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到現在,今年已經跑了不少的供應商,也接待了不少供應商。正好這邊也在討論關于電源的問題,我就聊聊這些事。 整個NEV(New Energy Vehicle)的行業,在媒體和展會上,往往都是很讓人感到振奮的。甚至你看到目錄公告,看到幾乎每一個本土汽車企業、合資企業都在不停的推出各種各樣的“展品”來吸引大家的視線。不得不說,其中最早也最為出風頭的,現在遭到一些困難和非議的,大家也知道的。有時候你看到出事故在痛惜無辜者的同時,也得考慮一下,如果不這么做,除非以航天工程的力度來支持這種民用不是特別確定的技術,如何在未來的NEV產業里面打下基礎,我想是任何人沒有答案的。可以有非議,但是它確實這樣做,我本人保持保留的態度,至少在公司買了一輛的情況下,我是不會去開它就是了。 理性的說,開發一輛NEV,按照完全量產的要求,以目前有的普通標準而言,整個開發費用是一個很高很高的數字。整個開發、驗證和改進的過程,時間也會很久,最為重要的是,是否有理由投資這么多去做這件事情?陀^而言,真正拿錢出去投資做事的,可以觀察一下2013的NEV市場,應該說美國和德國廠家會給大家一些昂貴的但是實際的NEV,會讓大家慢慢發現差距。而國內的車企,則更為現實,組建一個不是很大的團隊,投資多的聯合國際供應商,投資小的**國內供應商,說句實話,今年可以看到的江淮、上汽、北汽和BYD,做的數量并不是那么少,但這個數字是遠遠不能達到一個能維持的數字。假定是1000輛車的話,開發費用怎么攤,笑談的事情是,傳統車都是DRE來掐供應商,到NEV里面就變成了求。本身就僅僅是一些嘗試和探索,不賺錢的買賣,貴了還賣不出去,便宜了就養不起那些人。而諸如Charger這樣拓撲結構類似的產品還好說,(Motor、Inverter這兩個玩意都具有極強的安全屬性,而且以目前驅動系統集成化的發展趨勢,已經不適合小公司去操作了)和DC-DC這樣一定需要定制或者調整的產品而言,國內外價格,從成本的潛力上來看竟有些倒掛了。所以,相對較高的價格,雖然讓零部件企業維持了基本的生存,但也摧毀了進一步發展和成本優化的可能性。 所以聽到上海某家供應商的銷售副總在聊起這個局面的時候,就會談到,首先企業需要活下去。把企業放在上海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在初期開發團隊的工程師,很容易就被大的企業給挖走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因為大公司總是有足夠的能力來支持養中國工程師的錢,當然在國外增加一個headcount也是非常謹慎的。所以去工廠參觀的時候,好幾家都是靠一些諸如代工、電動自行車或者其他產業的產品來維持整個工廠的運轉。 企業怎么活下去,真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話題。與之掛鉤的同樣如是,工程師怎么樣才能依附企業發展,把研發做下去,把產品技術往更深層次推進,進行更完整的測試和系統化的驗證,這是個非常好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