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多晶硅產業猶如坐過山車,多晶硅價格由最高每噸75萬元跌至每噸20萬元。2012年,中國的多晶硅行業還將面臨歐債危機、美國“雙反”、美國和韓國低價傾銷、國內電價上漲等問題,業內迫切希望我國加快實施“上網電價法”,加大力度啟動國內市場,變最大光伏生產國為最大應用國。 “火”與“冰”的洗禮 去年前三季度中國多晶硅供不應求,第四季度半數以上企業停產或減產。 2011年中國多晶硅投產產能12萬噸,規劃與宣布開工建設產能10萬噸,2011年全國多晶硅總產量6萬噸,較2010年4.5萬噸增長33%,申報準入企業58家,第一批準入企業20家。雖廠家眾多,但產業集中度高,80%的產量集中在中能、中硅高科、LDK、重慶大全等企業。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國際多晶硅產業的格局,我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多晶硅生產國。世界前10位多晶硅企業,中國已占3位,包括江蘇中能、洛陽中硅和賽維LDK。2011年新增產能來自于技改和新建,主要采用改良西門子生產工藝。隨著技術和操作技能提高,各企業的安全、環保得到進一步完善,主流工藝地位得到市場認同。 2011年國內多晶硅仍“供不應求”。據統計,國內太陽能電池產能約30GW,產業鏈完善,如滿負荷生產,多晶硅需求總量超過20萬噸。海關進口數據顯示,2011年1月~10月中國多晶硅進口總量達到53019噸,預計2011年總進口量超過6萬噸。國內多晶硅缺口比例仍然在50%左右。 2011年,中國多晶硅經歷了“火”與“冰”的洗禮。前三季度多晶硅供不應求,價格上漲至最高每噸75萬元以上。但到第四季度,受美國的金融危機特別是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終端市場失去了資金的支持,光伏產品大量積壓。自去年9月份開始,多晶硅原料價格大幅下跌,再加上美國、韓國大量低價多晶硅傾銷中國,多晶硅價格最低跌至每噸20萬元,中國半數以上企業停產或減產,整個行業進入“寒冬”。 技術與產業基礎雙提升 國內一些設備制造水平參差不齊,還有許多技術提升工作要做。 我國多晶硅的主流生產工藝是改良西門子工藝,少數幾個廠家用硅烷法,但產量很少。改良西門子法的核心技術的有四個環節:原料的制備和提純、還原、氫化、尾氣干法回收及副產物的回收利用。 原料制備已能夠滿足多晶硅規模化生產,原料提純一般采用提純塔,如高效填料塔、高效篩板塔等,與國外的技術不相上下,但因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與原料提純有直接關系的,能源消耗也有關系,所以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還原技術與裝備,目前國內有自主研發的12對棒、18對棒、24對棒還原爐和正在研發的36對棒和48對棒還原爐,技術已與世界同步,甚至達到更先進的水平。還原爐的供電和供料系統都有中國特色,還原電耗國內最好結果達到45kWh/kg,單爐的產量達到7000kg以上;進口還原爐與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與裝置,也有同樣效果。 副產物綜合利用的核心技術四氯化硅氫化,中國有高溫氫化和低溫氫化兩類(氯氫化也歸在低溫氫化中),目前國內千噸級的多晶硅企業都擁有氫化技術。高溫氫化因其電耗高,大規模生產受到限制,現在多推行的是低溫氫化技術,該技術一次氫化轉化率約為20%~30%,四氯化硅經過4~5次循環后,可全部回收利用,氫化電耗已低于0.6kWh/kg-TCS,是降低成本和解決環保問題的關鍵技術。 尾氣干法回收,國內千噸級規模的工廠都有尾氣干法回收系統。自主研發的還原尾氣干法回收技術,處理氣體量已達到30000立方米/小時以上,可供1萬噸以上的多晶硅生產系統使用。但國內的設備制造水平參差不齊,大廠和小廠的差別很大,還有許多技術提升工作要做。 2011年,《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實施,20家企業第一批獲得準入,對規范行業發展、減少投資損失起到了積極作用,當前市場的殘酷現實也證明了政府調控和預警的必要性。結合市場準入,行業聯合完成了《多晶硅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國家標準的制定與審定。該標準指標合理,簡單直觀易操作,起到了規范、指導多晶硅行業發展、倡導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效果,對企業降低能耗與成本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迫切需要激活國內市場 加大力度啟動國內市場,將最大光伏生產國變為最大應用國。 多晶硅行業是新發展起來的行業,受到了相關部門及廣大媒體的廣泛關注。2012年,中國的多晶硅行業還將面臨歐債危機、美國“雙反”、美國和韓國低價傾銷、國內電價上漲等問題,行業整合將進一步加劇。業內迫切希望我國加快實施“上網電價法”,明確支持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加大力度啟動國內市場,變最大光伏生產國為最大應用國,利用中國大量沙漠、戈壁和建筑,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為未來儲存能源;支持企業自主研發技術,進一步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支持行業開展多晶硅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包括檢測方法、各種規范、標準的制定等;支持有優勢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或新建產能;優先備案核準。 在“寒冬”期間,國內多晶硅企業必須堅信光伏產業的發展前途,持續孜孜以求,不斷提升技術、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完善自我,堅定不移地完善中國特色的多晶硅工藝,提升質量,提升與世界多晶硅老牌企業抗衡的能力,為我國光伏產業提供基本原材料支撐,才能使中國光伏產業持續保持國際競爭力。只有在“寒冬”里不倒下,才有機會迎接新的“春天”。 專家觀點 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 “2012年是全球光伏產能過剩年,作為原料供應的多晶硅行業整合勢不可擋。” 2011年多晶硅工藝技術不斷進步。比如核心關鍵技術氯氫化工藝,2011年國內企業已經升級到10萬噸級的第4代氫化技術,不僅僅將多晶硅生產過程中的四氯化硅、氯化氫等副產物百分之百轉化成三氯氫硅原料循環利用,而且將多晶硅生產過程的其他微量的氯硅烷副產物也高效利用,通過大規模運用40對棒高效節能還原技術,實現了多晶硅的節能降耗和環保制造。 2012年是全球光伏產能過剩年,作為原料供應的多晶硅行業整合勢不可擋。2011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一批多晶硅行業準入名單,但真正有競爭力的也只有進入全球前列的江蘇中能、賽維LDK、洛陽中硅、重慶大全四家企業,這四家萬噸級以上企業2012年產能產量規模超過10萬噸,為平價太陽能發電時代的到來提供質優價廉的多晶硅原料。 2012年對中國多晶硅產業來說又是外部形勢逼人的一年,隨著光伏電池制造向中國轉移,美韓多晶硅從2011年開始大量傾銷中國市場。回顧多晶硅發展史,作為國家戰略發展的半導體材料產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也有多達20家以上的多晶硅企業,但在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下,生產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導致生產成本高、產業規模小。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歐美七巨頭甚至以低于成本的20~30美元/千克電子級多晶硅沖擊中國市場,中國多晶硅企業基本上全軍覆沒,到上世紀末,只幸存一家以行業研究為主的峨眉半導體研究所!技術突破后的中國多晶硅產業,要對貿易侵略嚴陣以待! 新能源觀察 多晶硅產業面臨嚴冬 王世江 面對2012年,我國多晶硅產業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一方面需要企業苦練內功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則需要抱團取暖,共同對應對寒冬。同時,也需要主管部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引導產業整合,在政策方面給企業的融資、技改等予以支持。 首先,產業仍將承受價格壓力。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統計,2012~2013年全球光伏多晶硅產能將分別達到44萬和54萬噸,扣除4萬噸半導體用硅量,可滿足57GW和71GW的多晶硅電池需求,而據EPIA的預計,2012和2013年全球光伏市場裝機量不超過30GW,因此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承受供大于需的壓力。而我國多晶硅企業產能多數在這兩年內釋放,生產工序有待優化,生產成本仍較國外企業為高,且承受著還本付息等壓力,因此在國外多晶硅產品沖擊和部分國內中小企業割血過冬的情況下,多晶硅價格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在低位運行。 其次,依賴進口的局面仍將持續。一是我國多晶硅生產成本與國外先進多晶硅企業相比仍處于劣勢。二是我國多數多晶硅企業產能剛剛釋放,技術儲備不足,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我國多晶硅企業規模較小,目前已投產且產能在5000噸的企業僅有3家,而國外主要的幾家多晶硅企業規模都在萬噸以上。由于國內下游的大型光伏企業每年對多晶硅需量在7000噸以上,因此在供應商選擇上,可能更多偏向于供應能力強的多晶硅企業。四是目前多晶硅主要以長期合約為主,主要的光伏企業早先已與國外多晶硅企業簽訂了長約。因此在此種因素作用下,未來幾年,來自國外的多晶硅產品仍將對我國多晶硅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再次,兼并整合仍將持續。從國外多晶硅行業的發展經驗看,大企業在產業發展中將占據主導地位,只有通過大企業對技術和生產規模的持續投入,才能在國際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我國在2011年投產的多晶硅企業約為40多家,其中至少有80%以上的多晶硅企業產量在2000噸以下。多晶硅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小企業通過技改降低生產成本空間著實有限。因此在供需失衡和價格持續在低位運行情況下,產業發展整合不可避免。 最后,“雙高”認識仍將阻礙產業持續發展。近些年來,隨著多晶硅企業規模的壯大和技術的進步,生產能耗不斷降低,萬元GDP產值已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絕大多數企業已實現閉環生產,四氯化硅等副產物也得到有效利用,但“雙高”的帽子并沒有從多晶硅頭上摘掉,其下游的產品也被冠以“光伏產品大量出口相當于大量輸出緊缺能源”的說法,使得光伏項目的審批、技改、產品出口等受到制約。預計“雙高”認識仍將制約著產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光伏產業研究所、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