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富士康跳樓事件的主角們并非都因經濟原因走上不歸路,但富士康的工資肯定沒有達到能讓其一線員工“體面地生活”的地步。 富士康國際(02038.HK)去年年報顯示,截至2009年底集團擁有雇員118702人,比2008年的108237人有所增加。2009 年員工成本總額4.85億美元,2008年為6.72億美元,同比大減1.87億美元,降幅高達28%。 “員工人數增加十分之一,員工成本減少四分之一,可見員工的工資水平受到了很大的擠壓。”深圳社科院院長樂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他告訴記者,去年年尾的時候,加工貿易型企業訂單增多了,但訂單價格被壓得很低,而要素成本不斷提高,因此這些企業利潤水平下降很多。深圳市最低工資的上調,也進一步擠壓了代工企業的利潤空間。企業不得不從各種角度壓低成本。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外出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為1417元,比上年增加77元,增長5.7%。 12年來,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月均工資只提高了68元,遠低于同期通貨膨脹率。 依靠廉價勞動力、低利潤的代工模式生存發展的富士康,2008年就受到過質疑。當時動蕩的全球經濟形勢,中止了富士康自進駐大陸以來每年高速增長的神話,也給其一貫依靠擴張再投資方式獲得增長動力的模式,帶來了巨大挑戰。 向成本更低的大陸中西部挺進,是富士康的新戰略。山西晉城、四川成都、湖北武漢等都成為富士康新的戰略陣地。“像富士康這種企業,基本是廣種薄收的模式,因為利潤薄,所以不得不通過不斷擴張的模式來生存。”樂正認為。 富士康2008年年報顯示,受訂單驟減的影響,2008年全年凈利僅1.21億美元,同比大減83%。即使由于全球經濟回暖,2009年下半年富士康重新盈利,但是其年報顯示,富士康國際2009年全年凈利還是下滑了68%。 內地勞動力的低成本,并非富士康遷移的唯一原因。富士康主管經營的商務長李金明曾透露,富士康正在把眼光投向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這將成為他們下一步業績增長的動力。 但是,“一個人一天就24個小時,況且也不能24小時都在工作,連機器都要休息的。從勞工上獲取利潤始終有限。”廣東一家年出口過億美元的電子企業的董事長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從自身經營角度看,倚重勞動力成本優勢的OEM(貼牌生產)模式有其局限性,該企業在近幾年逐漸由100%代工出口轉型為以自主品牌出口為主,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每年1000多萬的新增就業人口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需要勞動密集型企業來消化。”樂正認為,在中國目前的現實情況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不得不存在。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乃醒也認可這個觀點,“即使是低價,還是有很多人去應聘,說明這個低價和工作環境受到市場的認可。” “外貿代工企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商品定價權,所以不得不通過各種方式擠壓成本。”樂正告訴記者,“企業在談判中自主定價的話語權,需要通過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依靠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來實現。” 同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認為,企業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也要考慮到一些社會因素,營造良好的勞動環境,讓人“體面地勞動和生活”,比如政府提高最低工資、工會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和談判機制等。“就像溫 家寶總理所說,要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到每一個人的心靈。” 作者:第一財經日報 劉瓊 李溯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