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一些反饋
已有 1604 次閱讀2012-3-16 10:21
|
我最近收到一些意見,覺得還是需要對此進行一些解釋和反饋。
1.電子工程專輯的網友:我看了,覺得文字寫得還行,就是覺得內容很淺,沒說到什么,主要是沒有說什么技術的。
2.卓越購買網友:我是看了目錄覺得很好才買的,到手后發現里面我感興趣的電路設計內容都是一筆帶過,沒有深入的闡述,我想象著能像小日本的書那樣寫的詳盡,實際卻有些失望。
3.編輯的反饋:清華大學的老師,他看了以后覺得寫得內容稍淺了一些,不夠深入
我得解釋一下什么是我的出發點和我的限制情況。
出發點:最初動筆是受了編輯的邀請,我自己的想法我做了汽車電子的硬件工程師,初涉及一些全球平臺的項目,發現一個個簡簡單單的電源電路和數字信號開關輸入電路,不同的廠家有著自己不同的考慮,需要做不同的實驗和方法。我深受觸動,進而觸及各個不同的方法,發現真正在研究電路結構的時間,并不是那么多,而且好多的事情就是繼承性的,比如以前有個電路結構和設計,從不同的平臺上遷移,需要重新的分析、設計和驗證。這是我想表達的更多的故事,但是由于沒有實例很難。
限制:首先我想表達一個關鍵,如果我參與了一個項目的設計,那么我知道的,并不一定是能寫出來的。如果更夸張一點說,如果我在項目之中設計了很多的策略和細節,我能否把這些寫到書里面。這涉及到一個法律責任的問題,而且這也不是我的東西,我個人的自尊心和羞恥感也不允許我去做這樣的事情。這并不是我的,這可能是公司特有的知識產權。所以動筆之時,我還得去找每個方法和每個電路,是不是“大路貨”,這是不是有點奇怪?到了OEM之后,發現其實寫論文、書籍和演講稿,都是需要被審核的。以后我不想也發現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駕馭這種危險的游戲了,何苦呢?
我其實想說一句,真正的電路設計,其實不分領域的,也就是從電路的角度其實不會有那么明顯的區分(目前的趨勢也是,最為典型的就是車載導航方面的設計;當然動力方面的也就無從參照了,不過相比較而言車用電機電控就在工業解決方面上面加了諸多限制條件而進行提高,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是否被大家認同)。同樣一個電流采樣電路、高壓采樣電路,基本結構和方法都是類似的。只是Mission Profile不一樣,只要按照SAE1211那種魯棒性的設計方法,對原有已知的進行整改,就一定能獲取硬件上可用的電路。所以,為什么國際上汽車電子的硬件工程師的團隊,其實是非常有限的。隨著代碼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工程師投身于軟件和系統方面的工作了。目前有空的時候,也在努力的多看些論文和標準,其實也了解很多的前輩并不缺文檔和知識,只是每個人待在系統的一個角落里頭,完成一部分工作。而系統性看問題,意味著巨大的精力成本,我個人也算是對于一段工作時間的總結,談不上很好,只是想要做一份參考,而且也有很大的空間去深入至魯棒性設計方法和功能安全等內容。
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樣,其實我也覺得書的定價是比較高的,從39至49,我個人收益增加了8毛/本共3200元人民幣,這個事情我無法決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