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記憶體大廠爾必達(Elpida)在2月底宣布聲請重整,提醒了人們現實是殘酷的;傳說中日本政府會提供的金援并沒有適時出現,拯救長達十年的產業衰退。但是,假設將會有某種整并發生應該是安全的,本文要探討的是這種大規模整并對電子產業帶來的影響。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爾必達得獨力面對55億美元債務的原因;我確定有部分原因是大多數政府所面臨的「道德風險(moralhazard)」原則──為何要花納稅人的錢來援助連續多年財務表現不佳的企業?但更重要的是,因為市場競爭激烈、日幣強勁升值,以及產品定位不佳,爾必達的情況已經沒有轉圜余地;就算再去找一個臺灣策略夥伴來燒更多錢,也不可行。 但諷刺的是,爾必達聲請破產,可能實際上會成為其他面臨窘境、傳言將進行整并之日本SoC供應商的救星;此事也許會讓富士通(Fujitsu)、松下(Panasonic)與瑞薩(Renesas)等幾家大廠,帶著更理性的預期重回談判桌。另一方面,日本官方的產業革新機構InnovationNetworkCorp.ofJapan(INCJ)也應該瞭解,日本SoC產業的“病情”并沒有比較樂觀。 不同于規模較龐大的爾必達DRAM業務,SoC業務結構更為復雜,而且并不適合交由債權人委員會或法院來接手經營。有許多日本SoC廠商的28奈米產品設計時程已經因為缺乏資金而延宕數月,也許INCJ出面協調,可以促成較佳的談判期限,但隨著時間不斷往前推進,情況就更不利。 若再拖12個月,那些日本SoC廠商的機上盒晶片、手機晶片、網路晶片產品,就會落后其他海外競爭對手整整一個世代,所以他們必須立即行動;因此筆者認為,出現一家大型合并新公司的可能性非常高。但是,如果歷史經驗可能重演,上述三家日本SoC廠商的結合恐怕只會使問題惡化,而且可能會讓其財務負擔由半導體領域轉嫁到整個日本電子產業。 過去的一個案例清楚顯示,盡管跨出了大膽的一步,日立(Hitachi)-三菱(Mitsubishi)-NEC的結合仍在組織重整初期階段,若再加進兩家公司,會帶來更分歧的企業文化,也會使得重整時間表再往后延2~3年;在那段時間里,無論是產品、制造或是組織架構議題,將會是一連串需要考量五家自傲的大廠之傳統,相互禮讓妥協的過程。 今日的SoC產業是一種市場導向的生意,因為SoC設計已經大幅度自動化且外包生產;在這種觀點之下,該大型合并企業的最佳策略,是專注于做一家領導日本國內市場的無晶圓廠SoC業者,不特別強調海外市場的擴張計劃,如此就有可能會催生一家短、中期獲利的SoC供應商。但可以肯定的是,因為在傳說的合并計劃中,晶圓廠是被放在最后折舊階段,所以其獲利績效可能不會那么好。 日本電子產業需要擔心的,是那樣一家新成立的大型合并企業基本上將獨大日本國內市場;壟斷市場加上債務纏身,將使得該合并公司缺少維持價格競爭力的刺激──因為市場選擇性少,他們可以很輕易地把產品價格抬高一些,不必選擇裁員或是關廠等不受歡迎的策略。不過,少了海外業務,不確定日本國內需求量是否能支撐目前的28奈米與即將來臨的20奈米制程節點所需的SoC研發投資? 所以,整個日本電子產業是注定得承受大規模合并的結果嗎?我相信那些產業領導人尚未確定轉向需求產生(demand-generation)策略,還沒有足夠的理由放棄IDM、改采無晶圓廠業務模式。以需求產生為導向的無晶圓廠業務模式適合規模較小、較靈活的企業,才能充分在目標市場發揮日本的技術優勢;這種業務模式也需要與海外業者進行策略聯盟,是目前那個在1990年代初期經濟泡沫之后掌權的日本半導體產業高層世代不擅長的。 因此包括INCJ與其他日本官方機構,可能得出手支援那些較小型的無晶圓廠晶片業者,協助他們拓展海外市場。日本仍然是經濟強權,主要因為該國企業與人民的豐厚積蓄,以及最近來自海外的、對天然資源的投資;不過現在正是日本針對該如何重整SoC產業做明智決策的好時機。 如果草率選擇簡單的途徑,可能會為日本電子產業的未來埋下災難的種子;不過,困難度較高的市場需求導向重整策略,對當地的產業界高層來說更不習慣。但這是一條早就應該要走的路,而且有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