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可能出現一個無論在規模、創造力和影響力方面,都能和德州儀器(TI)媲美的公司嗎? 確實,今天的中國還沒有辦法培育出像TI這樣的公司,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機會仍然很低。 上周,六位來自中國本土無晶圓廠、EDA供應商和晶圓制造廠的高級主管,以及清華大學教授針對此一主題進行了討論。這些業界資深高級主管們以驚人的坦率態度承認,要在中國培養出像TI這樣的公司,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路要走。 沒錯。中國正在迅速轉換它在電子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從制造中心朝設計中心轉移。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當地芯片設計公司采用45nm或以下制程量產的數字IC年成長率達33.3%。 這六位專家在討論中點出了七大中國IC設計產業為何無法塑造出像TI這樣規模公司的主要原因。 1. 大多數中國芯片設計公司以“生存下去”為前提 帝奧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兼CEO鞠建宏表示,“本地人都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中國本土無晶圓廠不僅沒有自己的IP,而且還得從頭開始做研發。就這一點而言,他們無法想像能有機會趕上像TI這樣的大型企業。有時候,由于他們將所有力氣都花在日復一日的例行工作上,因此“中國本土無晶圓廠甚至對于晶圓廠可提供的技術和IP也不熟悉,”Ju說。 2. 他們缺乏多產品線組合 僅有少數中國芯片設計公司擁有多條產品線。但有更多公司正忙于追尋他們認為的最熱門的市場。而相反地,TI的營收來自許多種不同產品線,包括類比、嵌入式(微控制器)、無線業務等。 3. 他們不知道如何擴展規模 許多國際型公司都是以“并購和收購來形成更大企業規模,”但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并非如此,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衛說。他解釋道,中國第一代小型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的CEO相當“眷戀”他們成立的公司,他們很難與其他公司合并。“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4. 缺乏開放心胸 “與其他公司合并的基本原則,是彼此都要同意,” 西安芯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羅義說。一般而言,中國的高級主管不會以開放的心胸和其他公司就可能產生互惠互利的交易進行溝通。他表示,“除了華為,我沒有看到還有多少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能做到這一點。” 5. 他們還在找尋屬于自己的細分市場 “要想打敗TI,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北京集創北方科技有限公司CEO張晉芳說。對我們來說,重點是找到合適的細分市場,他表示。“要確定策略市場相當困難。”截至目前,中國無晶圓廠公司通常的狀況是,他們會找到具有相同機會或類似的細分市場,而后,他們便展開價格戰。 6. 預測往往失準 中國的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對芯片市場的需求預測往往相當可怕。例如,中國的市場環境往往有利于將芯片倒賣到香港,因而讓業界有著芯片短缺的印象。如此一來,產能過剩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了,而最終這又助長了價格競爭。 7. 他們“精神上”效法TI,但實際做到程度相當低 中國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都渴望向TI學習,但是“TI有些特性,是中國公司學不來的,”X'ian 的Luo說。“TI為未來的產品開發挹注了極大規模的投資。”要中國的公司去預測未來五到十年的市場趨勢并做出投資是極為困難的,他們也沒有多余的資金可以做長期投資。如果你想拿一個未成形的市場說服他們投入開發,或是讓他們拿出更多錢來投資,基本上都不大可能, 羅義預測,華為或許會成為中國的TI。但他也并未真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