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受公司指派,到位于德國西部工業城市波鴻市的公司總部出差,和那里的德國工程師同事有了一段時間的近距離接觸。 公司曾經是某個跨國企業在德國的分部。幾年前經過分拆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司,在波鴻市的設計部門和生產車間都得以保存下來,成為現在公司的產品設計和生產的主要力量。公司大老板雖然身在德國,但對北美的高科技企業發展環境心怡已久。在公司分拆過程完成后不久,就開設了北美分公司,也就有了我們這個部門。 按照最初的計劃,德國與北美兩個部門的業務是各自分開的。但幾年下來,情況的發展與預期的并不吻合。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是德國部門的產品,但因受到歐盟嚴厲的勞資關系方面的法律影響,在結構調整方面受到許多制約。北美部門雖然沒有類似的問題,但產品市場定位不準,一直處于只燒錢,不賺錢的狀態。一邊是有項目,但人手不足干不出來。另一邊則是力量充分,項目卻總是因為各種原因半途而廢。進行適當的調整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高層的意圖是將一部分德國部門的工作移到北美分部。這就牽扯到許多具體技術問題的了解和文件的移交,因此促成了我的這次德國之行。 最初的印象 和德國的同行們以前從未見過面,只是在電話和來往電郵中打過交道,所以基本上沒什么感覺。對德國人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電影中那些軍裝筆挺,皮靴锃亮,舉著右手高喊著“嗨爾”的黨.衛.軍的形象。雖然早就對德國工業水準的高超,德國人工作態度的嚴謹認真有所耳聞,但幾年來在公司里通過幾次工作上的交往,在心里對他們評價并不高。 頭一個感覺就是“慢”!在幾次開會的過程中,我認為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他們可以吭哧半天還沒有結論。有些工作,在我看不過一半天的事,他們卻可以拖上一個星期。 再一個感覺就是“老”。也許德國分部的工程師們大部分都是公司分拆前留下的,同類產品已經設計了多年。由他們的設計可以看出,設計思想頗為老舊,不那么時髦新潮。邏輯部分的設計還在使用相當數量的分離式的晶體管。而在我看來,那不過是FPGA中兩行代碼的事。 而更多給我留下不好印象的,是來自德國方面有關勞資雙方矛盾的種種傳聞。和北美高科技企業不同,在德國的企業中的工程師要加入工會。由工會出面和公司方面進行各種有關員工利益方面的談判。在歐盟內部,工會的力量相當強大,迫使各國政府制定了許多苛刻的法律來限制資方的權利。比如:公司不得解雇員工,而員工可以自由離職。不論公司效益如何,員工的工資必須按一定比率上漲。在北美地區司空見慣的裁員,在德國是絕對禁止的。對把業務外包,或委托第三方進行的商業行為也有嚴格的限制。如此一來,就把公司一方逼到了墻角。 在公司內部,經常聽到老板在各種場合大吐苦水,抱怨受到的限制太多,無法按照意愿進行發展。有一次,每個人都受到了一封老板發的電郵,對最近法院的什么判決表示強烈不滿,聲稱其損害了公司的利益。看的我們五迷三道不知道怎么回事。過了一會又收到他的第二份電郵說,前面發的只是針對德國部門,和我們無關。后來聽說那是因為公司要推行的什么政策受到了工會的抵制,結果鬧到了法院。法院的判決支持了工會。結果老板氣急敗壞地發信抗議,連我們也捎帶上了。 在這種情形下,德國分部似乎成了燙手的山芋,捧著燙手,扔了可惜。而公司方面使的招兒也著實夠“損”,既然不能裁減員工,那就減少工時,規定每人每周只上三十個小時。剩下的十個小時就不付工資了,由政府補償員工的損失。員工離職也不再補充,形成自然減員的狀態。效率低下,工時減少,人員流失,其結果自然是項目不能按時完成。從而才有了向北美分部轉移任務的理由。 在這場勞資爭執的過程中,北美分部的人對公司一方是頗為同情的。按照這邊的習慣性思維,工程師層次的人對工會都沒有什么好印象。在多數人心目中,工會幾乎等同于合法的“***”,是一群“無賴和惡霸”。由此引伸,加入工會的人也就屬于“懶惰”,是“只拿錢,不干活”的一族。聯想到以往打交道時留下的印象,德國同行們的形象自然也就沒法高大了。 尷尬的使命 臨行之前,同事告誡說,要有點兒思想準備,那邊的人恐怕不會給你好臉色。你想想看,人家現在每周只能上三十個小時的班,收入已經收到了影響。你現在去又要拿走項目,這明擺著是搶人家的飯碗嘛。 還有其他的麻煩。在交代此行的任務時,北美分部的主管也不清楚具體內容。只是告知,總部那邊要求派人去,參與XXX項目的工作。能夠明確知道的只有項目名稱,和幾個聯系人的名字。 目的地環境險惡,任務內容不清,接頭人從未謀面。。。這比李玉和送密電碼都麻煩啊! 我掂量著這些事,心里不禁打鼓:這一筆糊涂賬,如何應付是好啊。如果到了那邊,找誰都是一推六二五,最后我可如何交差!我總不能只是公費旅行一趟吧。 為了不至于過于被動,出發前想盡可能地搜集一些該項目的有關資料,免得臨時抱佛腳。但是最終也只是拿到了一份簡單的項目說明。那只是初始籌備項目時的概念性的說明。而現在該項目已經在準備現場試驗,這中間缺的東西多了去了! 行也好,不行也罷,就像搭在弓弦上的那支箭,向哪飛已經由不得我了。 我硬著頭皮踏上了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