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erlin07 - 由“拆”開始 當時也有國內的廠家生產數字式頻率計。南京有個“電訊儀器廠”(不知這家廠現(xiàn)在還有沒有)生產了一種頻率計,精度和穩(wěn)定度都達到了-7的量級, 廠里買了不少使用。不過拿它當基準還是不行。后來那個廠又出了一種和這種頻率計配套使用的打印機,廠里也買了一臺。買的人是把它當配套設備買回來的,東西來了才發(fā)現(xiàn),這個“配套”太簡單了,除了帶了根電源線,其他什么都沒有,連和頻率計連接用的數據電纜都要自己做。組里試了兩次覺得意思不大,就放那沒人理了。 不過這個東西引起了我的很大興趣。當時經常會有些反映國外科技狀況的內部紀錄片放?吹诫娪袄锩鎳獾膶嶒炇液蜋C房里那些打印機,飛快地吐出長長的印有數據的打印紙,工程師們悠閑地看著結果,著實地讓人眼饞。手邊這個新來的打印機,是那種電驅動機械擊錘式的,名副其實的“打”印,動起來叮當作響,像是有人往桌子面上砸釘子。雖然看上去土里土氣的,沒有電影里的那么時髦,可它畢竟號稱可以自動“打印”啊。如果能讓它動起來,好賴也要比我們手抄數據強嘛。 那個年月,我們是掛著“初中畢業(yè)”的牌子進廠的。但誰都知道,我們只是進了“初中”,根本談不上“畢業(yè)”。在學校的幾年里,我們下地送過糞,上街游過行,操場上踢過正步,地底下挖過防空洞,就是沒正兒八經地學過幾天數理化。進廠后經過了一段短期培訓,歐姆定律是知道了,可也就是僅此而已。 當時的儀表設備出廠時,都帶有非常完整的技術說明書和詳細的電路圖?赡苁菫榱朔奖阌脩舻木S修吧。因為所有新進廠的儀表設備都要先經過我們組的檢驗,所以拿到這些說明書和電路圖就是近水樓臺的事了。于是,這些東西就成了我學習電子線路的初始教材。 那幾年,上海以“上海工人業(yè)余大學”的名義出了四本書:半導體器件,晶體管線路,晶體管收音機,和晶體管數字電路。在當時國內的設備還在廣泛使用真空管的時候,這幾本介紹半導體技術的書顯得很前衛(wèi)。雖然里面還有“最高指示”之類今天看來很荒誕,不搭界的內容,但它畢竟系統(tǒng)地介紹了這方面的基礎知識。不但初學者讀,許多工作多年的工程師也在看。幾乎成了干這一行的人們手里的“圣經”。像現(xiàn)在玩游戲“打怪升級”一樣,不少人那時以“看到第幾本了”來炫耀。誰要是把“數字電路”都看完了,那可就“!贝罅! 對我說來,這四本書,加上那些儀器的技術說明書和電路圖,就是我的教科書了。我還有個便利條件,科里有個組專門負責儀器維修。各種待修理的儀器儀表都送到那兒,大卸八塊地擺在那等著。這就給了我一個近距離接觸這些東西的絕好機會。各種不同的機箱內部結構,電路板的構成,元器件的安裝方式,對各個部分的檢查順序和方法,判斷故障位置的分析過程。。。這些都是對由書上看來的東西最好的補充。 看的東西多了,好奇心反而越來越重。凡是新來一臺沒見過的儀器,就總惦著拆開看看里面什么樣。為了這個沒少挨訓:新來的東西不準動!搞壞了算誰的?為此還真闖過禍。后來聊天時說起這些,有人說你的膽子也太大了,怎么什么都敢拆呀!不過通過這個過程,真是學了不少知識。 幾年的時間,通過這些東西,我已經對“電子線路”建立起了基本概念。尤其是對數字式電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個南京廠的頻率計的電路圖幾乎都讓我翻爛了。對其工作原理,不敢說是“精通”,但也可以說出個一二三四了。就這樣,我打下了最初的基礎,覺得翅膀有點兒硬了,躍躍欲試地想做點兒什么。這臺新來的打印機觸發(fā)了我的靈感,長時間以來上夜班的痛苦成了我的動力。我打算在這上面下手了。 我的想法是:把這臺打印機和頻率計接起來,再做個設備,控制他們自動對輸入信號的頻率進行測試。南京出的頻率計雖然精度不夠,但它支持使用外部基準頻率源。把前面說過的單一頻率的高穩(wěn)定晶振的輸出拿來做外部基準,頻率計的穩(wěn)定度就上去了,可以當作基準設備使用。我又把那臺打印機的連接電纜上的信號琢磨了一通,發(fā)現(xiàn)有一個信號是用來控制打印的。如果我做一個東西,能定時把這個信號接通,打印機就能定時開始打印。要是再加個開關,從多個輸入信號中選擇其一,就能實現(xiàn)定時對多個信號進行輪流測量,然后將結果打出來。 測試自動化!我也就不用上夜班了! 當時的工廠里都提倡“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鼓勵小改小革以提高工作效率。我把這個想法跟頭兒說了。不過沒敢說的太復雜,怕鬧的動靜兒太大把頭兒給嚇住。只是說想搞個簡單的控制器,把那臺閑置的打印機用起來。 “年輕人,敢想敢干!很好嘛!行!” 這就算答應了?赡芩矝]覺得能有個多大的事兒。但有幾個條件,一是不能耽誤本職工作,只能在空閑和業(yè)余時間搞。再一個是“沒錢”,別惦記著花錢買什么東西,只能用手邊現(xiàn)有的材料或是廢舊的下腳料。我都答應了。我要的只是這件事的合法化地位,其他的都有辦法。 我開始著手實施這個計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