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邊走 和代理商打交道,最后免不了要談價格,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半導體,不妨再了解一下半導體產品的成本形成,談價格時有幫助! IC的制造主要包括:產品開發、生產加工。產品開發是根據市場需要設計出相應的產品,生產加工就是把設計出的產品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生產加工通常又有前、后道之分。 所謂前道就是制造芯片;所謂后道就是將芯片封裝、測試、包裝成最終的成品。 開發成本包括:工藝開發成本和產品開發成本。舉個例子,IC的生產有些像做包子。有些師傅專門根據客戶的口味(市場需求)采用不同的餡料、外形、大小、顏色來制作各種不同的包子。有些師傅卻只管蒸包子,根據不同包子的要求,設計不同的溫度、時間、蒸汽量來使蒸出的包子恰到好處。前面的師傅如同IC的產品開發,而后面的師傅就相當于IC的工藝開發。 由于現在IC制造代工(foundry service)方興未艾,工藝的開發常由這些代工廠來承擔,他們開發出標準工藝流程,這樣IC公司只要專注于產品開發即可。這樣,通常的開發成本也就是產品開發成本。這部分的成本,投資風險極大,這些風險往往不是來自技術本身而是來自市場,即你開發的產品是否被市場接受。如果開發的產品被市場接受了。開發費用除以總銷量往往是微不足道。但如果沒被市場接受,那么這些投資都如同扔到了水里。 有個奇怪的現象,采用了眾多新技術的產品未必受客戶歡迎,而那些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在技術上還往往被一些專家詬病。這方面的例子屢見不鮮。 材料成本主要由芯片制造成本和封裝成本所組成。芯片加工和蒸包子有些類似,如果容量是每次可以蒸50只包子,那么不管你一次蒸一只還是蒸50只,它們的耗費是基本相同。關鍵是設備的折舊費用是時間的函數和產量無關 。在相同的時間內生產1萬只和生產10萬只的折舊是相同的,但分攤比例相差10倍。如果其他因素相同,就是成本相差10倍。IC設備通常的折舊期是4年(或5年),成本極其昂貴。IC拼成本就是拼產能利用率。 同時,IC是做在硅片上的。在相同的硅片面積下,單只IC面積越小,硅片上包含的IC數量就越多。同樣大小的硅片,采用不同的線寬設計,數量相差很大。每片硅片加工成本相同,包含數量越多,當然每只IC的成本就越低。這就是為什么IC的線寬在拼命下降,似乎遠遠沒有盡頭,降成本是其中最強大的驅動力。IC拼成本就是拼線寬。 同樣,如果硅片直徑增加,它的面積就以平方增加,硅片上的IC數量接近平方增加,同時芯片合格率增加。這也是為什么這些年來硅片的面積5英寸、6英寸、8英寸12英寸…..,不斷增加。IC降成本就是拼硅片大小。 減小封裝尺寸也是一招,既迎合了電子產品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的要求,同時也大大地降低了封裝成本,特別是功率器件,由于封裝體積大,封裝成本占了整個產品成本的很大一部分,畢竟材料就是錢啊,況且這還不是一般的材料。 減小線寬、縮小體積對數字IC來說具有正面意義的。在減輕電子產品的體積、重量的同時也提高了電路的工作頻率、減低了功耗。 但是對于功率IC來說卻不盡然。是否發現現在的7805可靠性不如以前了?對,除了它的最大輸出電流從最初的1.5A下降到現在的1A以外,但原來內控的功率余量隨著芯片面積的縮小早已幾乎喪失殆盡。另外,它最初的封裝是全金屬的TO-3,以后是塑料+金屬的TO-220,現在大部分成了全塑封的TO-220F,重量減輕了、體積縮小了、成本降低了。一旦過載馬上失效。所以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習慣來設計產品就比較容易出問題了。 幾乎所有的功率器件,包括IC、晶體管(MOSFET、雙極型三極管、二極管)等等都有這樣的問題。 以前廠家給個指標,他同時自己還留些余量,現在給你的就是實打實的指標,沒有余量,要余量你自己留!不然你就選xxxxA,或者更好的xxxxB。當然價格也水漲船高了。 正面的說法:開拓創新;負面的說法:偷工減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