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紐約州立賓漢姆頓大學教授斯坦利·惠廷厄姆在主旨演講中表示,鋰電池系統未來5到10年將依舊在市場中占主導地位。短期內不太可能有其他產品或系統能夠取代鋰電池,因為鋰電池產量以億計,而且價格已經非常低,其他任何電池系統都很難與之競爭。 “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范圍內,大家都對鈉基電池很感興趣,但個人認為其市場非常有限。”惠廷厄姆認為,鈉基電池的能量密度只有鋰電池的一半,需要更高的系統平衡成本以及與安全相關的顧慮。目前并不清楚鈉基電池是不是比鋰電池更安全,事實上鈉基電池可能更不安全,對此一定要深入研究。 惠廷厄姆表示,此外,燃料電池將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重型運輸場景中。大型重卡行駛距離長,當前電池難以滿足續航需求,更可能需要氫燃料電池。 在惠廷厄姆看來,當下,鋰離子電池面臨一個重要的挑戰:生產1千瓦時鋰離子電池需要40千瓦時到80千瓦時的能耗。“有些原材料從礦山運輸到最終消費者的距離可以高達5萬英里,所以我們供應鏈本地化程度一定要不斷提升,理想情況是每個大陸都有自己的供應鏈,以減少能源消耗。” 惠廷厄姆提到,讓電池更有效率還需要進一步突破制造技術。寧德時代是這方面的榜樣,他們在生產線上使用更多人工智能技術以提升生產和制造效率。 “談到電池未來發展趨勢,我覺得應該更環保、更安全、更具有性價比。”惠廷厄姆表示,要著眼電池整個生態系統,包括追溯原材料開采,在采礦中逐漸淘汰碳熱技術,使用清潔電力;了解電池制造的材料、系統管理和應用;強調電池回收利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