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去年很多朋友私下或新浪微博上在總結自己的職業生涯與職業規劃,也感覺到很糾結與彷徨,尤其技術人的職業生涯,隨年齡增加,一些優勢逐漸喪失。4月13日數據庫技術大會的主辦方舉行的晚宴上,也讓本人支持一個大家感興趣又貼合實際的話題:三十歲后的 IT 人如何抉擇人生路?遺憾的是預訂酒店飯桌是幾個房間打通的,而不是一個大廳方式(總共8桌),大家無法圍繞在一起,為此只是小范圍討論了下,今天看到曾經阿里巴巴數據庫團隊的海波兄弟的總結分享,非常有意義,轉載給大家共同欣賞! 十五年前,你或許還不懂愛情,看 Jack 和 Rose 執手相看淚眼,只是蒙朧的心痛。十五年后,你會和誰一起走進影院,更會和誰一起,走到生命終點! 十五年前,我還不太懂技術,憑興趣玩著C語言。十五年后,當鐵達尼的旋律再次響起,我會選擇和哪門技術,一起走到我職業生涯的終點! 序言 —- 回望雨中的園區,更是回望來時的路。 此時天空飄著小雨,正如絲絲織雨細如愁。我剛剛離職,一路走出園區,回望了一眼雨中阿里巴巴的大樓,思緒隨著微風,四處飄散。突然想起幾年前我剛到杭州那天,也是細雨微風。我走進城西的創業大廈,終于見識了大師 Biti 的風采,也從此開始我的阿里巴巴之旅! 杭州的特點,是隱匿在山青水秀之間,有很多雅至的主題飯店。團隊第一次出外聚餐,就是在山間繞來繞去,最后到了一處青山環繞、綠水長流之處。Biti 在會議上就“什么是架構”進行了精彩的評論,高度已經超越普通技術人員,至今我仍記憶猶新。但不久之后,Biti 調至支付寶,真是遺憾。而這讓我面臨了空前巨大的壓力,因為 Biti 一走,我變成了團隊級別最高的 DBA。初來乍到,入職剛滿一月,忽然成為阿里系一個子公司的“首席 DBA”,驚喜之余,感覺壓力之大、常常令我透不過氣來。不過還好,時間總一晃而過,此時此刻,剛剛走出阿里,掏出手機,拍了一張照片,算作我在阿里的留念,更是我人生一段最重要經歷的留念。 回望雨中的園區,更是回望來時之路! 來時之路:硅谷,IT 傳奇的開始! —- 人可以依靠夢想活一段時間,但不會一直下去。 “坐落在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之間的,是巨型的商業園區和簡陋的三臥兩浴的平房住宅,其間最高的建筑是變電站的鐵塔和架著電話線的水泥桿子。真正的工作是員工們在簡陋的、用屏風隔開的小辦公室里,眼睛盯著電腦屏幕靜靜完成的。每個人都試圖做一些前人沒有做過的東西!薄 這就是李彥宏在《硅谷商戰》中談到的硅谷的樣子! 曾經有兩個在一家公司供職的工程師,去找硅谷著名的投資家史蒂夫·朱維森,這位資深風險投資家對他們提出網上數據庫系統并不感興趣,他問:“你們還有其他主意嗎?” 其中一個叫比爾·巴迪亞的工程師就說,他還想通過因特網來提供免費的電子郵件賬戶,從網上廣告獲取收入。10天之后,朱維森連商業計劃都沒要便掏出 30 萬美元幫助他們成立了 Hotmail 公司。Hotmail 后來以 10 億美元的天價賣給了微軟公司! 這在當時看來有些離譜,但這樣的故事到處流傳,充斥著各類勵志雜志,也充滿著我的心! 世界上賺錢的公司多的是,但沒有哪家公司的口號是改變世界?纯船F在的 IT、互聯網公司,每個公司的口號中幾乎都包含著改變世界的夢想。而且從微軟、蘋果這類老一代革命家,到 Google、Facebook 這類硅谷新星,也的確有很多家公司或多或少的改變了世界,或至少是深深影響了世界! IT,互聯網,這是一個傳奇的行業。當我的手撫過鍵盤,當眼光劃過滿屏自己寫的代碼,澎湃的激情,從來都沒有息滅過。但無論多大的激情最終都會有息滅的時候。人可以依靠夢想活一段時間,但不會一直下去! 1996年,我職專畢業。職專,是差等生的代名詞。職專生的夢想,一般都是成為某武俠小說的男主角,有一個酷酷的名字,有一堆驚艷的紅顏。我也不例外。但這一切,在 96 年的夏天到來時,突然中止了。原因我應聘到了一個很小規模的計算機培訓中心 — “辰星計算培訓中心”。還有,我看了辰星書柜中的電腦報合訂本。 有一篇故事我仍然記得,《軟件輝煌》,其中詳細講述了蓋茨創辦微軟的經歷,還有 Word 的開發歷程,……。一群大男孩,用電腦改變世界。美國,硅谷,IT 界,從來都不缺這樣的故事。雖然這樣的故事從來沒有在東方某個偉大的國家發生過! 合上電腦報,一個想法出現在我的腦海中,哪就是我要做中國的比爾·蓋茨。年輕人總有夢想,不是嗎? 一年后,1997年的夏天,四個辰星公司的“核心”員工,告別辰星,踏上創業之路。四人熟讀微軟、乃至硅谷的歷史,這些歷史讓他們熱血沸騰。 40年前,晶體管之父肖克利博士的故鄉,美國西海岸的圣克拉拉,八名懷著夢想的年輕人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創辦了可謂硅谷搖籃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這就是著名的八叛逆。而我們,則自許“四叛逆”。 我們在和辰星僅一墻之隔的地方,買了二十臺電腦,投資達十萬,創辦了紅星計算培訓中心。哪一年,我們十八歲。 光輝歲月 —- 青春總是這樣苦澀,但在長長生命之中,裝在記憶這個壇子里,慢慢的發醇,最后卻能化為無比的感純。這或許就是生命的魔力。 ……………… 夢想總是遙不可及 是不是應該放棄 花開花落又是一季 春天啊你在哪里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 只剩下(平凡)的我 沒有了當年的熱血 看那漫天飄零的花朵 在最美麗的時刻凋謝 ……………… 紅星的創辦,讓我們的年青歲月,都達到了頂峰,此后再無超越。我們在同學中間成為傳奇,成為創業的典泛。甚至有同學的同學,還幕名前來,向我們請教人生! 在紅星除了講課,我們還為一些傳銷公司開發核算、財務軟件。我還用C和匯編,寫各種有趣的程序。我用匯編寫過一個 DOS 下內存駐留的程序,寫完很有成就感,自信潢潢。但轉念一想,要學的東西如此之多,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學完,霎那間又充滿急燥。 那段青春歲月真是難以形容?鞓放c淚水,自信與自悲,堅持與彷徨,……,各種各樣的感情交織著,匆匆的,過去了,不再來。 寒來暑去,花兒謝了又開、開了又謝,時間就如同夏日傍晚的涼風,輕輕的帶走了歲月,只給人留下,多樣的回憶,哪怕這回憶是如此的沉重。 小學三年級時,還是 1987 年,我在書店看到一本書,作者是諾查丹馬斯(Nostradamus)。書中詳細介紹了他的一系列預言,從獅心王理查的死期,到希特勒的出現。當然,最后是 1999 年人類大災難,恐怖大王從天而降。很不巧,當時哥哥剛剛帶我看完電影《超人》。超人故鄉星球毀滅的特效,雖然在現在看來拙劣不堪,但當時強烈震憾了我幼小的心靈。如今再看諾查丹馬斯的預言,我幾乎已經看到了地球在強烈的地震、大火中,變為一片廢墟。出了書店,我萬念具灰。我馬上找到我的一眾好朋友,將這個噩耗講給他們:“我們只剩 12 年好活。”,未了,看著他們一個個臉如死灰,我卻突然心情大好起來,悠載悠載的回家寫作業去也。有了這種經歷,使我完全相信微博上的一句話:不要向任何人訴苦,因為 20% 的人不關心,剩下的 80% 聽到后很高興。這是題外話,我們繼續! 12年后,1999年到了,我卻再無所謂。或許大家一起死了,比我迷茫的活著更好。曾經輝煌的紅星,只不過幾年,便已面目全非,曾經的朋友,分道揚鏢。在千禧年來臨的前夜,我和幾個同樣迷茫的年青人,喝著劣質的白酒,揮灑著青春,也揮灑著生命。 青春總是這樣苦澀,但在長長生命之中,裝在記憶這個壇子里,慢慢的發醇,最后卻能化為無比的感純。這或許就是生命的魔力! 我相信人生是一段段例行公事,一段忙完又一段,直到盡頭。在紅星的大門關上那一刻,我告訴自已,一段生命結束了,要開始新的一段了! 2000年春暖花開之際,我踏上新的征程。通過以往學員的關系,到了我市一家百年老字號 — 五福糕點,做學徒。強烈的急燥心理,令我急切的尋找一條可以快速發家致富之路,我當時的選擇是:糕點師。但我并沒有忘記我的夢,我的蓋茨之夢,我的程序員之夢。2000年周星馳賀歲片《喜劇之王》上映,其中一句“我是一個演員”,深深打動了我。我想,或許有一天,別人吃著我做的極品慕絲,我卻告訴別人:”其實,我是一個程序員”! 羅紅可以先做糕點,開“好利來”,賺了錢再當攝影師,我也可以。成長就是這樣,我的目標,已經從創辦 Intel 的肖克利八判逆,或蓋茨等世界級大腕,變成了中國人羅紅。其實,即便是羅紅這樣的成就,也是高高在上的。所以,我成熟了,但還不夠成熟。我想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原因就是我是一個太普通的人! 幾個月后,我放棄糕點,拎起菜刀,成了一個飯店的幫廚學徒! 幾個月后,我放下菜刀,在路邊擺攤賣精品! 幾個月后,我開了一家精品店。 幾個月后,精品店倒閉,我賠光了所有錢。 這就是成長的代價。路不去走,就不知道原來走不通,更不知道哪條路可以走通! 其實,在這一年左右的時間中,也不是沒有收獲。在飯店做幫廚學徒時,我認識一個廚師。當其他廚師都是打臺球、或站在街邊對著過往的美女吹口哨時,他在練習刻花,或者學習。他說,他的目標是要上天津一所廚師大學。我們一直保持著若有若無的聯系,我要看看他的堅持是否會有結果。我想,他也這么想的,他也想看看,我的堅持,會不會有結果。因為,無論在干什么,我也從沒有中斷學習。我不會吹口哨,臺球打的也不好,他在苦練刻花時,我通常會拿起嚴蔚敏《數據結構》、同濟大學版的《離散數學》等等。從 96 年到現在,從我看完比爾·蓋茨故事那一刻起,無論的目標如何變化,我可以自豪的說,我的 IT 夢,從沒有一天停止過。也從沒有在哪個階段,停止過學習。 還在五福糕點時,雖然這個決定有點晚了,但我還是決定放下 DOS。開始看《Windows 程序設計》這本號稱 Windows 下的圣經。當我拿起菜刀時,同時,嚴蔚敏的數據結構,已經開始看第二遍了,這本書后來成為我走北上、南下必帶的書。而在精品店時,對于始終不明所以的編譯原理,我也沒有放棄,買了本號稱龍書的,但我最終對編譯原理還是不明所以…… 4年后,那名廚師告訴我,他并沒有去上廚師大學,他在北京的一家飯店,一個月已經拿到八、九千塊。6年后,他仍在北京,但薪水已經到達一萬五了。到我入職阿里巴巴高級數據庫專家時,他已經到了廣州,薪水和我在阿里不相上下。之后,我們失去聯系,不再有彼此的消息。因為我們在各自的身上,都已經找到了結果! 殘酷的青春 —- 在某一階段,或許我們在尋找的和拒絕的都是自己 中國最神密的部門是有關部門,最危險的工種是臨時工。2001年的夏天,我來到鄭州,到了我向往以久的事業單位,省計算中心,可惜從事最危險的職業:臨時工! 從小,媽媽就教導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進事業單位,有個鐵飯碗!薄 ∥覇枊寢專骸盀槭裁粗挥惺聵I單位才有鐵飯碗,其他的就沒有嗎?” “其他單位會破產啊,效益不好會倒閉,發不下工資!眿寢寷]加思索的回答我。 我又不理解了,“哪會為什么事業單位就不會效益不好呢?” “事業單位是國家嗎,國家可以印錢啊。錢不夠了就印。所以事業單位永遠都不會缺錢。”媽媽回答我! 我想起阿甘正傳中的一句話,Momma always had a way of explaining things so I could understand them. 媽媽總是有辦法讓我明白道理。 媽媽的目標,就是讓我能進事業單位。現在,我終于進了,這多虧了一個親戚。但我只是個臨時工。我的工作是講課,還有為其他各個大小企、事業單位開發各種程序。我在計算中心一共待了 7 年,前 2 年,都是作為程序員,后來才轉 DBA。那兩年,我也為河南的不少企、事業單位開發了大大小小不少程序,F在想想,還有些害怕。常常午夜夢回,驚出一身冷汗。萬一哪天我當年寫的程序有問題,會不會被跨省追捕回去。或許我下半輩子最好待在和中國沒有引渡協議的國家,才能真正安全! 事業單位大家都互喊老師,在阿里的時候,大家都互喊同學。所以后來到阿里后,感覺年輕了幾歲,哈哈。在事業單位,正式的愁每天無事可做,臨時的愁每天有太多事要做。常常一個上午跑兩個單位解決問題,下午又要回去參加會議、討論新軟件的架構。在馬不停蹄的忙碌中,我一直在考慮我將來的發展。誰都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想從一個行業中脫穎而出,只有兩種常見的可能:要么技術牛X,要么占得先手。技術牛X這個,不容易做到,所以,對我來說,取得成功的最簡單方法只有一個,“取得先機”。 我們都明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當火焰燒起來的時候,你才想到去加柴火,只能收獲一堆灰燼。于是,我開始以我自己的判斷,從眾多的技術種類中,找到一個還在發展中的技術! 經過苦苦的尋覓,了解了眾多專家學者的一致看法,我選定了承載我希望的東西 — VRML。VRML 是 HTML 的 3D 版,當時一些專家預測,未來的網頁,都將是這個樣子的。 想想看,3D 的網頁,酷吧。打開網頁,首先看到一扇門,用鼠標點一下,門打開了,隨著鼠標的移動,你的虛擬形象走進房間,這是一個客廳,有三三兩兩的網友進進出出,大家互相在聊著天,還有幾個網友在角落中私聊,…………,怎么樣,這樣的網頁夠酷吧。 那是 2001 年的仲夏,傍晚的涼風,讓經歷了一天酷暑的人,感到格外輕松。夕陽西下的天邊,還飄著幾朵云彩,恰到好處的點綴著色彩絢麗的天空。我騎著自行車,輕松的穿行在大街小巷。我的心情格外的好,因為我剛買了一本書,是專門講 VRML 的。而且,我找遍了整個書店,只找到一本關于 VRML 的書。這更加證實了我的猜想,VRML 目前還比較小眾,是一門方興末艾的技術。只要抓住時機,在 VRML 全面代替 HTML 前,將 VRML 學的比較精通。等到 VRML 大行其道時,我的名字將隨著 VRML 一起,響徹全國。哈哈哈哈,……,想到末來的美好前景,我幾乎忍不住要狂笑起來。但命運如同橫穿馬路的汽車,在你得意忘形時,將你的夢想擊的粉碎! 2004年,一晃三年過去了。HTML 勢頭不減,Flash 紅遍國內,之于我的未來希望:VRML,不提也罷。這從一個測面證明,不要相信所謂專家、學者的預測。絕大多數的預測,都是錯誤的。就像 IBM 創史人托馬斯·沃森曾經作出了:“全球只需 5 臺計算機”的預言一樣。專家對未來的預測,往往是不靠譜的。企業家公開發表的預測,往往更不靠譜,他們的預測是為了對他們的產品和市場策略作宣傳。就如同早些年 Larry Ellison(拉里·埃里森)將預言未來 PC 將不再是主角,NC(網絡計算機)都是主流。可惜早些年我不明白這些道理,浪費了幾年時間! 如果能成功的搶占“先手”,無疑會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功。但是,如果你自以為是的“先機”的東西沒有發展起來,一切都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搶得“先手”固然可以使用自己更快的功成名就,但刻意的去搶,往往適得其反。成功搶得“先手”,這是上帝賜給你的禮物,可遇而不可求。這段經歷讓我明白,不要刻意追求快,欲速則不達,還是一步一個腳印來得穩妥! 其實仔細想一想,歷史上固然有比爾·蓋茨、喬布斯,有 Google、FaceBook,等等人或者公司,以創新、搶先贏得市場和尊敬。但是,成功的人一定都是少數,還有更多的人,同樣的才華橫溢、同樣的聰明無比,但是,他們的創新、他的“先機”,都失敗了。歷史不會記得他們,因為,歷史,是勝利者的豐碑。 硅谷的風險投資商厲害吧,他們肯定不會將錢隨便投給不靠譜的人、不靠譜的項目。但是,即使經過硅谷風投認定靠譜的事,成功率仍只能達到 20% 左右,80% 的失敗者沒有人會記得。 幾年的堅持,幾年的努力,只不過去學了一個毫無用處的東西。其實從 2003 年開始,我就想過要放棄,我可能壓錯了寶、選錯了方向。無數個夜晚在孤燈前學習,換來的只是毫無價值的技術! 我的內心,很不愿意承認這個事實。人有時候最難否定的,就是自己。一直堅持到 2004 年,還是一個仲夏的傍晚。依然是涼風習習,天空依然是絢麗多姿。我沿著金水河隨意的漫步,我想,是不是要放棄了。一根接一根的抽著煙,買了幾罐啤酒,一罐接一罐的喝著,夕陽將我的影子拖的老長老長。在某一階段,或許我們在尋找的和拒絕的都是自己。你認為它錯了,后來發現又對了,釋然之后,你擔然承認,自己執著了。錯和對重要嗎,關鍵是它過去了! 是的,過去了。 這之后不久,因為工作需要,我開始接觸一個新的東西,Form 和 Report,是一種很少人聽說的,一種叫 Oracle 數據庫的開發語言。各種語言對我來說是駕輕就熟,除了安裝配置,這兩種語言的開發,我很快就撐握了。我的歷史,也因為這兩個東西而轉折。 2004、2005年,我一直在做 Oracle 開發,主要使用的就是 Form、Report,當然,還有 OCI。在一些項目中使用 OCI,純粹是出于對C語言的偏愛。其實大多數我們的軟件,可以全部使用 Form 和 Report! 我從開發轉型為 DBA,是一個很偶然的事件。2004年底,在給海關做一個項目時,認識了一名搞網絡的技術人員,他剛剛考過 CCNP,正在向 CCIE 努力。當時,我從沒想過要考什么認證,因此,也不了解這些認證。聽了 CCIE,也沒什么概念。他跟我講,Oracle 有一個很牛的認證,OCM?歼^了后可以身價倍增。我回去在網上查了一下,說是當年亞州只有 4 名 OCM 等等,總之就是很牛*。這個結果令我大吃一驚,我沒想到一個認證,能有如此難度與作用。從此,我開始了我的轉型之路! 其實我們單位從 2002 年就開始使用 Oracle,幾年下來,也基于 Oracle 開發了不少項目。很多地方有時也要求我們在項目交付的同時,提供容災、高可用方案。但這些是我不肖做的。曾經的我對 SA 和 DBA 是如此的不肖一顧,“只是搬搬機器、裝裝系統的民工”。我的夢想是創造,創造獨一無二的程序,獲得巨額風投,憑一已之力改變世界,我能,我可以。當夢想的浮華散去,我發現,8年過去,我仍站在原地! 我是從備份、恢復切入到 DBA 這個行業的。2004年底,我們為海關做了一個項目。項目完成后,我為他們搭建了 DataGuard,同時,寫了個腳本每周未備份 DataGuard。當然,在項目軟件中我也做了個按鈕,如果需要,他們可以隨時點這個按鈕觸發對備庫的備份操作。軟件中還有個按鈕是將備庫直接激活的,激活之后,備庫要重搭,并且,如果 Redo 文件有問題的話,激活會丟失些數據,不過,這個項目的數據丟掉些他們可以接受。整個這些東西,我做為了高可用、容災的方案,濃重的寫進項目文檔。當然,免不了介紹的天花亂綴。哪個時代,大家對 Oracle 都沒有什么概念,你只要能把庫裝上,都會有人說你牛?蛻魷y試了備份、切換這些功能,再加上看了我天花亂綴的文檔,對于災備方案、高可用方案非常滿意。我們領導后來得知這一情況后,專門問我是否有意轉型做 DBA,我自然沒有問題。我已經厭倦了開發,或者說,厭倦了老是為了別人的需求,開發程序。聽說 DBA 還算輕閑,我計劃轉做 DBA,再利用剩余時間開發自己的程序。但不可否認的是,Oracle 是有它獨特的魅力的。隨著對 Oracle 學習的越來越深,我慢慢的放棄了我的開發夢。 這一切的轉變,都是很自然的,自然到我每每想起,總覺得那是命中注定。 數萬年間我和 Oracle 相遇了,沒有早一秒,也沒有晚一秒,哪也沒有別的話說,唯有說一句,原來你也在這里。 海關的項目之后,我開始考慮,如何讓用戶的數據在切換時也可以保持不丟。最后考慮的結果很簡單,就是將 Redo 每組中設兩個成員,每個成員都在不同的存儲上。但當時記得有人說這樣做會對性能有影響,即使存放日志的兩臺存儲一模一樣。但也有人說沒有影響。我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大家的說法,莫衷一是。最后經過測試,結論很簡單,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對于這個結論,我想大部分讀者也不會滿意。到底影響在什么地方呢? 每組中兩個成員,每個成員在不同的存儲中,存儲性能是一致的。說這種情況下寫 Redo 性能不會有影響的人,主要是認為 LGWR 會同時寫兩臺存儲中的兩個 Redo 文件。如下圖所示: ![]() 但是,我們考慮一點,LGWR 進程只有一個,存儲有兩臺,向A存儲寫和向B存儲寫,必然是兩條語句,一個進程怎么可能同時執行兩條語句呢。所以,上圖不對,應該如下圖所示才是: ![]() LGWR 發送命令寫A存儲中的 RedoFile,不必等待寫完成(因為是異步 IO),LGWR 再發送命令寫B存儲中的 RedoFile。LGWR 只有一個進程,不可能同時發命令寫A存儲和B存儲中的兩個 Member,只能逐個來。但因為I/O是異步的,向B存儲中寫 Redo Member,不必等向A存儲中的寫操作結束,而是如圖中所示,有部分操作是并行的! 從總的時間消耗上看,圖 1 中錯誤的理論,共耗時 1.002 ms, 圖 2 中正確的理論,共耗時1.003 ms。當然,時間是我隨意加上去的,但對于現代的計算機系統,“發出一條命令”,“接收一個通知”,消耗 0.001 ms 應該是過高的估計了。 寫磁盤的 1 ms,應該是差不多了,大部分數據庫寫日志的響應時間,應該都是幾 ms 左右的! 通過上面兩個圖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讓 LGWR 寫兩個存儲,對性能有影響,但影響不會太大。多了圖 2 中最后一階段的操作:“B存儲向 LGWR 發出寫完成通知”。 有了這個結果,再后面的容災架構,如果客戶要求不丟數據,我都要求客戶準備兩套一模一樣的存儲,每個日志組的兩個 Member,分別放在不同的存儲中。后來 DBA 逐漸增多,客戶那里,會有自己的甲方 DBA,對于災備系統,當我提出要兩臺一模一樣的存儲時,一些客戶會有疑問。我會詳細解釋 LGWR 的原理,其實,向客戶解釋的過程,也是傳播自己思想的過程。向客戶解釋的原理越多,客戶對我的信任感也越強,后面的事情也越好辦! 這些經歷,也直接促成了我后面的學習習慣 — 重視原理。雖然原理這東西很虛無,但為了更好的說服客戶、取得客戶的信任,有時我不得不向客戶解釋這些東西。 說點題外話,總有人問研究內部有什么用,我覺得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更好的忽悠客戶! 」@是玩笑話,有用沒用看自己愛好。有興趣就去研究,沒興趣就去做別的。這個問題不必糾結。 如果真有興趣去研究了,也一定會有回報。如果沒去研究,也可以當好一名普通的 DBA! 言歸正傳,能為客戶解釋這么多東西,有一個網站功不可未,就是 ITPUB。我 2005 年注冊了帳號,此后,只要有疑難問題,第一時間先上 PUB 上搜索。PUB 成為了工作、學習必不可少的網站。但是,我很少在 PUB 上發表什么,因為我自己的功力尚不足,怕寫出錯誤的東西,耽心影響大家。但看了哪么多好帖,從來沒有回過帖,現在想來,也讓我心中不安。于是從去年開始,我開始將這些年的積累逐步總結出來。我相信一個道理,有一個農場主,得到了一種優良小麥種子,但他不懂得分享,只在自家的地里種這上了這種優質小麥。收獲季節到來時,結果他的優質小麥表現并不如何的好。他很不理解,就去請教一位專家。專家了解了情況好告訴他,只他自己種優質小麥,面積太小,旁邊別人普通小麥的花粉,會被傳播到他的優質小麥中,結果,影響了他的優質小麥的質量。第二年,這位農場主將自己的優質小麥種子分享給旁邊其他的農場主。由于有了足夠大面積優質小麥的花粉,到了收獲季節,大家都獲得了大豐收。現在時間已經成熟,我會慢慢將一些心得分享出來, 希望和大家一起研究、一起進步、一起豐收。 在乙方工作那段時間,對于工作,我只有一點感觸。每天,我并不是為了單位而工作,我是為了自己而工作。只有自己的技能獲得提升,才是關鍵。我會選擇個別庫做為觀察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以此來煅煉技能。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單位給的福利待遇也不高,所以大部分庫,只要客戶不找我,我也不去找他們! 從 2007 年開始,單位成立專門的數據庫運維團隊,決定讓我作為團隊的 Leader。我的工作重點,從單純的技術,慢慢變成了開會,參加各種會議。有些人對此樂此不疲,但我很不習慣。大家把活推來推去,把功勞爭來爭去。不單要開會,還要培養新人。慢慢的,一些庫分給其他人管理,使我可以專心去“開會”。很長時間里,我無心從事技術,腦子中之想著明天要參加已經開了好多天的某項目架構大會、要最終確定下來的某事故改進會議、…… 我心目中的管理會議是這樣: ![]() 實際上的會議是這樣: ![]() 哈哈,我承認圖有點夸張。我實在不適合做扯皮這樣的事;蛟S隨著我年齡的進一步增長、技術實力的進一步加強。技術上已經沒什么可學的了,活也干不動了。每天開開會,扯扯皮,還有點意義,F在,這絕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古人都說,“學而優則仕”,我學還沒有優呢,如何去入“仕”呢! 2007年我技術進步緩慢,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不知道,如果有一天單位辭掉我了,我該何去何從。沒有了技術優勢,一個單位的中下層管理人員,你到 51JOB 上搜索一下,有招聘“技術團隊管理者”這樣崗位的嗎。而且,計算中心是事業單位,從 2005 年開始,我就一直謀求可以轉成正式的“在編制”人員。為此,我、包括我們全家人,使用了很多方法。但是,我們的希望最后都落空了! 其實,我本來也沒抱太大希望! 2008年初,為了將來的發展,我決定辭職。這個決定或許已經有點晚了,但是,如果不馬上行動,將來只會更晚。 下一篇:阿里巴巴離職DBA職業生涯總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