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航 “部分高新技術企業靠做假材料申報上去,這種情況肯定存在,但應該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普遍。”8月3日,對于此間媒體報道的“至少五成高新企業受減稅利誘造假”,多位地方科技局人士和高新技術企業申報代理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一紙高新技術企業認證,換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稅收政策優惠。一些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現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造假的事件,和目前不完善的高新技術企業評審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此外,帶有部分盈利性質的各地科技系統下屬事業單位,也在某種程度上為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工作提供了造假的通道。 科技局下屬事業單位角色 “目前,審批高新技術企業的權限主要集中在各省科技廳。”蘇南某城市科技局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雖然一些市級科技部門也會認定一批市級高新技術企業,但是這批企業不能享受稅收優惠,因此基本只是一個虛名,更多的企業將申報重點放在了省級的審批上。 每年年初,各城市科技局會通知大概符合申報條件的本地科技企業,統一向市一級科技部門遞交一批申報材料,然后進行初步篩選。“如果企業情況不符合,我們會拒絕上報,并要求企業再次準備材料。”上述蘇南某科技局人士告訴記者。 該人士透露,市級科技部門在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這一問題上,心態十分微妙。一方面,對于各地科技部門來說,每年評定科技企業數量的多少,將作為該部門重要政績之一,因此,各地科技局均對幫助本地企業申報上高新技術企業態度積極。但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的申報材料達不到申報要求,需要整改,甚至“加一點水分”的,政府很難出面幫助企業做這項工作。 “有些事情,我們政府不好做的,都可以放到科技局下屬的事業單位去做。”蘇南某城市科技局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他指出的事業單位是指目前各地科技部門廣泛設立的科技孵化中心、科技創業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這些事業單位此前的機構改革中由政府部門剝離出來,但在一些地方,往往仍然承擔著許多政府工作的職能。 “這些事業單位也會向企業提供申報材料包裝業務,并收取一定費用,通常是申報不上不收費。”上述蘇南某地科技局人士指出,這些事業單位會承擔一定的經營壓力,因此為企業提供高新技術申報服務,成為了這些事業單位一個頗為賺錢的買賣,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為地方政府協同部分企業在申報時造假留下了很大的制度漏洞。 造假空間 在申報高科技企業時,各種中介機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科技企業每天都忙著做研發,實在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去做這些繁瑣的材料。”無錫漢和航空的創始人沈建文告訴記者,像他們這樣的企業會將各種申報工作統統交給一些中介機構去做,“這些機構通常申請上才收費,服務很專業”。 申請高新技術企業,企業需要提交的申請材料加上附件,多達200多頁,這是一項十分繁瑣、復雜的工作,因此許多企業選擇付費請中介咨詢機構來協助申辦。 記者采訪了無錫一家專業代理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的咨詢機構,其負責人向記者詳細描述了整個申報的過程。 “這200多頁材料主要包括統一格式的申請表格、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財務審計報告、公司人員配備情況、公司的組織管理能力說明材料、專利材料、產品檢測認定材料、銷售合同及發票等。”該人士告訴記者。 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08年4月聯合頒布《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后,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工作被高度量化。例如《辦法》規定,申請高新技術企業的公司,需同時滿足以下一些條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等。 企業所在地市一級政府會先進行一次初步篩選,對本地申報企業進行打分。“只有打分超過70分的才會報到省里去。”上述中介咨詢機構負責人表示。 企業需要將上述材料掃描并上傳到省科技廳一個專門的申報系統里。隨后,省一級的科技部門會組織一個高新技術企業工作小組,對全省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集中評定,并發布最終的結果。從材料申報到最后結果出來,需要3到6個月的時間。由科技、財政、國稅及地稅四家組成評審機構,再按行業抽取相關專家共同組成評審組。雖然評審中采取隱去企業信息、公示評審結果,評審過程以看材料為主。 那么,在這200多頁的申報材料中,可以作假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呢?上述申報代理企業負責人表示,這其中有幾項指標是嚴格限定的,企業很難有造假的空間,“尤其是在公司銷售財務審計這一塊,必須要由注冊會計師提供審計報告,而且涉及到當地財務、稅務部門的利益,很難造假”。該人士補充說,當然,也不排除部分監管較松的地區,可以花費一定成本請人做出假的審計報告。 比較可能產生造假的環節是在專利這個環節,一些企業為了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花錢購買一些無用的專利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在監管上十分困難。上述申報代理企業人士指出,目前《辦法》對各大高新技術行業“一刀切”,強行要求所有高新技術企業都達到同一個量化指標的評價體系,在現實中產生了一系列弊端。 “高新技術不同行業之間差別是很大的,如果每個行業的企業都必須達到這個指標,那么一些申報企業就不得不想辦法硬是往這個數字上靠,那自然就會逼著一些企業去作假。”該人士表示。例如在軟件行業中,如果硬是要求企業銷售的自主研發的產品比重超過60%,這顯然極大的提高了申報門檻。然而,我國軟件市場的現狀決定了絕大部分軟件企業剛進入這一行業初期,都是靠外包業務活下來,很難達到這一規定。 目前,這些中介機構通常實行事后收費,即企業申報上之后才收費,因此大部分中介機構在接企業訂單之前,都會先初步對企業的基本情況,尤其是幾個硬性指標進行考察。“如果明知道一個企業申報不上的,我們是不敢接的,因為忙一場下來一分錢賺不到。”上述負責人指出,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對于一些離申報條件差別很大的企業,很少有機構愿意協助去造假申報。 就此,8月3日,記者多次致電科技部新聞發言人李朝晨,但其電話無人接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