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左強講——電子行業那點事兒 之 電子書行業大思考 中國電子書產業是不是早產了? 2008年,亞馬遜開始賣電子書。然而,此前,亞馬遜從1996年開始,賣了12年的紙質書,儼然成為歐美占領用戶心智的最大的網上圖書零售店,這很重要。 電子書和實體書比例.jpg 亞馬遜紙質書從1996年開始一次函數增長,與電子書從2009年開始的指數函數增長在2010年交匯了。表面上看是亞馬遜網上零售圖書15年來的優秀積累,而在亞馬遜電子書指數增長的背后,卻是歐美出版業10年來數字化出版的積極投入和發展,這更重要。 現在,讓我們看一組對比數據: ![]() 注:以上數據來源于互聯網 由此,我們清晰的看到,亞馬遜運營網上書城15年,已然成為歐美占領用戶心智的最大的網上零售書店,其擁有最重要的巨大讀書用戶群體,換言之,一個讀者在亞馬遜上絕大多數情況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內容,這很重要。另一方面,亞馬遜電子書店的推出是立足于歐美數字出版的10年發展,出版社在一本紙質書出版的同時,多種規格的電子書已經同步形成,因此,這一切都是整個產業鏈10年持續發展的順理成章的水到渠成,才形成今天其電子書產業的健康生態環境。 對比之下,讓我們掠去躁動的行業浮云,仔細看看中國電子書行業這3年的發展過程。我們不難驚奇的發現,在整個看似熱熱鬧鬧的電子書行業的產業鏈中,這3年,活躍在臺前幕后的,即馬不停蹄的研發設備、四處奔波的整合出版社、勞心勞力的建設數字書城、起早貪黑的加工數字圖書、大張旗鼓的召開行業會議、積極倡導的制定行業標準、激情洋溢的向政府匯報工作的原來始終就只有電子數碼及互聯網出身的電子書的設備商和網絡的運營商,出版社從來沒有露過面。面對數字時代,出版社仍舊是國字號坐商,壓根就沒動,或者說中國出版社壓根就是被電子行業推進了數字時代,他們根本不知道為什么要動,要怎么動? 另一方面,在網絡電子書城上,漢王書城是與其硬件在2008年從零起步的,設備跟上了,但書城的用戶豈是跨越時間可以打造的。截止到今天,本土沒有一家電子書城圖書種類和數量可以和實體書城紙質書相比。盛大云中圖書館雖然具備了某些條件,但書籍題材、閱讀群體和出版形式都并非大眾;當當積累10多年終于修成上市正果,看似具備了客戶群體,但電子圖書2011年12月才起步而已,在嚴重缺失了出版業數字化的配套的情況下,也只能優先暢銷書,很難短期覆蓋全種類圖書。 如此支離斷裂的中國電子書產業各個環節,由于完全沒有過程積累,根本就無法形成攜手共進的產業鏈。換句話說,中國電子書產業是個早產兒,產業鏈在中國根本還沒有形成,這個積累是無法跨越時間的,即使用金錢來加速,也絕對不是僅僅3-5年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