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總,我們幾個partner研究了一下你這個Deal,總體說來,你們Business Model有創新,cash flow和revenue很健康,你們的founder和team我們也很滿意。我們打算投3個million,給你的post valuation按8倍forward P/E,稍后我會給你一份Term Sheet,你們研究一下,簽了我們就開始做DD、再報IC批準,如果順利的話,2個月之后就可以close了。
翻譯如下:
張總,我們幾個高層領導把你這個項目研究了一下,覺得你的業務模式不錯,資金狀況和收入情況很棒,另外,創業團隊我們也很喜歡。我們打算投資300萬美元,公司在我們投資之后的估值按照下個年度利潤的8倍計算,我會馬上給你一份投資意向書的,你們研究一下里面的條款,簽署之后,我們就可以安排人對公司做盡職調查了,然后報送我們的投資決策委員會審批,順利的話,2個月之后,錢就可以打到你們賬戶里了。
現在不僅僅是外資VC會這么夾雜著英文單詞說話,就連很多純本土VC也這么說,哪怕他們其實連一句完整的英文都不會說。所以,要去跟VC打交道,創業者不學點英文是不行的。那我們就從最基本的英文單詞開始吧,學會下面10個單詞,跟VC對話的時候捎上用用,他就會猜測:看樣子這個創業者還懂點行、見過其他VC,不太好糊弄。
1、Deal :項目
例句:“我們手上有好幾個Deal在做。”“我們有很好的Deal資源。”
相關詞匯:Deal source(項目源),Project(項目)
那么,這些排隊等待VC挑選的企業,VC就很難通過他們各自的名字去稱呼他們,于是統稱為“項目”。這就像電視選秀選手一樣,不到最后,評委和唱片公司是不會關心你就什么名字的,他們都是“選手”。但在創業者心里,自己的企業跟自己的孩子一樣,不管規模、盈利狀況、市場地位、等等,都會全心全力去呵護這個“孩子”。
VC行業有時候跟養豬有點類似,VC在市場挑選最肥壯的“豬仔”,把它養肥長大,宰肉賣掉。所以,在VC眼里,創業者的“孩子”,只不過是VC眼里的“豬仔”。當然,他們嘴上也稱之為“項目”。創業者可以像電影《赤壁》中小喬給一匹馬起個“萌萌”的名字一樣,也給自己的公司取一個好聽的名字,但在VC那里,所有的企業其實都是“豬仔”或“項目”。Deal的另外一個意思是“交易”,的確,每一次投資行為,對于VC來說,就是一筆交易:一個拿錢買股份的交易。只是對于創業者來說,拿自己的“孩子”做交易,說起來有點兒冷漠和赤裸裸。
VC是養豬型的財務投資人,而戰略投資人的投資行為更像是收養兒子。他們如果認為一個企業對自己的長遠戰略有好處,投資后就會像收養一個兒子一樣納入自己的企業大家庭,被投資企業能否產生直接的投資回報倒是次要。他們的投資行為更像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他們把被投資企業稱之為“Project”。
2、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
例句:“給我講講你們的Business Model。”“我覺得你們的Business Model有點問題。”
相關詞匯:Revenue Model(收入模式)
Business Model這個詞聽起來似乎有點兒高深和陌生,創業者第一次聽到VC讓他介紹一下Business Model的時候,通常有點兒暈。其實,可以簡單理解成收入模式,就是創業者如何通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讓客戶從口袋里給你掏錢。要想讓VC投資你,創業者必須用最短的時間告訴創業者你是怎樣從客戶那里獲得收入的。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業務類型,會有不同的商業模式。有的模式較為輕巧,如攜程的訂房、訂票;有的較為復雜,如網上賣書,需要有庫存、有運輸;有的較為間接,如門戶網站,免費很長時間,最后迎來廣告的收入;有的較為直接,如電子商務網站。
對于商業模式的介紹,首先要明確的是業務流程,你的客戶在哪里?你的產品或服務是如何產生、轉移、到達消費者的?有哪些業務合作伙伴?他們分別其到哪些作用?客戶購買產品或服務的錢是如何到達你的手里?合作伙伴之間如何分配收入?
其次,商業模式還有可行性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已經得到市場驗證,還是你在試圖創造一種不存在的商業模式。你現在有沒有從業務上獲得收入?如果沒有,你還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產生收入?幾乎沒有哪個生意第一天就盈利,開一家面包店要買烤爐、付房租、買原料;做互聯網要租服務器、帶寬;哪些因素對你的收入和利潤有直接影響?
再有,你的商業模式能不能自我保護。只要是賺錢的生意就會吸引競爭對手,競爭對手來了怎么辦?你需要一些保護機制,比如專利、品牌、排他性的銷售渠道協議、商業秘密、先行者的優勢、政策性保護、等等。
總之,商業模式越簡單、清晰越好。偉大的公司都是最簡單的商業模式!你不用別說得天花亂墜,任何商業模式其實最終就是買和賣。你只要搞清楚,如何提供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東西就行了,不管你是賣白菜的還是賣軟件的,道理一樣。你如果宣稱你的商業模式是世界唯一、全球首創,那往往意味著你的商業模式很復雜,一般人看不懂,當然你的合作伙伴、客戶同樣看不懂,VC一定會離你遠遠的。
3、Cash Flow:現金流
例句:“你們的Revenue還太小。”“不能產生Revenue,怎么證明你的Business Model?”
相關詞匯:Revenue(收入),Profit(利潤)
二十一世紀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創業企業最缺的是什么?Cash——現金!
企業現金的進、出就叫做“現金流”。通常企業現金流入和流出有三種渠道:第一是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比如產品銷售的收入、市場推廣費用、人員工資、等等;第二是投資產生現金流,比如購買固定資產、變賣固定資產、等;第三是融資產生現金流,比如股東投入、銀行貸款、外部投資、等。
創始人的投資通常是創業企業的第一筆現金流入,可能在很長的時間內也是唯一的現金流入。可是現金流出卻很多,房租、服務器帶寬、工資、市場推廣、辦公用品,哪兒都是往外流現金。就好比一個池塘,只有一個管道往里注水,可是有無數條管道往外漏水。
一個健康的企業,必須要從“經營活動”這條管道往里注水,只有這個“水源”才能保證源源不斷。同時,要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現金流入的速度要大于流出的速度,也就是現金流不能斷。也許公司業務還在經營,但要是沒錢發工資、沒錢采購原料、沒錢交房租、等等——現金流斷了,這就麻煩大了。
找VC融資也可以為企業打開另外一條現金流入通道,但是,很多VC在決定是否投資時,會看企業的經營活動是否能夠產生現金流入(收入),如果是,那么就說明企業的商業模式是被市場認可的,這樣VC投資的風險就小很多。完全沒有收入的企業,要指望通過VC的現金支持企業走向市場,在目前的環境下,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在找VC融資的時候,企業一定要保留有足夠的現金或能產生足夠的現金,指望VC的錢救急是不現實的,他們寧愿看到你死掉。
另外,VC希望看到公司的現金流出受到嚴格控制,并且基本都是用在經營活動上,而不要用于購置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等資金利用效率低的事情上。
收入(Revenue)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現金流入源泉,只有產生收入,才有可能產生利潤(Profit),只有產生利潤,企業才有繼續發展的資本積累和存活下去的理由。通過VC融資、銀行貸款、股東追加投入等渠道只能是一種補充和輔助,在關鍵時候也是不錯的現金流入渠道。
4、Valuation:估值
例句:“你們的Valuation是多少?”“我們給的Valuation最多pre 6個million。”
相關詞匯:pre-money valuation(投資前估值),post-money valuation(投資后估值)
估值就是用某種方法對公司的價值進行評估,以便VC投資后換走公司對應的股份比例。估值又可以分成2種:pre-money valuation和post-money valuation。Pre-money valuation就是在VC的錢投進來之前,公司值多少錢,通常被簡稱為“pre-money”或“pre”。對應的,post-money valuation就是在VC投資后之后,公司值多少錢,簡稱為“post-money”或“post”。Post和Pre的關系其實很簡單,post = pre + VC的投資額。比如,如果一家公司融資400萬,VC給的pre-money valuation為600萬,那么post-money就是1,000萬,VC投資的400萬就可以占40%的股份,創始人團隊占60%(VC簡稱為“Pre 6投4”)。
那創業者如何給自己的公司估值呢?通常有下面幾種方法:
最保守的方法:成本法。你把公司做到目前這個狀況花了多少錢?或者說別人需要花費多少錢才能做到你目前的水平?
最不可接受的方法:凈資產法。這種方法完全不考慮公司發展前景、市場地位、團隊、甚至知識產權等的價值。尤其是對于互聯網、咨詢公司等輕資產的公司,這種方法的估值結果是非常可笑和難以接受的。
最不靠譜的方法:現金流折現法。這種方法可能是書本里介紹最多的,但對于初創企業是最不靠譜的。初創企業的現金流預測太不靠譜,基于一系列不靠譜的現金流折現出來的結果就更不靠譜了。把這個方法還是留給投行去給那些正在做上市的成熟項目估值吧。
最常用的方法:P/E倍數法。P/E就是價格除以盈利,叫做市盈率。比如現在國內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有100倍,這個倍數是市場認可的。如果你的公司也跟這些上市各方面差不多,理論上你也可以按照這個倍數來給自己公司估值。比如,你公司去年利潤100萬,公司價值就是1個億。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沒有上市,那VC為了賺錢,P/E倍數上會大打折扣,他愿意給你10倍就不錯了,他要賺10倍啊。
最現實的方法:可比交易法。跟你差不多行業、規模、收入水平的公司,VC投資的時候,給了什么估值,你的估值就在這個數值附近,不可能高太多,否則投資你的VC會被人恥笑的。就像在菜市場賣菜,你的白菜不可能比別人家的白菜賣得貴。
5、Option:期權
例句:“我們要預留一個20%的Option Pool。”“你們的團隊現在有Option嗎?”
相關詞匯:Option Pool(期權池),Vesting(期權兌現)
在上面那個“Pre 6投4”的例子中,VC給公司的pre-money valuation為600萬,投資400萬,post就是1,000萬,VC投資的400萬就可以占40%的股份。那創始人能夠拿到剩余的60%股權嗎?錯!因為通常創始人還要被“期權”稀釋一部分。
大部分公司在拿到VC的投資之后,VC都會要求公司設置一個Option Pool(期權池),為以后招募的、或者是以前的管理團隊預留期權。期權就是允許持有者按照約定的價格(通常很低、可以忽略不計)、在規定的時間內、購買一定數量的公司股份的權利。發放期權就會稀釋其他股東的股份比例,但很多VC會要求在投資之前,企業就把這些期權預留出來,這樣,投資之后,管理團隊在行使期權購買股份的時候,VC的股份就不會被稀釋了。在上面“Pre 6投4”的例子中,如果VC要求期權池大小為20%,那么企業的股權結構為:VC的股份比例仍然為40%,20%的未分配期權,創始人只持有40%。
當然,創始人也是管理團隊的一份子,也可以獲得一部分期權來提高自己的股權比例。但有一個更好的做法,他可以跟VC說,20%的期權池太大了,我們不需要招聘那么多管理團隊。如果能夠將期權池降低到10%就很棒了,這樣創始人的股份比例就增加到50%。
創業企業怎樣才能吸引人才?如何讓那些優秀的人才放棄IBM、微軟的工作加入到你的創業企業呢?不要說創業企業拿不出同等水平的薪酬,即便能夠咬牙拿出更高一些的薪酬,這些人才可能還是更愿意留在知名的大企業里。創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給與他們期權,讓他們擁有一個發大財的想象空間。一般來說,對于副總級別的管理團隊,一般授予3-5%的期權,對于總監級別授予1-2%的期權,甚至對于一些技術工程師,也要授予0.5%左右的期權。
期權通常不是一次性授予的,而是分成幾年逐步Vesting(兌現),目的是為了留住團隊。如果是分四年兌現,每年兌現25%,那么,如果他干滿一年就想離開,那他至多也只能拿到他所有期權的25%。這樣,他在離開之前就要考慮一下了:損失75%的期權劃不劃算?執行這25%的期權,就要掏錢購買公司股份,這又劃不劃算?
6、Founder:創始人
例句:“你們幾個Founder的背景和經驗不錯。”“你是Founder還是職業經理人?”
相關詞匯:Entrepreneur(創業者),Team(團隊)
誰是企業的創始人?參與創辦了企業的股東?最早進入企業的員工?第一位外部的天使投資人?其實,有人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識別方法,那就是:如果一個企業最后成功了,很多人都可以從中受益,包括投資者和員工;但是一個企業如果失敗了,最后挨罵、承擔損失最大的那一個或者幾個人,就是企業真正的創始人。
創造一個企業是非常冒險和辛苦的事情,需要很多人的協作。大多數人可以把創業企業當作是一個工作的地方,不滿意就換個地方繼續工作。但是,創始人不能如此超脫,他得擔負起這個企業的全部責任。創始人和其他員工的區別,不僅僅是進入企業的時間問題,還在于創始人要為企業的發展指引方向、為企業提供最原始的資本、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孩子而不僅僅是賺錢的手段。一句話:創始人要承受企業的一切和完全的責任。
工作累了、困了可以喝紅牛,可是創業累了、困了怎么辦?作為創始人,他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扛!可是,如果企業有幾個創業者,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有福能同享、有難不能同當”的問題了。對于打算離開的創始人,他手上的股份怎么處理?總不能讓留下來的其他創始人給他打工吧?所以,創業之初,創始人之間最好能把丑話說在前面,制定好股份處置方案:誰出錢拿股份、誰出力拿股份、股份如何分配、每個創始人至少為公司干多長時間、提前離開扣除多少股份、等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緊密的、利益一致的共同體。
對于絕大多數創業企業來說,創始人通常是管理團隊的核心。而對于VC來說,“管理團隊”是他們考察項目重點,當然企業所在的市場地位和收入利潤水平也很重要。ITAT、PPG、亞洲傳媒等VC投資的企業最后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創始人出現問題,這給VC行業也敲了警鐘。對于VC來說“一流的團隊、二流的創意和產品”要比“一流的創意和產品、二流的團隊”更有吸引力。
創業究竟為了什么?創始人的原始動力是什么?無論成功與否,創始人在身體、心理、家庭、資金等方面的巨大代價又要多少人關注過呢?有人說,偉大的創業者必須把自己當作一只雄性蜜蜂,要以自身毀滅的巨大代價去詮釋自己的理念。中國有幾百萬、上千萬的企業,其中的90%以上都是中小型的企業,每天可能有幾萬家企業開張,也有幾萬家關門。他們中創始人的命運如何呢?應該是平庸、悲劇性的占了較大的比重。當然,功成名就、一夜暴富的幾個案例就足以掩飾一切的創始人悲劇了。
7、P/E:市盈率
例句:“我們只能給10倍P/E。”“創業板的P/E都100多倍了,我們估值不能這么低吧?”
相關詞匯:P/S(市銷率),Forward P/E(預測市盈率)
炒股的老頭老太太都知道“市盈率”這個東西,但他們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劈易倍數”。沒錯,老頭老太太所說的“市盈率”和VC嘴里說的“劈易倍數”其實是同樣一個意思——都是用公司市值(或每股價格)除以公司利潤(或每股盈利)所得出的比率,其中這個P就是公司的每股價格(Price),這個E就是每股盈利(Earning)。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可以很容易查詢和計算,拿公司當前的股票價格除以上年度的每股盈利即可。
VC投資的目的是要獲得投資退出及回報,而公司上市無疑是最理想的退出渠道。很自然的,上市公司在市場上的估值水平就是VC在做投資時最好的參考指標,尤其是對于那些處于成熟期、發展期的公司,這樣的公司也是國內VC最喜歡的。
VC給這種公司做估值時,常用“P/E倍數”法(市盈率法),計算公式如下:
投資后公司的估值 (P) = P/E倍數 × 上一個年度公司的利潤 (E)
如果某個行業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為50倍(目標退出市場),對于同行業、規模差不多的非上市公司,VC一般認為其P/E倍數應該打折,至多30倍左右,如果這家公司還處于發展期,規模不夠大,那在這個基礎上VC還要再打折,就成了15倍左右了。就是為什么很多做紅籌架構,計劃在美國或香港上市的公司,VC只愿意給10倍左右P/E。
在2008年國內A股從6000多點暴跌之前,國內公司首輪融資的P/E大致10倍左右,對于成長性差一些的傳統企業,可能只有5倍左右。但現在世道有不一樣了,100多倍的市盈率的創業板市場,把很多創業者的胃口吊起來了,有些創業者聲稱30倍都不愿意拿VC的錢。
如果某公司上一年的利潤是2000萬元,采用15倍P/E,投資后估值就是3億元。如果VC投入3000萬元,所占的股份就是10%。
但處于早期和成熟期的公司,其估值方法是有很大差別的,“P/E倍數法”只適用于成熟期或發展期的公司,而早期項目的估值一般不直接與股票市場掛鉤,不太使用“P/E倍數法”。因為早期公司可能沒有利潤,甚至沒有收入,若用P/E倍數等方法來估值,就會得出公司價值為零或負值的荒謬結論。即便要使用“P/E倍數法”,上述公式中也會用“投資后下一年度利潤”代替“上一個年度公司的利潤”,即:
投資后公司的估值 (P) = P/E倍數 × 投資后下一年度利潤 (E)
早期公司的價值主要取決于團隊、商業模式、技術、等非財務指標,是根據投資人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的判斷進行估值,也可以稱之為“拍腦袋法”,也只有經驗豐富的VC才有這個本事。
在2008-2009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全球股市的暴跌讓大量成熟公司甚至即將上市的公司紛紛推遲上市,投資晚期項目的VC也紛紛收手。但投早期的VC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融資的公司在估值上更符合其內在的價值了。
8、Term Sheet:投資條款清單
例句:“我們馬上給你一份Term Sheet。”“我們已經拿到紅杉的Term Sheet了!”
相關詞匯:Term(條款)
也許你已經跟VC談了很久了,從他嘴巴里你也學會了一大把英文單詞了,跟他一起開過幾次會、喝過幾趟咖啡、K過幾次歌,你是不是感覺一切盡在掌握,VC的鈔票就在眼前了?其實,只要他還沒有提到“Term Sheet”這個詞,你離拿到他的錢還遠著呢!
Term Sheet是什么呢?它有個別名叫做“投資意向書”,篇幅長短不一,外資VC的Term Sheet通常有十幾頁,本土VC有的只有3、5頁。Term Sheet中囊括了VC投資相關的所有關鍵條款的概要,VC與被投資企業未來要簽訂正式投資協議、公司章程等文件的主要內容就來源于Term Sheet。
Term Sheet是融資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VC與被投資企業一旦簽署Term Sheet,意味著雙方就投資協議的主要條款已經達成一致意見,但并不意味著雙方最后一定能達成最終的投資交易。據統計,大約有1/4至1/3簽了Term Sheet的項目最后沒有拿到VC的投資。但只有簽署Term Sheet,VC才會推進項目往前走,比如VC開始對企業進行詳細盡職調查、報投資決策委員會審批、起草正式投資協議、等等。
如果VC答應給你出Term Sheet,一般可以看做是他有誠意、愿意投資你這個項目。理論上講Term Sheet中,除了獨家條款、保密條款之外,其余條款是并沒有法律約束力的,但一般雙方從信譽角度上考慮都要遵守,信譽良好的VC是不會輕易地給你出Term Sheet。企業可以同時與多家投資公司談判Term Sheet,但只能簽署一份,另外,企業在與某VC的Term Sheet獨家期之內不能跟其他投資公司談判新的Term Sheet。
大部分的創業者不了解Term Sheet里的那些條款和術語,拿到Term Sheet的第一感覺就是“暈”。什么優先清算權、反稀釋條款、對賭條款、回購權、共售權、分紅權、員工期權、創始人股份兌現、等等幾十個條款,夠創業者研究一陣子的。每個條款背后,都有VC精心設計的保護和風險規避手段,如果以后公司發展順利,創業者是沒有什么感覺的。一旦公司經營出現問題,達不到VC的預期,VC通過這些條款,就可以把創業者收拾的抱頭鼠竄。太子奶的創始人被“凈身出戶”就是對賭條款的一個活生生的應用實例。
VC跟你簽了Term Sheet之后,就要正式開始對公司展開盡職調查工作。如果盡職調查結果讓VC滿意,同時他的投資決策委員會也批準了,下一步VC就找律師來起草正式的投資議,這個過程比較簡單,律師要做的只不過是把我們談好的Term Sheet中的條款變成了嚴格的、完善的、規范的法律語言。
9、DD:盡職調查
例句:“下一步我們會去公司做DD。”“我把DD清單發給你,你準備一下材料。”
相關詞匯:Due Diligence(盡職調查)
VC在跟創業者見面之后,如果對項目有興趣,通常會做些簡單的調查工作,主要是行業和市場方面的,這個時候VC基本上先相信創業者對公司本身的介紹。一旦VC真的對項目感興趣,在跟創業者簽署Term Sheet之后,就需要對公司進行全方位的盡職調查(DD)了。
VC的盡職調查通常包括這幾個方面:市場調查、業務調查、人員調查、財務調查、法律調查、等。其中,市場、業務、人員方面的調查可能由VC內部的人來做,也可能會請聘請外部的咨詢顧問做。財務方面的盡職調查一般要請專業的審計師來做,法律方面通常是由專業律師來完成。盡職調查的過程一般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當然也有些VC對企業的技術和市場很了解,又有豐富的管理經驗,這樣只要幾天仔細的現場調研就可以做出最終投資決定。
盡職調查過程中,VC不但會仔細參觀企業,與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交談,還會發給企業一份從幾頁到幾十頁不等的盡職調查清單,要求公司提供企業的歷史變更、重大合同、財務報告、財務預測、客戶名單、供應商名單、管理人員背景等等。VC可能還會咨詢你的供應商、客戶、律師和貸款銀行,乃至管理人員過去的雇主和同事。他們甚至會去調查提供信息的有關人員,以證明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信。盡職調查不但是企業證明自己的機會,也是企業發現自身問題、提高自我的機會。面對近乎繁瑣的提問和查證,創業者需要心平氣和的積極配合,不要自以為是地搪塞,指望蒙混過關。
也許VC在盡職調查中發現了一大堆問題,但這有時候并不一定會阻礙VC做出投資決定,VC會要求企業把發現的問題在投資之前逐一解決。如果在盡職調查中VC發現了重大的問題或不可解決的問題,這種“硬傷”會讓VC直接放棄。比如,VC發現你的軟件源代碼是創業者從別的公司偷的、還幾十家供貨商和客戶正在法院跟你打官司呢、……。
另外,企業在選擇VC前也應該做充分的盡職調查。創業者應該在接受某家VC的投資之前,盡可能多地了解這個VC的情況。VC往往會說他們能夠提供增值服務,創業者需要去驗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哪些已經接受過這家VC投資的創業者們聊一聊,這也不是很困難的事。創業者需要了解這家VC是否獲得創業者的信任、是否難以對付、對公司問題的響應速度如何、提供過什么幫助、介入公司業務的程度如何、后續融資是否能提供幫助、等等。
創業者需要確保這是一家值得長期合作的、也容易相處的VC。如果你了解到你聯系的VC以前從來沒有做過創業投資,那么你們下一步的合作很可能會面臨很多問題。創業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波折,沒有思想準備的VC會因此與創業者關系緊張,嚴重者會半途撤資。
10、IPO:首次公開發行
例句:“你覺得5年之內可以IPO嗎?”“沒有機會IPO的項目,我們是不感興趣的。”
相關詞匯:M&A(并購)
IPO的全稱是“首次公開發行”,跟之前公司把股份賣給VC的“私募發行”相對應,是指一家私人公司第一次把公司股份向公眾出售。在首次公開發行完成后,這家公司就可以申請到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這個過程稱作“上市”,有時也把IPO直接稱之為“上市”。
VC基金的壽命期通常為8-12年,到期就要清盤結算。VC的投資只有實現退出,才能給基金的出資人分紅,只有讓出資人賺到錢了,VC團隊才有資格和號召力去募集新的基金,這些出資人才會繼續給VC基金投資。
通常來說,IPO是最理想的退出渠道,原因如下:
(1) 公司上市后,VC出售手中的公司股份非常容易。理論上在禁售期滿之后,VC就可以在證券市場把股份賣給散戶,實現套現。如果公司沒有上市,要找到一個買家來接手VC手中的股份是需要時間的;
(2) 公司上市后,股份就擁有了公開的市場價格。一般說來,信息最多的人是最有議價能力的人。最早投資的VC,他獲得股份的價格是最低的,而證券市場里的散戶,對公司的了解最少,他們最容易以不對稱的高價購買公司股份。公司股份也只有在上市之后,才能獲得最高的市場價格。而VC一旦將股份轉移到散戶手里,基本上就實現了回報的最大化。另外,如果有機構投資者或戰略投資者對公司有興趣,也可以以股份的市場價格為基礎,購買創始人股東手里的未流通股份。如果公司沒有上市,出售公司給戰略投資人是,價格談判需要花大量的時間;
(3) 公司上市后,VC可以直接把股份分配給出資人。由于上市公司股份的出售非常便利,基本上跟現金差不多,在VC基金壽命期結束時,如果股票市場行情不好,VC可以不選擇變現手里的股份,而將股份分配給出資人,由他們等到適當的時機自行處理。但如果是非上市公司,這樣的股份出資人是很難愿意接手的。
IPO市場一旦變壞,VC就會非常痛苦,因為他們的后路被斷了,2008年中期到2009年中期,國內IPO市場關閉,VC的投資也急劇下滑。但IPO市場一旦過于紅火,VC也很痛苦,比如2007年的A股歷史高點和2009年底創業板的100多倍市盈率,這些讓VC感覺到證券市場里的巨大泡沫,同時創業者的胃口也越來越大,給VC的套利空間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因為等到VC的股份解禁出售時,市場行情在哪里誰也預計不到。
如果公司難以上市,被其他戰略投資人并購(M&A)也是一個不錯的退出方式。像微軟、Google、思科、等這樣的大公司,每年都會收購一些不錯的中小型公司,很多這樣的公司背后都有VC的身影。分眾傳媒自己上市之后,曾陸續收購了框架傳媒、聚眾傳媒、好耶、等十多家公司,其中的大部分都有VC投資,收購對價里除了現金,還包括分眾傳媒上市公司的股份,這樣,對于被收購公司的創始人和VC來說,相當于自己的公司變相上市了。但成功的收購在國內還非常少見,絕大多數收購都以失敗告終。
另外,如果公司做得不好,VC讓創業者回購股份的退出方式基本是行不通的,公司沒做好,創業者哪里有錢回購呢?找一個其他VC過來接盤也許可以考慮,但要讓這個新VC相信這個公司不是一個燙手山芋是有很大難度的;關門大吉,VC搬回家幾臺電腦、幾套座椅這是最后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