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融合創新為全球重新注入技術發展新動能。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1. 5G試驗邁入新階段;2. 物聯網新生態加速成形;3. 人工智能先導應用加快探索;4. 工業互聯網全球實踐和生態建設加速展開;5. 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深度融合發展等都將是全球范圍內的研發焦點。 無獨有偶,就在10月26日,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NIDays 2017全球圖形化系統設計盛會上,NI全球市場高級副總裁Ajit Gokhale重磅發布《2018 NI趨勢展望報告》(NI Trend Watch 2018),不僅再次強調上述趨勢,更透過趨勢深層次梳理挑戰,針對相應領域提出靈活整合、面向未來的NI平臺化解決方案。 圖1. NI全球市場高級副總裁Ajit Gokhale在NIDays 2017介紹NI研發的持續高投入 多次強調中國市場,中國已成NI生態的戰略發力點 如今,全球科研應用創新挑戰加劇,Ajit Gokhale表示,NI始終堅持以軟件為中心的平臺化戰略,以超過營收18%的研發投入,為全球工程師和科學家提供多領域內基于平臺的強大系統來幫助提高效率和加速創新。 而在新一波全球行業劇變的浪潮中,中國已由之前的跟隨者變身領跑者,基于對中國市場的全新認識,NI將繼續加大對中國的投入,并在中國市場緊密聯合合作伙伴形成NI生態聯盟。Ajit Gokhale強調,“中國在NI各大區域中增長最快,特別是在自動化測試領域,我們看到中國仍有著很大的增長潛力,因此NI也希望能與中國客戶共成長。” NI負責亞太區銷售和市場營銷的副總裁Chandran Nair也表示,“在橫向比較整個亞太區后,我覺得中國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市場,因此,NI一方面希望加強與國內院校的緊密合作,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也將繼續推動中國的產學研結合,幫助高校更好探索前沿領域,實現產業化! 圖2. NI高層多次強調聯合中國合作伙伴布局中國生態 確實,作為NI在測試測量領域的年度盛會之一,本屆NIDays上推出不少基于各前沿領域不同需求的系列新品:專注桌面測量,完全支持同步而且是多信號類型測試的LabVIEW NXG;面向5G研發的28GHz毫米波射頻頭和基于Xilinx Ultrascale FPGA的FlexRIO數字化儀和協處理器模塊;聚焦大批量部署和遠程診斷功能的遠程系統管理軟件NI Systemlink等,但NIDays向業界所展現的,已不局限于NI的高性能解決方案,而是更多凸顯各熱點領域的客戶案例,特別是國內客戶案例,顯然,生態情懷已上升到NI的戰略高度。 圖3. NIDays Demo區展現多領域內連接實驗室到產線測試的平臺化解決方案 《2018 NI趨勢展望報告》聚焦全球前沿熱點,NI攜手客戶打造生態情懷 作為兩年一度的趨勢報告,NI在其中不僅闡述了5G、摩爾定律、機器學習、工業物聯網以及新能源汽車這些全球熱點的發展趨勢,更希望基于以軟件為中心,打通實驗室與產線測試的開放平臺為客戶提供可行的洞察和建議,攜手客戶一起加速自定義測試、測量和控制系統的開發,充分拓寬NI在全球多個前沿領域的生態聯盟。 NI加速顛覆5G設計+測試過程,助力中國實現5G商業化 2020年,5G將在中國進行商業化,速率及網絡容量的大幅提升,讓很多可能變成了現實?梢哉f,5G是物聯網全面落地的基石。除了提供兼容未來的軟硬件解決方案,NI早在2010年就創立了5G射頻領先用戶計劃,從AT&T、NOKIA、Intel到上海無線通信研究中心(WiCO),東南大學等等,NI在全球建立了自己的5G生態;贜I的PXI平臺和LabVIEW,WiCO成功研制了自定義的毫米波測試系統,同時,得益于NI的 LabVIEW FPGA,WiCO的測試系統將信道測量時間從原有的10s縮短到150ms。 當然,5G創新不止于設計,測試和測量解決方案將成為產品商業化周期中的關鍵環節。“NI 通過提供靈活的平臺化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在5G原型設計、芯片設計和驗證、終端設備和系統測試快速迭代。通過我們靈活的平臺,客戶可以最大程度分享在算法、設計和量產中的代碼,最大程度減少從實驗室驗證到量產測試之間的數據關聯時間,從而加速其產品上市,” NI射頻市場工程師屠方澤解說道。 萬變的IoT時代讓超越成慣性,打破“摩爾定律”需貫通實驗室和產線測試 如果說5G還在趨勢中,那物聯網的雛形已落地成現實,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眾多細分領域應用為我們構建了前景無限的萬物互聯世界。據IDC最新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1.7萬億美元,從2014年的6558億美元,以每年年復合增長率16.9%的速度快速攀升。 而在IoT時代,經典的摩爾定律卻被預言終結。隨著越來越多的系統通過堆疊芯片和晶體管來充分利用第三維度,從而縮小體積,調試和測試挑戰正呈指數級增長。作為本土的物聯網芯片設計公司,Telink研發的一款藍牙低功耗多媒體芯片已經廣泛應用到藍牙音響和藍牙耳機中。在這款芯片的設計中,Telink將藍牙、音頻、AD/DA等高度集成,這本身就已經超出傳統儀器和ATE的測試限制,更不用說還要兼顧更低的測試成本和更高的測試效率。但是,通過NI連接實驗室和產線測試的平臺化半導體測試方案,Telink不僅實現了多種測試任務,還在成本和上市時間上進一步提升,在物聯網的激烈競爭中取得先發優勢。 機器學習讓測試更智能,AI率先驅動半導體參數測試 眾所周知,智能系統會產生數據并依賴于數據,數據量的不斷增加加劇了對大模擬數據的挑戰,基于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正成為新的突破口。艾媒咨詢預計,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017年將達到152.10億元,增長率將提高至51.2%,并于2019年增長至 344.30 億元,而隨著眾多垂直領域的創業公司誕生和成長,人工智能將出現更產業級和消費級的應用產品。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驅動半導體參數測試,軟件算法團隊出身的博達微科技在NIDays現場上演了成功案例。 博達微科技是一家服務于高通、聯發科、中興國際、臺積電等的EDA公司,據博達微科技 CEO李嚴峰介紹,“其實一年以前我們完全不了解測試,但現在我們的參數化測試設備銷量很好,這都受益于NI模塊化的開放平臺方便我們快速部署算法,部署我們的專家經驗到測試系統里。”基于NI的源測量單元SMU,利用AI算法實現半導體參數測試,博達微構建的行為預知測試技術,正更進一步推進測試行業走向更快速、更穩定以及更智能。 圖4. 博達微科技 CEO李嚴峰介紹如何基于NI的平臺利用AI算法加速半導體參數測試 NI自動化測試技術市場工程師馬力斯認為,為了滿足未來的半導體測試需求,NI推出了通達密度高達24的高精度源測量單元SMU——PXIe-4163,如果將PXIe-4163組裝成一個ATE,其通道數將直接上千,“通道密度的大幅提升,將直接提升測試的并行性,提高測試的吞吐量,最終降低測試時間,”馬力斯強調道。 中國高鐵項目突出分布式管理挑戰,NI接招推出端到端的IIoT架構 而作為IoT領域的重要分支,工業物聯網中智能、互聯設備的快速增加,為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提供了巨大的機會,這也對高效管理分布式系統提出挑戰,例如中國的高鐵項目。據中國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工程實驗室試驗部主任張志強介紹,截止2016年底,中國投入運行的高鐵數量達到了2586列,其中43%都是由青島四方股份公司生產制造。此外,20多個海外的國家和地區都對高鐵有如此大量的需求,每年將因此產生數十億元的維修費用。 為實現有效的在線運行監測,中國中車采用了由NI和其合作伙伴北京天澤智云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的,基于NI CompactRIO和InsightCMTM架構的高鐵PHM (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車載樣機,并在實驗室內進行了大量的臺架實驗,準確率高達90%。 圖5. NI聯合合作伙伴北京天澤智云為中國中車提供了軌道PHM的實現方法 “在這個架構中NI開放的數據采集和控制平臺擔任著邊緣節點,不僅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數據采集和控制功能,還能夠擔任工業網關,將收集到的工業設備信息傳遞到IT基礎設施當中,”NI嵌入式市場工程師易曦露補充道。 不止電氣化,NI ADAS汽車解決方案全線就位 本屆NIDays上,NI全新推出了覆蓋76~81GHz頻段的NI 汽車雷達測試系統(VRTS),這套系統能夠基于統一的PXI平臺實現汽車雷達的參數測試以及目標模擬仿真測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已經基于NI VRTS搭建了多目標仿真測試系統,不僅可以實現對障礙物的類型、速度、位置的仿真,從而實現對雷達主要的性能參數例如ACC、AEB、FCW等進行測試,同時也能夠對C-NCAP 2018版規定的ADAS系統典型應用工況進行全覆蓋測試。 “通過統一的軟硬件平臺,NI提供的ADAS解決方案不僅能夠連接多種多樣的傳感器,同時還能夠實現多種傳感器之間的緊密同步,為工程師提供更加高效的測試,” NI技術市場工程師楊千惠再次把重點落在NI的平臺化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