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勞倫斯-克特里考夫(Laurence Kotlikoff)8月11日在彭博網發表專欄文章稱,巨大的財政缺口意味著美國事實上已經破產,這一缺口主要來自于社會保障和醫療支出。作者認為大刀闊斧地簡化稅收、醫療、退休和金融機制是唯一出路。 以下是勞倫斯-克特里考夫的專欄文章原文: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美國已經破產,無論增加支出還是降低稅收都無助于這個國家償還債務。 現在美國能夠做和必須做的事情是,大刀闊斧地簡化其稅收、醫療、退休和金融機制,現在這幾個領域仍是一團亂麻。然而這是一個好消息。它意味著這些領域均可以被重新設計,令其成本大幅下降又無礙于達到其合理目的,同時在此過程之中讓經濟獲得新生。 上個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對美國經濟政策的年度評述。報告在摘要部分對美國財政政策作出溫和的批評:“委員們對美國政府穩定財政的承諾表示歡迎,但認為需要采取比當前預算力度更大的調整才能讓債務與GDP的比率企穩! 但如果深入研讀,你會發現IMF事實上已經宣布美國破產。在《2010年7月特定問題論述》的“第6部分”有這么一句話:“按照一定的貼現率,與今日聯邦財政政策相關的財政缺口相當巨大!辈⒎Q:“填補財政缺口需要經年累月的財政調整,每年的調整幅度應相當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 所謂財政缺口指的是未來所有年度中計劃支出(包括國債利息支出)與預期財政收入差額的當前價值。 國內生產總值的14%是什么一個概念?目前聯邦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4.9%。因此IMF的意思是,要填補美國的財政缺口,大致而言,在財政收入方面,需要立即將我們的個人所得稅率、企業所得稅率、聯邦稅率以及《聯邦保險貢獻法案》項下的稅率立即翻倍并長期保持下去。 如此增稅舉措將使得美國今年實現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5%的財政盈余,而非現在9%的赤字。因此IMF實際上是說,美國目前和未來數年必須實現巨大的財政盈余,才能為計劃中的支出買單。另一層意思也顯而易見,如果美國遲遲不肯痛下決心進行財政調整,等待我們的將是“長痛”。 難道IMF在胡言亂語?非也,它的話句句屬實。國會預算辦公室6月份發布的《長期預算前瞻》反映出來的問題甚至更大。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我計算出財政缺口為202萬億美元,是官方公布的債務數字的15倍以上。我們的“官方”債務與實際凈負債之間的巨大差異是不足為奇的,它反映了經濟學家所謂的“貼標簽問題”。近年來國會一直小心翼翼地將其大部分負債貼上“非官方”的標簽,讓它們遠離賬面并留給未來。 舉例來說,《聯邦保險貢獻法案》項下的社會保障繳款被稱之為稅收,而我們未來的社會保障福利被稱為轉移支付。政府也完全可以將我們的繳款喚作“貸款”,將未來的社保福利稱為“扣除老年稅之后的貸款償還”,這些繳款的本金加利息與所承諾的社保福利之間的差額便是老年稅。 財政缺口并不受財政標簽的影響,它是衡量我們長期財政狀況唯一理論上正確的方法,因為它將所有支出都考慮在內了,不論這些支出被貼上何種標簽,同時綜合了長期和短期政策。 財政缺口為何如此巨大?很簡單。我們有7800萬“嬰兒潮”世代人,他們在徹底退休之后將享受高于人均GDP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福利。這些權利的年均成本按今日貨幣計算大約為4萬億美元。不錯,20年后我們的經濟規模將會增長,但并這不足以讓我們年復一年地承受如此之重負。 要理解這一問題,你可以設想一個運作長達60年的驚天“龐氏騙局”:不斷地從年輕人那里拿走更多資源,給予老年人,同時向年輕人承諾,他們這筆資金轉移最終可以獲得回報。 里根總統時期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赫伯-斯坦(Herb Stein)有一句廣為傳誦的名言:“不可持續的東西必將終止。”誠然。“山姆大叔”的“龐氏騙局”必將終止,但也必將終止得太晚。 而且它將以非?膳碌姆绞酵V。第一種可能是“嬰兒潮”世代的退休福利被大幅削減,第二種可能是年輕人面臨直上云霄的稅率上升,讓他們喪失工作和儲蓄的動力,第三種可能則是政府拼命印鈔票來支付它的賬單。 我們最有可能看到的是三者的結合,這最終會導致貧困人口、稅率、利率和消費者價格急劇飆升。這是一條崎嶇的下山之路,但我們已經上路了。一旦那些債券持有人從夢中醒來、意識到美國的財政狀況遠遜希臘,他們會把我們一腳踢下山去。 一些信奉凱恩斯主義教條的經濟學家可能會說,未來幾年的任何刺激政策都不會影響我們應對長期赤字的能力。 這種說法是一個簡單的算術錯誤。財政缺口是政府的信用卡賬單,這一賬單每年的利息為GDP的14%。如果美國不能支付今年的利息,這筆錢將被加進余額當中。 需求派稱如果今年暫不實行14%的財政緊縮,反而繼續擴大支出,將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財政收入,從而足以彌補支出。 我對此作何反應?面對現實,或者支持同樣受到迷惑的供給派。我們的國家已經破產,再也無法承受所謂有利無弊的“解決方案”之害。 |
上兩周花街報道說美國私企坐在現金堆上,他們可以多雇傭240萬新的員工,連續5年,平均年薪每人7萬美金?浚么蟮目跉狻?墒墙裉旎ń謭笳f,等一等,莫搞錯: 你最近可能聽說美國企業以穩健的狀態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他們償付了債務﹐重建了資產負債表﹐坐擁越來越多的現金﹐他們正準備向經濟投資。 到處你都能得到好消息﹐可能是來自彭博新聞社(Bloomberg)﹐今年春天該新聞社歡呼企業財務狀況“令人驚訝地強勁”;蛘呤莵碜浴度A盛頓郵報》﹐薩卡利亞(Fareed Zakaria)報導說﹐大型企業“累積了令人驚訝的1.8萬億美元資金”﹐按一些衡量方法計算﹐這些大型企業目前處於近50年來最佳狀態。 或者你是聽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費希爾(Richard Fisher)說的﹐近期他表示﹐企業正在積累著資金﹐但害怕開始投資;蚴悄懵犃薈NBC的報導﹐專家們在這裡討論這些企業用盈餘要做什麼﹐他們將提高股息?買回股票?還是進行新的併購? 聽起來這對投資者和美國經濟都很好。但是只有一個問題:這都是胡說八道。 美國企業財務狀況並不好。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公佈的數據顯示﹐企業債務在上升﹐而不是下降。按一些衡量標準計算﹐他們目前的負債水平比大蕭條以來任何時期都高。 你會認為有人可能已經注意到出了差錯。畢竟關於公司狀況﹐我們同時被告知(a)擁有多於他們知道該怎麼處理的資金﹔(b)由於獲利增長﹐未來將擁有更多資金﹔(c)他們公開進入債市﹐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借貸。 這讓你聽起來有點奇怪吧? 事實顯示﹐公司擁有的“創紀錄的現金量”只是與次貸產品在2005年進行大型再融資後獲得的現金一樣多。只要不看負債﹐情況就很好﹐那怎麼不買個極可意水流按摩浴缸呢? 根據美聯儲數據﹐第一季度非金融機構借入2890億美元﹐國內總債務達到7.2萬億美元﹐為迄今最高。自2007年第一季度以來增長了1.1萬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兩倍。 金融危機期間企業只短暫償付了極少債務:2009年第二和第四季度企業共計償付約1000億美元債務﹐數額相當少。 請記住這些是非金融機構的債務﹐人們認為非金融機構是經濟中狀況較好的一部分。那麼銀行呢?人人都知道其中一半都已是行屍走肉。 美聯儲和商務部數據顯示﹐非金融機構的國內總債務目前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0%﹐創下了戰後紀錄。1945年比重僅為20%。即使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2005-06年的信貸泡沫高峰期間﹐都只大約相當於45%。 金融分析師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在報告中寫道﹐美聯儲數據“凸顯美國民間企業財務狀況較差”。 史密瑟斯是倫敦Smithers & Co.的董事長﹐並且是《重估華爾街:不完美的市場和無能的央行行長》(Wall Street Revalued: Imperfect Markets and Inept Central Bankers)一書的作者。 他說﹐儘管人們通常認為家庭是這樣﹐企業不是這樣。但這些否認是毫無價值的﹐因為只看到現金資產﹐而忽略了負債。由於庫存下降﹐近來現金資產不斷上升﹐但非金融機構的公司債﹐無論是以總額算﹐還是扣除銀行儲蓄和其他附息資產後﹐公司債都處於較高水平。 按照史密瑟斯的分析﹐淨槓桿率幾乎是公司淨資產的50%﹐創下了現代紀錄。 對這點他有一個警告﹐他提醒說:這關注的是美國境內企業的資產和負債。一些美國企業在海外擁有淨現金。這可能使前景更亮麗一些﹐但整體效果不大﹐多數只對最大型企業有影響。 美國企業所處的財務境況比我們得知的更糟糕﹐對於那些想投資美國股市或債市的人來說明顯是個壞消息﹐因負債使投資風險更大。顯然這對就業和經濟來說都是壞消息。 但是為什麼要對良好的財務狀況王顧左右而言他呢?出於同樣的原因﹐我們被告知其他謊話、神話和半真半假的話:太多人對於繞彎子有著既定興趣﹐而太少的人對真實情況感興趣。 例如記者會尋求數據的安全性﹐有一種從眾心理﹐一旦重復一句話﹐其他人就認為它是正確的﹐並會復製。 那麼華爾街呢?在這裡只是欺騙的手段。良好的財務神話可以幫助銷售股票和債券。在告訴客戶鐵的事實後﹐你認為他們將得到多少獎金呢?而銷售股票和債券又會得到多少獎金呢? 你也可能會歸因於黨派分歧。目前右翼在聲稱企業處於良好狀態時有著既得利益﹐這使得神聖的私營企業看起來不錯﹐並妖魔化奧巴馬總統和政府﹐說他們嚇退了投資。那麼投共和黨一票吧!而左翼也樂於讓企業聽起來不錯:如果貪婪的企業積累資金﹐而不是聘用員工﹐他們就會高喊:可恥!投民主黨一票! 就像以往一樣﹐真理是別人的問題﹐沒人會負責。 說到經濟的時候﹐我們只是希望公眾依賴止痛藥和抗抑鬱劑麻醉自己﹐而不去注意事實﹐如果他們知道真正在發生什麼﹐就有麻煩了。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投資決定。) |
這些SB媒體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們只是從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得知這些大公司有很多現金,但又不清楚這些公司為什么在美國不招人,天天在誤導聽眾和讀者。我認為原因是現金雄厚的公司它們的Positive Cash flow絕大多數是從國外,特別是新興市場賺的。因此: --他們如果要雇人,在成長的市場雇用比較Make business sense,而不會在經濟停滯的美國雇用。 --他們在國外賺的錢,有些國家有很強的外匯管制(例如中國),不能方便地拿到美國來。 --即使有些國家沒有外匯管制,但是現在美國的法律上,國外的營利一旦拿回美國,就要繳納很高的稅。數年前,Bush政府曾經給了企業幾個月的Tax Holiday,當時很多企業從國外拿回很多錢。而Obama政府不僅不原給企業Tax Break,還威脅企業說即使它們不把國外營利拿回美國也要課稅。據說,前段時間Obama曾和一些大公司的CEO開會,談的就是這個事。當時Cisco 的老總就說,如果Obama政府通過這個法律,他就把Cisco移出美國。 如果以上三點沒有明確的變化,大企業是不會大批招人的。換句話說,美國的高失業會持續很長時間。 |
美國企業在國外賺的錢,其實是很方便地拿到美國來的,即使是從中國。 以Cisco為例。 Cisco在中國的銷售全部是通過外貿公司進行的, 款項都是從香港走,或直接與美國總部打交道。 這是大多數美國公司的情形。 在中國本地有工廠且有權自行銷售的美國公司分支機構, 可以從“經常性項目”外匯申請。 另外,很多企業正在靠著現在利率低,趕緊refinance那些以前的債,或者發新債,或是回購股票(所以可以看到企業財務杠桿還是很高),這只是資本運作而已,有利于股價提升。至于就業市場,西方企業是以maximize shareholder value為目標的,股價上來了就好了, 至于美國就業市場,那不是他們關心的事。企業是有大量現金在帳上,但不等于要在美國雇工,尤其是越來越全球化的今天,哪里勞工便宜又滿足質量要求,當然就把資本投向那里,雇傭那里的勞工。還可以并購企業,然后再整合,這樣可以繼續裁人以提高效率。當時俺念商學院時也覺得這樣不厚道,可惜資本主義還真就是這樣... |
今天看到 Financial Times 標題黨作品:Challenging China's Dominance 我靠,老美打遍天下,什么時候中國有過 Dominance. 這標題,一下子把美國搞得好像純潔無辜的尼姑,不得已出來,與兇悍無比的野獸中國較量。 左派媒體的力量啊,呵呵。說這些人惡毒是小看了他們。 現在O8最怕最恨的大概是那些業界大佬們合伙,有錢也不雇人,就是要熬到中期選舉民主黨人仰馬翻之后,再大舉雇人。失業問題,從此就記在共和黨人名下。 左派有筆桿,右派有錢,看誰斗得過誰。 |
數字不說謊,但代表的不一定是真理。統計資料展示的全球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現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帕斯卡爾 ∙ 拉米 譬如,資料顯示,歐盟的貿易逆差從2000年的50億歐元激增到2008年的297億歐元。對此,總部設在日內瓦、擁有153個會員國的世貿組織(WTO)總干事長帕斯卡爾 ∙ 拉米 (Pascal Lamy)說:“貿易不平衡本身并非壞事,關鍵在于整體的貿易平衡。在歐洲,70%的貿易量是在歐洲區內實現的。因此,歐盟和中國的貿易不平衡對歐洲的影響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 拉米在出席歐洲商業峰會(European Business Summit)時回應INSEAD Knowledge智庫網的提問時作上述表示。歐洲商業峰會于7月初在布魯塞爾召開,時值比利時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前夕。峰會由比利時企業聯盟贊助,INSEAD是峰會的知識伙伴。 拉米說:“此外,傳統貿易統計資料夸大了歐盟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因為傳統的計量方法一般以有關產品的出口總值來計算貿易額,而不是以出口國所獲得的附加值來計算。以iPod為例:美國的蘋果公司在中國工廠組裝了一臺價格為150美元的iPod,按照現有的統計方法,中國每出口一臺,其出口額就增加了150美元。但事實上,iPod的產品設計、硬盤驅動器和芯片的生產和銷售都在中國境外完成,只有最末階段的組裝在中國大陸完成,中國工廠在當中獲得的附加值僅每臺4美元! 目前,中國在國內外需求下正大幅加大改革步伐,力求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產品生產標準。中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孫振宇在談到世貿組織談判,也就是“多哈回合”時說道:“多哈回合始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中國還在不斷的學習中。不過,中國正致力更積極地參與整個談判過程。中國自從加入世貿后,國際貿易總額從5000億美元上升到2.4萬億美元,幾乎翻了五倍! 孫振宇 盡管拉米前面指出不能光看表面數字,但中國貿易額巨幅增長的確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其它國家的貿易赤字,令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處于有點像“暴發戶”的境況:富裕但不夠世故,以致窮于應對其它世貿會員國要求其承擔世界大國重責的呼聲。在談到多哈回合的貿易協商時,孫振宇說:“我們應該盡快完成多哈回合談判,而不是在某個領域刻意提高門坎......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市場準入門坎。這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歧,也是談判陷入僵局的原因所在! 孫振宇說,中國在幾年前就認識到市場開放的重要性!拔覀兾∵^去的教訓,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經濟滑向崩潰的邊緣,因此,我們開始開放市場引進外資;同時,我們也鼓勵中國公司走出去! 他稱,中國在“擴大進口方面表現不錯。例如,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即在2001年之前)到去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總額上升了330%!彼f,中國將通過多哈回合談判,進一步全面削減20%進口關稅,其中非農產品的進口關稅將削減30%。同時,中國政府鼓勵擴張內部消費的政策也有利于為“美國和歐盟創造市場機遇!彼赋,歐盟對中國的出口額在2010年頭五個月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3%。 雖然中國堪稱是世界經濟的未來增長引擎,但毋庸置疑的是,發達國家對世界貿易的影響及其所占市場份額對國際政策的影響都是舉足輕重的。其中歐盟和美國的貿易關系當屬首位。 奧巴馬政府今年早些時候任命的美國駐歐盟大使威廉 ∙ 肯納德(William Kennard)說:“無論從什么角度衡量,美國和歐盟的貿易伙伴關系堪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關系。我們代表的是大約50%的全球生產總值。在美國有10%的美國人為歐洲公司效勞;反過來,在歐洲也是一樣! 與貿易伙伴關系并重的是政治綱領?霞{德說:“美國政府在一系列的全球課題上都有賴于與歐洲的合作。歐洲是我們的主要合作伙伴。通常,世界上一有大事發生,美國和歐洲的反應是世人的焦點。” 這并不是說美國和歐盟的關系一帆風順!坝捎谑澜缥枧_上新力量的崛起--特別是東亞集團和金磚四國的崛起--美國和歐盟的關系比以前復雜。因此,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更好地協調......我們必須認識到10年來世界的改變,美國和歐洲如何在進入第三方市場時達致合作共贏,而不是視對方為競爭對手,這更符合雙方利益。” 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風風雨雨走過了60年還是舉步維艱,多年來多邊貿易談判迎來的只是關稅的大幅下降。拉米稱,關稅以外,全球貿易自由化還存在諸多難題。“關稅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影響有限。現在的主要挑戰來自許多國家復雜的海關程序,非關稅貿易壁壘有增無減,特別是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常這些非關稅貿易壁壘是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和安全......不過也可以被利用作為保護主義手段。此外,技術標準的不斷涌現也對發展中國帶來挑戰,這些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技術開發能力,只能跟在發達國家后亦步亦趨。“世貿組織159個成員國中,有117個是發展中國家。世貿組織定期對其成員國的貿易政策進行審議,并在2005年提出“貿易援助”(Aid-for-Trade)計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必要的基礎技術檢驗設施,應對其貿易伙伴的技術貿易壁壘! 然而,在發展中國家窮于應對技術領先的貿易伙伴的各種要求之際,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還在于農業補貼問題。如今,大豆已取代硅谷,成為最嚴重的國際貿易摩擦點;發展中國家聲稱是最大的受害者!鞍l展中國家要求富裕國家大幅降低扭曲貿易的農業補貼。” 拉米說,在目前的多哈回合中,“發展中國家要求歐盟削減多達85%的農產品出口補貼,要求美國削減73%的補貼! 另一個阻礙發達國家進行多邊自由貿易的壁壘是融資。世界投資會議首席執行官Jean-Bernard Guerree指出:“德國風險投資基金不一定能投資法國的項目!笔澜缤顿Y會議每年六月在法國拉博勒舉行,旨在為歐洲引進投資。 Guerree是一位原活躍在硅谷高科技界20年的老將,他對于歐洲金融領域中人才和技能缺乏流通性頗有微詞。他指出:“歐洲各國應該團結合作,共同應對能源、氣候變化和替代能源等全球共同課題。中國最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亮點,備受矚目。不過,就提高效率及創新力以進軍新的市場,歐洲和美國公司仍然遙遙領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