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一個名叫早川德次的工匠在東京的下町開創了一家小小的金屬加工制造工廠,這名工匠只有19歲,開始的資金也不多,只有50日元(當時日元比較值錢,相當于15萬現日元)。借著自己的手藝加工各種金屬。改良一馬力的馬達、發明自動鉛筆、制造了第一臺國產收音機、第一臺國產電視機、第一臺國產微波爐(微波爐熱完東西以后清脆的“輕---”的一聲,就是夏普的發明),逐步成長為日本首屈一指的電機綜合大手。 進入新世紀,夏普依然是電機業界的巨頭,2000年,夏普啟用著名演員吉永小百合,宣言將放棄所有的普通電視機,全部改為液晶電視。投巨資在三重建設了第二、第三工廠。在龜山建立了第一。第二工廠。其中04年啟動的龜山第一工廠被做為“日本制造”的象征,一時間夏普成為了液晶的代名詞。 液晶事業給夏普帶來了巨大業績,08年夏普的營業額達到了3兆4177億日元的歷史新高,純利益1019億日元。但誰也沒有想到,僅僅3年之后,夏普到了要賣掉家底份。 為了能在液晶事業上占領至高點,夏普對工廠下了巨大投資,擴大規模。原本這種戰略并不錯,擴大規模而降低成本,占領市場。這都是到目前為止日本制造業的普遍做法。 但是,夏普想錯了,液晶的單價掉的太快。32吋的液晶電視04年還能賣865美元,到了11年就跌到了149美元,激烈的競爭讓夏普入不敷出。韓國、臺灣的勢力利用自己的低成本不但擠壓了夏普的價格,讓夏普一直處于赤字狀態,并且在低端液晶上壓住了夏普。即使是目前世界液晶份額第一的LG,第二的三星,這兩家公司的液晶事業都一直是赤字狀態,更不要說夏普了。 8月15日,夏普的股價跌到了164一股的最低點,是07年的15分之一,純資產比例跌到了24.7%,有利息負債1兆944億日元,2012年虧損3760億日元。日本赫赫有名的夏普要即將資不抵債,這種故事放2年前誰會相信? 沒辦法,夏普只能變賣家產。現在的夏普是全世界找買家,血本大甩賣自己的工廠和事業部門。 日本第一龜山工廠,這是夏普原先的驕傲,現在想賣也賣不掉。因為09年就賣過一次,把液晶生產設備什么的都賣給中國了。2011年財大氣粗的蘋果公司給夏普投資了1000億日元生產iphone手機的液晶,據說8月份iphone5的生產已經開始了。所以這個工廠已經是蘋果的了。 日本第二龜山工廠:夏普最后的生產基地,主要生產ipad和任天堂3DSLL液晶。開工率不到50%,這個工廠估計不到最后關頭夏普不會賣,因為這里有夏普下一代液晶“IGZO”,這個工廠要是賣了那夏普就沒有液晶事業了。 日本堺工廠:正在待賣中,郭臺銘已經投資了600億日元。準備先買掉一部分土地,然后再找買家,實在不行那就只好賣給鴻海了。 櫪木縣工廠:1500人的電視組裝工廠,估計裁員一半左右,保留下來。 奈良工廠:900人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要大幅度裁員,也作為夏普的工廠保留下來。 中國南京工廠:已經賣給郭臺銘了,現在裁員中。 墨西哥工廠:已經賣給郭臺銘了,計劃和南京工廠一起要裁掉三千人。 馬來西亞工廠:想賣,但沒人買。 芬蘭工廠:想賣,但沒人買。和馬來西亞一起要裁員兩千人。 還有兩個事業部待賣:情報機器事業部,夏普的復印機、辦公設備、耗材等。銷售額2775億日元,利益277億。算是夏普少有的優良部門。有人想買,但夏普當然不想賣,如果賣掉的話,那夏普就沒有安定創收的部門了。 空調事業部是夏普的另一個產業,銷售額335億日元。這個部門和上面相反,夏普想賣,但沒人買。 這一輪要是都賣掉,那夏普可以說名存實亡,還剩下小部分的家用電器和手機,除了名字以外幾乎就沒有其他的東西了。但是,現在的問題還在于鴻海集團愿不愿意買的問題。 鴻海當然是想買,這次出資目標是要拿到夏普10%的股份。當然,這還是因為日本政府對外資收購有限制,才不得已的目標。郭臺銘早就放出了話,只要夏普愿意賣,再多買點股份也關系。鴻海的目標很明確,夏普在液晶方面的優勢一直是鴻海想得到的東西。尤其在大屏幕液晶和高級液晶等方面鴻海一直沒有這方面的技術,鴻海主要生產的是智能手機,液晶部分占到智能手機總價值的三分之一,拿到夏普的液晶生產線和技術對穩固自己的事業是一大幫助。 但是鴻海的郭臺銘也算錯了,他沒有算到夏普的股票居然掉的這么快。3月份才決定出資夏普,計劃的收購額是550日元一股,現在都跌破200日元了,所以鴻海的股東們對這項出資也不太滿意。 所以現在的形式是,夏普想趕快和鴻海達成協議,讓鴻海注資。鴻海說別急,在等等再看看再研究研究,兩者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所以郭臺銘在8月初發了話,對夏普的出資條件要再研究一下才能決定。 不管怎么說,估計收購成功問題是不大,畢竟夏普有很多優良產業是鴻海需要的,只是看收購的時機問題。但不管這么說,夏普的問題也許會解決,還有更大的索尼、松下,也和夏普有同樣的問題,日本電機產業的黃昏也許已經過去,快到黑暗時代了。 (博文作者 于斌) 來源:鳳凰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