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濱城市尼崎,幾年前還因其發達的制造業被稱為“平板之灣”,此地聚集了多家生產高端平板電腦顯示器的廠家,代表著日本制造業的實力。但現在,尼崎已經變得一片蕭條,這也是日本制造業嚴重衰落的真實寫照。最近幾個月,尼崎已經有好幾家工廠關門或者出售,昔日日本發達的電子產品工業,現在已經被中國、韓國的同行搶走了生意。 尼崎市 松下電器位于尼崎的工廠 一臉落寞的尼崎市工人 松下公司在尼崎有三家工廠,3月份已經關掉了兩家。夏普公司則為了拯救設在酒井的平板電視工廠,接受了中國臺灣商人郭臺銘的注資。一直以來,日本都以亞洲經濟領航者自居,夏普的這次交易給日本人帶來的震動不亞于一次地震。 “亞洲奇跡”消失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日本受到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的雙重打擊以來,日本的制造業就不斷地萎縮,而且縮量巨大。 “平板之灣”的蕭條使許多日本人擔心日本的工業經濟可能會完蛋。 制造業萎縮的原因有很多,譬如臨近亞洲國家的競爭、日本工人的老齡化以及日元的升值等等。而去年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事故,使能源價格攀升,斷電事故經常發生,這使日本的官員和商人擔心制造業的萎縮會變本加厲。 經濟產業省負責制造業推廣的官員田中哲說:“制造業的萎縮以及工作崗位的減少,已經讓我們有了危機感。現在我們擔心電力供應的不穩定,會使制造業的老板選擇在海外設廠。”不斷加大的成本,也成為日本制造業難以承受之重。上周索尼公司預測過去一年的虧損達到64億美元并宣布裁員1萬人。而汽車巨人豐田公司,去年也因海嘯帶來的損失將 “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這一稱號讓給了通用公司,豐田公司更擔心的是,他們會在未來的電動汽車的競爭中失去優勢,而傳統型汽車市場又會在價格戰中輸給韓國品牌。 制造業的萎縮使日本經濟學家們對日本經濟的未來非常焦慮。經濟學家們分成兩派,一派是擔心日本去工業化到底能達到什么程度,另一派則想搞清楚放棄制造業是不是真的那么糟糕。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通過制造轎車和彩色電視機創造了 “亞洲奇跡”,在世界經濟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如今,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同意日本的確要改變他們的經濟模式了,但到底怎么改,一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關西大學的大西雅知教授認為:“找到新的經濟模式,是日本迫在眉睫的事情。我們可以向美國學習,走入后工業經濟,或者像德國那樣,制造業往高端方向發展,但是我們不能像中國那樣做批量生產。 ” 轉型勢在必行 日本的制造業在世界上有良好的口碑,而且日本人也為自己的好工藝感到自豪,要舍棄制造業的確是很為難的選擇。日本國內的爭論已經引起了許多亞洲國家的關注,因為這些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走著日本的道路,他們希望能在“前輩”身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經濟學家們認為日本,乃至其他外向型經濟的亞洲國家,最關鍵是要學會進行技術革新,成為像蘋果、谷歌、臉譜以及其他新興技術公司的供應商。早稻田大學的野口悠紀雄教授認為去年的大地震其實給予了日本一個轉型的好機會,像美國那樣轉向服務型主導的經濟。他表示,對制造業的依賴已經給日本造成極大的損害,為了與其他低成本的亞洲國家競爭,日本工廠拼命消減工資壓低成本,造成最近20年來日本嚴重的通縮。“制造業毀掉了日本的經濟。 ”野口教授說。 通縮不僅嚴重傷害了大企業的利益,那些依賴大企業的下游小工廠也受到沉重打擊。東京精工是一家位于東大阪市的小型塑料廠,過去該廠的主要業務就是為任天堂公司生產游戲機外殼,工廠只有27個工人,在90年代中期平均每個工人的月薪高達7000美元,是標準的中產階級收入。但是10年前開始,任天堂為降低成本轉向中國找加工廠,東京精工只能把工人的工資減掉一半。而在2009年,東京精工選擇了關門大吉。大垣弘是東京精工的第二代掌門人,現在40 歲的他只身在一間小公寓里設計計算機的塑料部件。“我們只看到不斷有公司破產,卻沒有新創的企業出現,日本的制造業似乎不斷地在萎縮再萎縮。”他說。 日本的制造業在戰后撐起了日本經濟的一片天空,但現在看到的卻是像東京精工這樣的故事不斷地在上演。根據經濟產業省的統計,在1996年 -2006年十年間,日本的制造業工廠減少了一半,只剩下54萬家。上世界70年代,日本制造業的產值占日本整體經濟的35%,但在2009年這一數字已經下降至18%。美國目前仍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制造業的產值僅僅占整體經濟的9%。 制造業不可棄 有的經濟學家則認為,擔心日本制造業衰落有點過分悲觀。福井縣立大學的中澤貴央教授認為,制造業工廠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新技術的應用,日本制造的商品在質量上與上世紀90年代的一樣好。 “制造業空心化只是一個說法而已,實際并非如此。”中澤教授說。中澤教授的觀點代表著一部分經濟學家的看法,他認為日本制造業已經將一些低端的生產線例如電視機制造、日用品制造轉移到亞洲其他國家,生存下來的日本工廠只專注于高質量產品的生產,例如工業機器人或者高端自行車齒輪等等,在這些領域日本仍然占據領先地位。 松下公司便是向高端轉型的典范。松下關掉在尼崎的兩家生產等離子顯示器的工廠后,將會把這些業務外包給亞洲其他國家,然后日本國內的工廠則集中精力開發生產工廠設備以及電動汽車電池。松下公司發言人檜木宏表示:“我們學到的教訓是,不能所有的產品都自己生產,但有些東西的確是只有我們才能做得好。 ” 實際上,有經濟學家認為,產業基礎的萎縮已經不可避免,但日本如果學美國那樣放棄制造業,將是一個愚蠢的選擇。作為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日本在過去幾十年一直依靠出口賺的錢來為他們進口能源和食物買單,貿易順差也大大緩解了日本政府的財政預算赤字。 小長啟一在上世紀80年代參與了日本產業政策的設計,他認為:“制造業是金融以及其他所有服務行業的基礎,美國現在也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這便是美國政府幫助通用公司的原因。 ” 《新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