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勛今日在臺北Computex 2025全球記者會上重申,美國政府限制英偉達高性能AI芯片H20出口至中國的政策是“完全錯誤的決策”。這一限制不僅導致英偉達損失高達500億美元的潛在市場,更激發了中國加快自主技術研發的決心,加速了本土芯片產業的崛起。 政策反思:損失巨大且戰略短視 黃仁勛在記者會上直言,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從長遠來看不僅無法遏制中國的技術進步,反而為自身創造了更大的隱患”。他透露,因無法向中國市場銷售H20芯片,英偉達已直接損失約55億美元營收,并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錯失高達500億美元的市場機會——這一數字相當于英偉達年營收的三分之一。 他指出:“試圖通過限制芯片出口來阻礙中國AI發展,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黃仁勛以中國市場為例,強調其戰略價值:“中國市場貢獻了英偉達15%的全球收入,且未來有望增長至500億美元規模。失去這一市場,不僅對英偉達,甚至對整個美國半導體產業都是重大打擊。” 中國市場與本土替代:雙軌加速 面對美國政府的出口限制,中國科技公司迅速調整戰略,加速推進本土芯片的研發與替代。黃仁勛坦言:“中國的AI研發能力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都在中國。即使沒有英偉達的芯片,他們依然能夠通過創新實現技術突破。” 這一趨勢已體現在數據上: 市場份額變化:英偉達在中國的高端AI芯片市場份額從拜登時期的95%驟降至50%,華為、寒武紀等本土企業的產品加速搶占市場。 技術追趕:華為推出的昇騰系列芯片在部分場景下實現推理成本僅為OpenAI的1/30,百度、比特大陸等企業也在加速自研芯片的迭代。 政策支持:中國政府通過“東數西算”工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推動本土算力生態快速成型。 政策反噬:全球供應鏈與技術領導力受損 黃仁勛進一步警告,美國的出口限制不僅未能遏制中國,反而暴露出美國半導體產業的軟肋: 供應鏈裂痕:強制要求英偉達剝離中國業務,導致其核心客戶(如騰訊、阿里巴巴)轉向本土供應商,削弱了美國企業的話語權; 技術領導力削弱:中國企業的崛起迫使英偉達頻繁調整產品策略(如推出性能降級的H20芯片),研發資源分散影響創新效率; 國際關系惡化:美國的單邊管制引發歐盟、東南亞等地區對技術霸權的警惕,推動全球技術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未來展望:開放合作才是正途 黃仁勛呼吁美國政府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強調開放合作才是保持技術領導力的關鍵。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未來屬于全球協作,而非封閉對抗。美國若繼續堅持保護主義,將錯失與中國共同定義下一代技術的機遇。” 與此同時,英偉達正采取“雙軌策略”應對挑戰: 合規與市場深耕:通過推出符合出口管制要求的產品(如“中國特供版”芯片),維持中國市場的存在; 技術自主化布局:加大在臺積電、馬來西亞等地的產能投入,構建區域化供應鏈以規避政策風險。 全球反響:政策轉向呼聲漸高 在記者會結束后,黃仁勛的發言引發全球科技界熱議。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前主席約翰·紐弗(John Neuffer)評論稱:“限制措施可能加速中國技術獨立,最終損害美國企業利益。”與此同時,歐洲、日本等地區的企業也在加速與中國合作,以規避政策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 結語 黃仁勛的警告為全球科技產業敲響警鐘:短期的政策干預無法阻擋長期的技術演進,唯有開放合作才能實現產業共贏。正如他所言:“任何認為禁止英偉達芯片就能阻擋中國AI發展的想法,都是對歷史進程的誤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