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眾人物美化自己的成就或 者資格——無論是夸大其詞,還是虛假陳述——而被人們抓住時,任何人都會表達出自己的憤怒。的確,隨著越來越多的政治家、首席執行官和其他聲名顯赫的大人物,為篡改自己的簡歷、偽造與 某個事件的關系細節以及在事實面前出爾反爾而道歉 時,對此已越來越厭倦的公眾通常作出的反應是:“他們到底在想什么呢?” 事實證明, 他們所想的和我們每個人所想的并沒有多大差別。專家們談到,美化自己是人類的天性,幾乎每個人都曾為此有過負疚感。然而,如果不加控制,初看起來不會造成 任何傷害的夸大其詞,最后可能會導致終結一個人職業生涯的嚴重后果。“被人抓住的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我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會毀了一個人的前程。”沃頓商 學院法學與商業倫理學教授艾倫·斯圖德勒(Alan Strudler)說,這是一種很倒霉的結果,“因為你的欺騙行為一旦被人抓住,哪怕只是一次屢見不鮮的欺騙,人們就不再信任你。而你一旦失去了信任,就 很難恢復了。” 現在,網絡技術那么成熟,夸大之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被揭穿。但 美化自己的誘惑同樣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因為任何人都感受到了需要證明自己價值的壓力,與此同時,24小時不間斷的新聞傳播,也要求領導者能即刻言簡意 賅地回答任何問題。 “每當有些事情打破了‘我們都是誠實的、我們都是值得信賴的’這 一社會面貌時,問題就會隨之出現。”沃頓商學院法律研究和商業道德教授理查德·謝爾(G. Richard Shell)指出,“如果某人的自私行為被人揭露出來,那么,這個人的社會面貌就留下了一個裂痕,隨之,每個人都會想這意味著什么。這條裂痕是揭示出他是 唯利是圖的人呢,還是揭示出他是比我們都不幸的人呢?” “虛假”的 界限 “自欺欺人是每個人都有的傾向。”謝爾證實,“很多研究都表 明,如果我們缺乏‘積極的錯覺’(也稱為‘積極的幻想’、‘正向幻想’),就意味著我們有些消沉……我們喜歡將自己想象得比真實的自我更重要、更有能力、 經驗也更加豐富。當面對測試的時候,當有人問你經驗如何的時候,或者當你陳述某些事情的根據時,你會受到編造經歷的誘惑。”確實,人力資源管理學會 200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53%的工作申請中都有不實信息。而近60%的雇主稱,他們會自動淘汰那些編造自己工作背景的應聘者。 專家們認為,我們所面臨的困難并不在于要在無害的吹噓與更具破壞性的精心編造之間劃定界限。在某些 情況下,可以接受與不可接受之間有非常清楚的界限——舉例來說,沒人會容忍違反法律或者導致其他嚴重后果的虛夸。不過,沃頓商學院運營和信息管理教授馬利 斯·施維澤(Maurice Schweitzer)認為,當公司高管或某個組織的領導者被人發現在簡歷中添加某些他們并沒有的學位,或者他們并沒有擔任過的職位時,他們同樣也會受到 指責。 他講述了麻省理工學院前招生主任、一本頗受歡迎的大學生入學指南的作者瑪麗 莉·瓊斯(Marilee Jones)的故事。盡管她主張大學申請者不要夸大自己的成績,不過,當她被發現在其1979年的工作申請中偽造兩個學位隨后又偽造了第三個學位以后,瓊 斯在2007年被迫辭去了這個職位。“我想,之所以發生這類事情,是因為人們覺得壓力很大,所以,為了讓自己擁有某些優勢,他們會編造某些東西,而編造的 這些東西卻很難得到修正。”施維澤說,“瓊斯的情況是,當她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工作時,在自己的教育背景上撒了謊,那是事情敗露之前28年的事情。從某種程 度上來說,將偽造的信息從簡歷中消除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 表現的壓力 夸大之詞可以接受的水平,與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密切相關, 同時,也與人們成長過程抱持的價值觀緊密相關,沃頓商學院客座教授莫妮卡·麥克戈拉斯(Monica McGrath)說,企業制度和社會制度都會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 在某些國家和某些 企業文化中,將整個團隊的功勞記在自己身上會被人視為“自我擴張”(也稱為“自我增榮”、“自我夸耀”),從而會令人不快;而在某些環境中,如果公司高管 沒有對自己的成就表現出充分的自信,反而將成績歸功于一個群體,那么,他們則會受到批評。 最近的經濟衰退已迫使很多美國員工采取守勢。麥克戈拉斯談到,為了能緊緊抓住自己的職位,他們可能會違反自己的核心倫理觀去編造自己的表現。 陷入這種要不負所望的壓力之中,會導致人們逐漸偏離真相,而且會阻礙能給他們帶來長期幫助的行 為。為了證明這一點,麥克戈拉斯認為,最好的例證就莫過于英國石油公司CEO托尼·海沃德(Tony Hayward)在公共關系上的過失了,他淡化公司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受到了人們的奚落。 通常情況下,某個特定環境中的領導者,會對可以容忍與不可忍受的行為設定標準。如果夸大之詞受到褒 獎,甚至被視為有益的行為,那么,員工就會形成這種行為可以接受,甚至受到鼓勵的印象。“你可以觀察一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看看他怎么做、信奉什么。”麥 克戈拉斯說道,“你看到的情況可能是:員工們如此沉湎于這種要不負所望的心理之中,以至于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做都是虛假的……在2008年那場金 融危機中,我認為,大部分人確實以為自己的行為最符合客戶的利益,但實際上只不過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已。他們宣稱:‘那么做就是我的工作。’” 造假“保質期”已很短 過去,虛假陳述的“保質期”要長得多,而現在,因為互聯網以及其他技術手段的進步,夸大之詞則很容 易被揭穿。比如簡歷,現在,它們不但記載在紙面上,而且也存在于網絡上,一般而言,任何人都可以在這些網絡上看到它們。 “人們一定要記住,你說出口的話將持續存在下去。開口講話之前要先想一想,因為我們現在有了能讓言 論像野火般迅速蔓延開去的工具。”她還補充說道,這些言論永遠都不會消失,“因為它們在互聯網上不會死去。” 盡管施維澤也認為,核查他人的能力已變得“空前”強大,不過,用網絡搜索所能證實的東西依然很有 限。“如果我告訴你,我參與了一個節約2500萬美元資金的工藝改進項目,你就很難核證。你很難了解我是否參與了這個工藝改進項目,到底節約了多少資 金。”只是核查某個人是否在其描述的活動中出現過則較為容易。 施維澤談到,要想避免 破壞職業前程的虛假表述,最佳的方法就是學會熟練運用“自我剪輯”,同時,要以開放的心態,讓一位教練或者朋友幫你查找任何越界的表述。“如果人們準備不 足,那么,情急之下,他們就會陷入說謊或者搶占功勞的壓力之中。他們也可能會冒著僭越道德界限的危險虛夸自己的成績。”他補充說道,“最佳方法就是做好充 分準備,預測你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討論你自己做過的工作應該是駕輕就熟的,同時,你應該也可以將以前的工作以及自己的業績講得非常清楚。” “聲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它們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如果人們從其他人那里聽說你值得信賴,那么,他 們就更容易信任你。”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沃頓工作-生活整合項目”的主任斯圖爾特·弗萊德曼(Stewart Friedman)說,“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核證一切,同時,我們也沒有足夠的律師包辦一切。這也是為什么說獲得信任是你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職業生涯過程 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的原因。” 沃頓知識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