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巴倫周刊》周六發表文章《IBM管家彭明盛》,談及IBM前CEO彭明盛近10年來的軌跡。以下為全文: IBM任期最長的CEO ![]() 在IBM成立100周年時,彭明盛(Sam Palmisano)在圣誕卡上寫道:“讓我們迎接下一個百年。”這正是IBM成千上萬員工的共同心聲。不過,在IBM的下一個世紀里,這位IBM老總將缺席。根據公司規定,年滿60歲就必須退休,彭明盛會在新年前結束10年IBM CEO生涯。在離職之前,他宣布任命IBM全球銷售主管弗吉尼亞·羅曼提(Virginia Rometty)為新CEO。 自湯姆斯·沃森(Thomas Watson Sr.)創辦IBM以來,彭明盛是第8位CEO,也是任期最長的。彭明盛說:“CEO不是品牌,品牌與你無關。”彭明盛可能是世上最不害羞的人,只有在談及自己的工作評價時例外。他會糾正你的夸獎,將功勞歸于同事。實際上,他將自己的長跑形容為“100年的10%”。 彭明盛說:“你只是卓越企業的暫時管家,在離開時要讓公司比接管時更好。”他采用各種方法來兌現承諾。在任期內,彭明盛拋棄了IBM持續虧錢的電腦硬件和服務業,決定進入快速增長的市場,包括進入發展中市場,為城市開發數字系統。 在過去10年,IBM平均每股收益每年增長21%,2010年達11.52美元。今年的增長率可能還會達到兩位數。盡管遭遇經濟衰退,許多財務指標卻更漂亮。毛利上升,利潤率擴大,IBM還擁有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僅次于可口可樂。如果在2002年3月投資于IBM,也就是彭明盛接管IBM那年,投資會翻倍,回報比標普500指數表現好3倍。 抨擊對手 在美國紐約州阿爾蒙克IBM總部,通往彭明盛的辦公室走廊裝修華麗,而他的會議室則完全不同,小,裝飾簡單。在窗邊有一張彭明盛和李納斯·托沃茲(Linus Torvalds)的合影,他是Linux開源系統的投資者。彭明盛戴著牛角框眼鏡接受采訪,看起來相當嚴肅。 在接受《巴倫周刊》采訪時,彭明盛談了許多軼事,并指出競爭對手的不足之處。在談及亞馬遜云計算時,彭明盛伸出一根手指,解釋說:“IBM的一宗交易就比亞馬遜云業務還大,比它們做過的所有任何一件事都大,一宗交易。” 許多人重視互聯網相關的會計方式,彭明盛表示驚奇,他說這些企業像分攤資本開支一樣分攤傭金,他說:“突然間,有人明白過來,便說:‘資產負債表上的銷售費用你沒法解釋清楚,你也不能將它和營收分攤,建筑行業的項目會計才這樣干。如果將所有的費用放在資產負債表中,就會盈利。”他說作為一家百年企業,IBM不會這樣干。 從學校到IBM 彭明盛1951年生于巴爾的摩一個美籍意大利裔家庭。他的祖父母不會說英語,父親開一個汽車修理店,母親操持家務。母親對彭明盛管得很嚴。九年級時,彭明盛在在一所天主教學校出了點麻煩,在拳擊課上,牧師打中了彭明盛。彭明盛的母親每晚坐在他跟前,盯著他做作業。彭明盛回憶說:“沒有叫律師,我們沒有起訴學校。你是不是覺得我的自尊心受挫?你是不是覺得我的母親讓我看起來像膽小鬼?沒這回事。” 在樂隊里,彭明盛吹薩克斯管,他還加入了橄欖球隊。彭明盛擔任中鋒,是這一個關鍵位置。 1973年,彭明盛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拒絕了奧克蘭突襲者(Oakland Raiders)隊的預賽,進入了IBM,從此再未離開。在IBM時他很快扶搖直上,擔任當時CEO約翰·埃克斯(John Akers)的執行助手,還在日本擔任過兩個職務。當時,彭明盛結了婚,現在共有四個孩子。 19世紀80年代,PC和服務器替代了大型主機,IBM遇挫。董事會聘請了郭士納(Lou Gerstner)出任CEO,這是唯一的外聘CEO。郭士納大幅削減員工,開始力推服務業。彭明盛先是運營全球服務業,然后是PC業,再到服務器。他是一名有天賦的銷售員,外號“交易終結者”。他還擅長為IBM掃清道路,贏得十億美元級的大單。 當彭明盛成為CEO,他力促IBM接受Linux作為自己的系統,并繼續推進服務業發展。IBM收購了PriceWaterhouse- Coopers Consulting。彭明盛精簡管理層,拆散執行委員會,要求整個公司在內部網上參加討論,評估哪些戰略優先處理。他重新將IBM帶回高利潤企業行列,建立海外業務,要求管理層保持高業績標準。 彭明盛的洞察力 與此同時,洞察世界變化成了戰略的推動力。當中一點就是外包。隨著企業越來越全球化,員工無法飛遍全球。企業可以將原來內部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多地交給外部專業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做得更好,而互聯網可以讓外包成為現實。彭明盛在《外交季刊》上刊文稱,現在企業可以“成為專業組件陣列:采購,制造,研發和銷售。” 彭明盛還預見到,隨著半導體越來越便宜,一些不被當成電腦的設備也會具有計算力。到2010年,活著的人平均每人會有10億個晶體管,全球共有 300億個電子標簽。如果不被數據淹沒,這會讓世界更智能。在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后不久,彭明盛提出了智慧星球概念。該概念給IBM分析部門燒了一把火,它主要幫助客戶處理大量的數據,滿足戰略需要。美敦力公司前CEO比爾·喬治(Bill George)表示:“他對全球企業的洞見領先時代5-10年。” 戰略轉移讓股東沮喪,股價低迷。2007年,彭明盛召集中層管理者開會,披露了IBM首個藍圖,當中談及IBM的資本配置和長遠利潤目標細節。分析師有些擔心。彭明盛回憶說:“我們說:‘我們的年每股收益會從6美元升到11美元,我們會這樣做:營收、生產力、回購股票’,利潤率會更高。要讓目標變得可信,就要有一定的尺度。我覺得這是應該為股東做的事。給他們一個長遠遠景,而不是下一分鐘的目標。”IBM目前的計劃是在2010年-2015年將每股收益翻倍,達到至少20美元。 藍圖一經確定,管理層的行事方式也隨之改變。彭明盛認為,內部必須接受藍圖,這樣才可信而明確。每位經理要制定5年目標,這帶來一個好的結果,原來IBM秋季預算規劃要2個月完成,現在只要6天。 自從2007年公布第一個藍圖以來,公司都達到或者超預期。目前,軟件為IBM貢獻23%的營收,服務貢獻58%,硬件貢獻17%。彭明盛對分析部門增長特別滿意,超級計算機Watson就是該部門的作品。 對手模仿 巴菲特力挺 企業模仿IBM,這成了IBM的成功標志。惠普、戴爾、甲骨文都紛紛進入顧問和服務業。IBM的藍圖策略也受到推崇。上周,通用電氣在談及短期、兩位數每股收益增長目標時,就蘊藏這種敬意。摩托羅拉解決方案CEO格雷格·布朗(Greg Brown)則說:“在投資界,IBM是好公司的典范,因為它們非常規范、對自己的計劃相當具體。” 上個月,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接受CNBC采訪,彭明盛才知道巴菲特向IBM投資了110億美元。他知道,今年已經有人在買IBM股票,但沒想到是巴菲特,因為巴菲特很少投資科技企業。當時巴菲特特別提到了IBM的藍圖,彭明盛曾回應說:“你們是老板,你們打電話就行,一收到電話,我們就會與你們交流。” 彭明盛不相信“偉人理論”(Great Man Theory),他說:“對于一家運營很長時間的大型工業企業來說,要求反倒與這種理論相反。會議桌不應變成宗教圣地。” 未來幾個月,彭明盛依然會是IBM董事長,他會為新CEO保駕。 編譯/搜狐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