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太空計劃處于關鍵時期,作為全球領先的航天技術將影響人類載人空間飛行的發展,以及美國的國家安全,此外,在商業航天領域中也將保持全球領先的地位。那么今后美國的載人航天將往何處發展呢?在太空探索領域美國人已經領跑了數十年,直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人類航天技術的領先者。在2011年7月份,最后一架次的航天飛機任務成功完成,這一天地往返工具將退休。 目前國際空間站的人員運輸任務由俄羅斯航天局聯盟系列宇宙飛船執行,是唯一與美國宇航局合作能夠運送宇航員至近地軌道的空間機構。航天飛機時代積累的驕人的成就,其強大的運載能力造就了龐大的國際空間站,由美國宇航局設計制造的航天飛機機隊具有多任務執行能力,可將宇航員送入近地軌道進行艙外活動、在軌道上裝配大型物體、維修衛星以及執行軌道飛行器的回收任務等。航天飛機也是全方位的空間研究平臺,尤其是加入了太空實驗室和宇航員居住艙等擴展模塊,可攜帶近6萬磅,約為27000公斤的貨物進入近地軌道,并攜帶同等重量的貨物返回地球。 航天飛機退役后的空缺將由另一種先進的多功能宇宙飛船所取代,這就是美國宇航局正在發展中的“獵戶座”宇宙飛船(MPCV),該型載人軌道飛船全狀態飛行過程類似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展的密封返回艙與降落傘相結合的著陸技術。但這種架構的宇宙飛船并沒有攜帶額外貨物的能力,也不能將大型符合送入近地軌道,同樣也失去了維修衛星和執行相關返回式任務的能力。由于獵戶座宇宙飛船系統質量較大,而且需要降落傘才能著陸,因此工程師能將飛船濺落點設置在海洋中。 即便獵戶座飛船系統與航天飛機相比存在較大的缺陷性,但美國宇航局賦予了該款宇宙飛船深空探索能力,可對近地軌道之外進行探索,并為宇航員提供輻射屏障的保護。美國宇航局為獵戶座飛船第一次載人飛行設定的時間表是2021年,當然是否能順利試飛取決于未來空間發射系統(SLS)的安全性。美國宇航局還資助著另外三個商業空間項目,它們目前都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2012年10月執行的第一次貨運飛船任務,成功完成了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 可以預見,在航天飛機退役后美國宇航局還需要和俄羅斯進行一段時間的合作,或需要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由俄羅斯的宇宙飛船攜帶美國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已經完成,美國宇航局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這個平臺,這將有助于研究人類長時間空間飛行所遇到的困難。除了美國和俄羅斯具備空間載人飛行外,中國也在近幾年展示了載人空間飛行的能力,并成功發射了天宮一號軌道實驗艙,并計劃在2020年組裝一個具備基本規模的空間站。對此,美國宇航局正處于一個決策點上,按照現有的道路前進將失去未來繼續領導人類太空探索的制高點。 有研究指出,美國可能邀請中國的神舟宇宙飛船加入國際空間站的研究計劃,并與之對接,在近期可補充和支持國際空間站的后勤需要。來自歐洲空間局托馬斯·萊特(Thomas Reiter)介紹:“歐空局計劃舉行一系列會議探討與中國航天機構進行合作的議題,其中涉及到宇航員的訓練、軌道飛行器的對接以及如何發展空間生命支持系統。” 在今年3月1日于加拿大舉行的國際空間站會議上提到:中國的神舟宇宙飛船可能在未來加入國際空間站計劃。有官員認為印度和日本等國的空間機構也將可能共同融入國際空間站后期的科研計劃,合作的大門是敞開的,這里不是一個封閉的俱樂部。本文原著者為萊斯大學貝克博茨空間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喬治·艾比(George W.S. Abbey),前美國航天局約翰遜空間中心主任,參與了雙子座飛船計劃、阿波羅登月任務、航天飛機時代以及國際空間站建設。 俄羅斯聯盟系列第三代載人宇宙飛船 獵戶座宇宙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想象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