已經縮小了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硅谷對人工智能的應用。這是在過去三年內發生的,因為在中國,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大量從智能手機中獲取的高質量數據。 數據驅動人工智能良性循環 大量高質量的數據正在幫助中國改進人工智能,這有助于改善產品供應并提高客戶接受度,從而生成更多數據以優化人工智能程序。李開復將此稱為人工智能的良性循環,數據的可利用性使得低級人工智能算法能夠超越無法獲取大量數據的高級算法的性能。 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中美之間的差異。中國的一項名為智融集團的項目使用人工智能并連接用戶的智能手機來確定個人信譽以向用戶提供個人貸款。不需要抵押品,不需要信用報告,不需要推薦信,不需要銀行信息,而其背后是低至個位數的貸款違約率,這足以令商業銀行艷羨。 顯然,人工智能通過關聯智能手機中存在的數百個數據點(李開復稱之為“弱人工智能”)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借款人的可靠性,即使這其中的原理沒有人類銀行家能夠理解。人工智能在數百萬部智能手機上的迭代已經建立了預測規則,準確性只會隨著使用而提高,無法處理的情況會變得更加罕見。 雖然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研究將繼續在美國進行,但中國每年都會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工智能工程師畢業。他們工作態度積極,在致力于尋找基于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新產品和服務時可以承受長時間工作。對大量數據的訪問將很大程度上抵消算法設計者可能存在的不足之處。 中國領導層認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為鼓勵進一步開展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財政支持。美國呢?聯邦的支持并不多,更多地依賴私營公司的努力,而其人工智能多保持專有并被緊握在各自手中。 作者并未對中美之間可能的競爭表示過多的擔憂。他更關注人工智能的最終進展,這可能導致人們大量被機器替代。強大的人工智能的所有者可以成為一個享有所有財富和地位的小型精英階層的成員,而“無用”的群眾不再能夠創造足夠的經濟價值來養活自己。 這就是李開復非常個人化的地方,借鑒了他作為癌癥幸存者的特殊經歷。他認為,無論人工智能變得多么先進,它都無法取代傳遞愛與同情的人際互動。他建議我們將更高的關注和資金放在對社會有益的活動上。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基于人性對價值體系進行一次重塑。 李開復的新書是關于人工智能可能對世界帶來的益處和弊端,這是一部經過深思熟慮的著作。任何想要了解迅猛發展的人工智能可能對人類造成的消極影響的人,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相關的問題和答案。 李開復的書《AI·未來》將于下個月由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他已經計劃在9月的最后一周在舊金山灣區舉辦數場活動以談論他的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