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芯和美光的新芯爭奪戰 作者:顧文軍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多少年后,當我們仰望星空,回眸歷史,會發現這句話是對2010年中國半導體產業最好的注解:今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增長達30%多,但設計公司卻紛紛找不到產能,被國外的代工廠家“加價不加量”,發展狀況堪憂;中國制造業增長接近50%,但僅有的三家8寸模擬廠之一的成芯被外資買走,唯一的12寸存儲芯片代工廠也要被外資收購;政府不差錢了,但扶持高科技的資金卻好像減少了; 武漢新芯作為大陸惟一的存儲芯片加工廠,為何地位如此重要,引發中芯國際和美光的“中”“美”大戰呢? 工業之心:無芯不新 芯為核心 集成電路產業在現代工業中,具有全面的滲透性和高度的增值性,整個產業的發展與人們的生活和利益緊密相聯。而發展集成電路制造業則對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以及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時代,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轉變,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過渡,而這里面的核心就是硅技術:集成電路與芯片;而我國傳統以成本為優勢的制造業面臨挑戰,亟需向高端制造業發展;而半導體制造業作為集高科技和制造為一體的現代工業,在產業升級和新工業的發展中勢必是重中之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制造廠,然而無論電視機,手機還是汽車,目前大多還是“組裝經濟”,要想調結構,升產業,從組裝在中國,制造在中國到設計在中國,則半導體代工業就成了重中之重。 平臺之重:韓地雖輕 得韓者重 經濟危機中,很多半導體廠家關掉了自己的生產線,這也導致了今年全球代工產業的產能緊張。未來的半導體的競爭演變為“產能為王”:誰擁有半導體制造的平臺(產能),誰就能發展半導體產業。而新芯在內的自主可控產能(政府控制)如果被外資全盤收購,變成外資公司的一條生產線,失去自主可控和開放性,這會導致國內半導體發展的基礎越來越脆弱。 今年半導體全球全行業性好轉,但中國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卻大多拿不到產能,嚴重地影響了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因為關閉生產線的不可恢復性以及投資半導體制造業的艱難性,預計未來中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還會因為產能問題受到嚴重制約。更為重要的是,國內存儲產業剛剛起步,雖然新芯國內客戶訂單可能不多,但它的平臺性和開放性給國家發展存儲產業帶來了希望。于是這個惟一的制造平臺就成為重中之重了。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經濟復蘇后,各個半導體發達國家均加大投入對半導體制造業的投資和支出:Global Foundries在紐約新建12寸晶圓廠,紐約州政府初期補貼資金就達12億美元;而在德國政府的支持下,Global Foundries今年建立了歐洲首座超級工廠與最大的12吋廠;三星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用在半導體上的資本投入今年高達229億美元。 韓地雖輕 得韓者重。所以半導體制造平臺的爭奪變成了中國半導體產業和電子產業的保家衛國之戰。然而“成都保衛戰”的失敗,“武漢保衛戰”的無奈折射了本土業者在強大外資面前的窘境與羸弱。 企業之爭:“中”“美”大戰 從美到中 中芯國際在管理層變更后,運營狀況良好。估計今年第三季度很大可能會實現運營盈利,改變了以往中芯一直虧損,依靠輸血的老大難形象。同時在客戶的推動以及本身發展的需求下,中芯新的管理層也非常重視新芯,新任CEO王寧國上任不到一月,就飛赴武漢,調研新芯。而今年5月初中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武漢召開董事會,使全體董事會成員加大對新芯的認識和重視。由于中芯逐漸向新芯轉移先進的技術(包括邏輯制程),所以也加快了對新芯的回購談判。根據當初中芯國際與政府簽訂的投資協議,中芯國際享有優先回購權。然而中芯國際虧損多年,今年下半年才有可能盈利,并且今年募集來的資金主要用于擴充北京廠的產能,這也導致其沒有多余現金行使優先回購權。所以在這場“中”“美”大戰中,暫時落到了后頭。 而此次對壘中芯的美光,對熟悉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人來說,并不陌生:“中”“美”大戰的第一戰其實并不在中國。時光回到2005年,美光就游說美國政府,呼吁美國政府不應該幫助海外競爭者提高生產規模,而當時美光的主席兼首席執行官Steven Appleton高調提出“中芯阻擊論”,并且直言不諱 “我是這件事的主力.我用了所有可能的方法去阻止中芯國際。我們要保護美國企業的利益.必須這樣做。”通過輿論呼吁,院外游說等方式向美國有關部門施加壓力,最終迫使美國政府干預此事并敦促美國進出口銀行拒絕了本已答應給中芯國際的貸款。 而“前度劉郎今又來”,Steven Appleton又出手了,不過這次是直接收購國內唯一的12寸存儲芯片代工廠。只不過身份變了個:當時呼吁美國政府不應該幫助海外競爭對手擴產,并且利用美國政府達到了目的,而現在自己卻通過海外收購直接擴充產能了。只是不知道Appleton這次要呼吁美國政府支持他還是中國政府支持他呢?不知道會不會心里后悔當時美國政府幫助其實現“中芯阻擊論”,否則中芯國際沒受“阻擊”,現在發展大了,美光全盤把中芯國際收購下來,這樣產能擴充地就更快了。 因為存儲芯片屬于“量大面廣”的標準產品,所以歷來成為半導體的必爭之地。存儲芯片的價格波動很大,今年已來漲幅已是08年時的5到6倍,這與國內沒有存儲芯片是有很大關系的。所幸中國政府意識到這個嚴峻的現實,不僅在核高基重大專項里面放入這個課題,同時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夠勇于嘗試,發展存儲產業。北方的一個經濟大省就想全力發展存儲產業,今年上半年就和美光談過,希望能夠和美光合作,而當時美光的條件非常苛刻:當地政府出錢出地出廠房,美光僅技術入股,所有產能和技術不能給別人所用,還要大股東控股。如此苛刻和不平等的條件,根本無法保證中方利益和促進當地的產業發展,自然被當地政府拒絕。于是美光在談判失敗后,就盯上了新芯。而美光財大氣粗,不僅有現金,還是美元,自然穩操勝券。 地方之痛:扶持民族產業也需要市場運作 毫無疑問,地方政府是重視高科技產業,也愿意扶持民族企業的。投下上百億人民幣,付出眾多心血與精力便是明證。并且政府也愿意將企業賣與國內公司,賣與開放的公司,扶持當地的集成電路企業。然而政府肯定也要考慮投入和回報。新芯成立以來一直虧損,好似一個無底洞的現狀讓政府犯了兩難:“加碼攤薄”還是“斬倉割肉”,這真是個問題。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代工廠作為高昂的資金密集型產業,投入巨大,折舊極高,所以一個8寸線前五六年都很難盈利,而12寸線投入就更大,所需回報周期就更長了。產業特性使然,新芯也要按照老規律。 從企業角度來看,新芯建成后,月產能只有不到4000片 但一個12寸廠如果要盈利,大概需要月產能在2萬片以上。但新芯如果擴產到2萬片,這又需要很大一筆錢。 目前新芯的處境就在于如何生存,只有生存下來,才能考慮下一步發展的問題。而武漢政府肯定希望新芯健康運轉,靠企業本身,靠市場運作來正常發展,這就需要給新芯一個全面的,詳細的,符合新芯“廠情”的發展計劃:注資多少,發展什么技術,產能多少,合作伙伴,何時盈利等等。誰能給出這個計劃,或許是“中” “美”大戰的關鍵之匙。 行百米而半九十,目前這場新芯爭奪戰,進入了最后的沖刺階段,誰是最后的取勝者,尤未可知。 對美光來說,要想領先到最后,則勢必吸取上次和中國另外一家地方政府談判失敗的經驗,改變強硬的談判策略,拿出充分照顧新芯發展和支持當地集成電路發展的方案:摒除存儲產業波動巨大的規律,持之以恒在新芯投入,并且在低潮時也要確保新芯的產能;開放部分產能給當地的或者中國的設計公司,幫助當地政府發展好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進而幫助這些芯片企業為武漢的光谷經濟提供引擎,而不是把新芯劃為美光一條封閉的生產線,把里面的客戶都趕走。政府希望的是筑巢引鳳,而不是鳩占鵲巢。 對中芯國際而言,要想打贏這場“武漢保衛戰”,則必須和政府充分溝通,讓政府意識到中芯本身的改變。轉移更加成熟的工藝和盈利的產能給新芯,更加重視新芯,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實現性的建設性發展方案,幫助新芯早日走上健康的發展軌跡。尤其是在沒有更多現金直接收購的情況下,中芯國際必須盡快拿出充分考慮地方政府投入,新芯未來發展,扶持當地半導體企業的最優方案。或許分期付款,股權合作,債務轉股,對當地上下游企業給與更多優惠等是目前雙方兩難情況下比較適合的方案 發展之思:科學發展和市場規律才能推動高科技產業 其實新芯的現狀是國內地方政府發展高科技產業的一個縮影,政府很積極發展新興產業,也愿意投入巨資,但政府對產業本身的認識,對行業發展規律的把握沒有企業熟,并且不能參與企業運營,所以如果沒有好的防控方案和雙方的約束政策,在投資和回報上如果沒有明確的或者科學的措施,就很容易出現問題。這個不僅武漢有,別的地方也有;不僅半導體有,太陽能,LED等都有。 就企業來說,在本部以外投資發展,必須從市場的角度,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盲目熱情,必須根據行業的發展規律,企業本身的運營情況,結合當地的優勢,科學發展。盡大可能降低對政府的依賴,依靠企業本身市場運作來做大做強。 曾幾何時,國內地方政府紛紛發展半導體代工廠,從南到北,由東至西,可到頭來,幾家歡樂幾家愁?政府和企業從初見時的相見恨晚到后來成為陌路仇人,難道真是“人生若只如初見”。前天是半導體,昨天是太陽能,今天是LED。相同的故事,不停地上演。政府的投資和企業的擴張到底怎樣才能和諧共存,良性發展。這是個問題。而詳細規劃,遵守科學發展觀,按照行業和產業的規律辦事,相互約束,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有長期合作戰略眼光,擯除急功近利,按照市場運作,則是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