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歐債危機,起先是斷斷續續,今年以來卻如滾雪球般擴大,各大機構紛紛調降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而各國股市除了美國等少數外,跌得七零八落,各公司股價也有不小幅度向下調整,相對給予有意并購者得以較低成本取得經營權,而這種情況在歷次不景氣中屢見不鮮。 歷經08年金融海嘯后,不少公司謹慎經營,停止類似兩千年時胡亂投資,帳上現金多多,這次又來一次景氣下修,有錢者得以在此時精挑細選值得被并購公司,等待下次經濟上升時享受公司壯大美果。 不景氣時代并購聲四起而并購方式不外是以現金收購或是換股,國外大公司通常流行以現金收購,特別以美國為例,有過08年金融海嘯經驗,端得上臺面公司幾乎是荷包滿滿,據統計美國S&P500非金融業大公司帳上現金高達一.二兆美元,諸如奇異帳上有930億美元、蘋果有784億美元、谷哥有282億美元、微軟有390億美元等,而今來以來并購金額都是高達數十億至數百億美元,如附表。 至于臺灣以過去經驗大都是以換股并購為主,近幾年從欣興、聯發科、大聯大、頎邦、兆晶等都是如此,類似這次力成公開以現金溢價26%收購超豐,電子業只有華碩并研揚,金融業則大多以現金加換股。 綜觀臺灣電子業并購最主要就是要擴大產品線,進而在產業取得有利領導地位,從欣興并全懋拉高HDI NB比重、聯發科并雷凌跨入Wi-Fi、華碩并研揚跨入工業計算機及醫療信息領域,兆晶并鑫晶鉆取得臺灣第一大藍寶石基板地位都是如此。 臺灣電子業加速整合特別是韓國三星的興起壯大,幾乎打趴不少臺灣中小型電子廠,加上中國中小型中低階廠大量出現,除非具有特殊利基公司,否則走向并購或合并一途,似乎不得不走的路。當初DRAM整合不成,整個產業幾乎被判出局,面板業現在也面臨此窘境,包括IC設計、PCB、設備等產業,未來一年似乎面臨強大的整合壓力,也提供大公司并購中小型公司條件及環境。 以現階段看,半導體封測及IC通路較有整合條件從并購角度上看,過去景氣好時大家股價高、姿態及條件也高,如今隨股價下跌,反而可選擇標的多,并購者也可取到較好條件。當然并購者自己本身要有一定條件,包括帳上現金多或是在產業界具有實力。這次力成并超豐,不管后面是對或不對,至少力成至第三季只帳上現金高達九九.一八億元現金,超過一個股本。 股價凈值比低,要有獲利從力成及超豐案例來看,股價凈值比也是重要考慮條件,超豐第三季止每股凈值為19.24元,若以收購上限25.28元,力成以股價凈值比約1.31倍并購,而景氣走低,或許明年并購時將以此作參考,也有可能在特別不景氣時,可能要求股價凈值會降低,并購條件約股價凈值比1至1.2倍或可作為參考。 也就是若投資人要賺取并購后股價利潤,可先查找股價凈值比在1至1.2倍公司、且過去五年有賺錢,最好是具有配息等條件者。 至于IC通路就較不一樣,除了考慮到產品互補性外,也出現另一種情況,就是所代理國外的公司出現合并,例如德儀并購國家半導體、應用材料并購Varian半導體、Lam Resweach并購諾發系統,那么原來公司消失,就可能刺激臺灣代理商被并購掉。類似大聯大一再并購登上亞洲乃至世界性大廠情況可能較少,但這族群小公司太多,并購情況未來可能將陸續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