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31日,隨著“第70億寶寶”在菲律賓馬尼拉降生,地球正式進入了“后70億人口”時代。 一個問題再次引發世人的關注和討論:我們的地球家園到底可以承載多少人口?人口學專家坦言,對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有著眾多的猜測和估算,但無論具體數字是什么,都在傳達著一個信號: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需要保持警醒。 每12年增長10億 原因:科技的進步和醫療的昌明 7萬年前,地球上人類祖先們的總數不過1.5萬人。1萬年前,也才去到幾十萬的人口規模。到了19世紀,地球的人口終于突破十億。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的統計顯示,世界人口從10億增長到20億用了100多年。但在20世紀,人口增長的速度突然開始加速,就像一只越走越快的時鐘,從20億增長到30億僅用了32年。從1987年開始,每12年就增長10億。1999年,在波黑出生的阿德南·梅維奇被聯合國封為“第60億人”,紀念儀式還歷歷在目,但在今年10月31日,人們已經開始關注“第70億寶寶”——小女生達尼卡在菲律賓的降生了。 事實上,1950年以后,生育率在下降,據統計,1965~1970年間,世界人口出生率是2.1%,而如今已經下降到了1.1%。諸多因素也制約著現代人口的膨脹,如能源和環境壓力。女性工作機會和收入的增加,也帶來了生育率的下降。此外,教育也是現代社會抑制出生率的一個關鍵因素。有研究表明,婦女的教育水平越高,擁有孩子的數量就越少。但即便如此,隨著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人口數量仍一路在增長。地球上每分鐘仍有150個寶寶出生。并且,人口出生率并不是在每個地方都是下降的。例如印尼,出生率正在攀升,而在尼日爾,平均每個婦女有超過7個孩子。 原因:科技的進步和醫療的昌明 為何“人口時鐘”越走越快?廣東省社科院社會學與人口研究所前所長鄭梓楨研究員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科學技術的發達進步、現代醫療的昌明是人口得以迅速增長的兩大原因。科技進步主要體現在糧食產量的增加、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上。有了糧食和好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人可存活下來。醫療技術的發展,則讓死亡率迅速下降,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他指出,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使得這些國家成為人口增長的主力軍。在有限的地球資源面前,越走越快的“人口時鐘”在給人類敲響警鐘,不斷提醒人類節制繁衍的速度,來平衡有限資源與人口激增之間的矛盾。 多少人才是太多?樂觀者:134億 悲觀者:90億 鄭梓楨指出,人口確實是可以預測的。利用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算出人口未來的約數。有觀點認為,當平均每名女性有2.1個后代時,全球人口總數將不再增加。地球人口在本世紀末可以HOLD住在90億~100億。 然而,地球能夠長期承載70億人甚至上百億人生活嗎?究竟人口的數值達到多少才是太多?這個問題最早在1679年,荷蘭博物學家、微生物學家安東· 凡·列文虎克就做了估算。他根據荷蘭的人口密度,把它與地球上其他國家的人口狀況進行了比較,得出一個數據:地球最大的承載力是134億人。實際上,一直以來,這樣的估算從未停止過,估算數值從10億到1兆都有,難以判斷哪種說法更科學。 最近,媒體報道了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的觀點。他認為,地球的最大承載力大約為90億~100億人口。他的估算是這樣的:如果把所有的谷物都用來喂養人類而不是牲口,并且所有人都愿意成為素食主義者的話,現在的14億公頃耕地可養活100億人口。但實際上,這14億公頃的耕地現在只能養活25億人口,因為相當一部分人不愿意只吃素菜。因此,威爾遜認為,從糧食的角度出發,地球養活的人數不可能達到100億。 那地球理想的人口數是多少呢?即如果人們都能過上“好日子”的話,人口的數值應該是多少?有媒體報道稱,以生活標準計算,如果每個地球人都能享受發達國家普通人的飲食的話,地球的最大承受力只有20億人,但如果按照每天維持最低生活必需的食物標準計算,地球可以承載120億人。 在鄭梓楨看來,做這類估算,首先要看“好日子”的假設標準究竟是怎樣,是按發達國家的標準呢,還是按發展中國家的標準,是要“富養”還是要“窮養”。“就跟養孩子一樣,你是計劃他以后要學鋼琴、出國留學,還是僅僅吃飽穿暖就好,不同的標準,成本就不同,能承受的數量也就不同。”他說,“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地球資源是有限的,人類需要保持警醒。我們需要為后代的生存多留下一些空間。” 老齡化:社會進步的標志 面對未來的人口壓力,有一種樂觀的觀點認為,如果綜合考量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低出生率和老齡化問題,以及發展中國家相對較高的出生率問題,未來的世界人口可能并沒有那么大的數量上和資源上的壓力。鄭梓楨則認為,如果如此簡單地看待人口問題的本質,就顯得有點幼稚了。“如今的世界是以國家來劃分的。假設我是窮人,你是富人,你家人少又有吃不完的糧食,會白白地救濟給我嗎?” 事實上,不幸的是,如今正是這樣一個不公平的世界。雖然,據計算,按照如今的農業技術水平,已經能夠讓全世界的大小農場生產出足夠多的卡路里,給 110億人每天提供2000卡路里的熱量,但直到今天,世界仍然有10億人在挨餓。與此相對,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每年被工業化國家浪費的食物達到 2.22億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口統計學家約爾·科恩指出,在20世紀,每天僅靠2美元為生的人數量增加了1倍。世界上5億最富有的人占據了50%的碳排放量,30億最窮的人僅僅占了7%。 鄭梓楨認為,對一些發達國家而言,老齡化是困擾其發展的主要人口問題,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則主要是人口基數過大的問題。不過,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適度的老齡化正是社會進步的標志。“這說明人們不再需要通過追求子女數量來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了。他們可以有更自由的生育意愿,可以不需要孩子,這使得出生率自然下降,而且隨著醫療等各方面社會保障的改善,大家的壽命在延長,老年人的數量在增加。” 我國的人口極限又是多少呢?中國人口極限:16億 最適合人口數量:7億 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曾作出估測:我國人口承載量最高應控制在16億左右,最合適的人口數量為7億左右。這就是說,16億或者說17億是中國人口的一條生命線。科學家們是根據生態系統的負荷能力,提出我國生態的理想負荷能力應為7億到10億人口,主要基于以下5點:按糧食產量,不應超過 12.6億人;按能源的理想負載,不應超過11.5億人;按土地資源,不應超過10億人;按淡水供應,不宜超過4.5億人;按動物蛋白供應,不宜超過 2.6億人。 對此,鄭梓楨表示,這種估測有其科學道理,但它是有其前提假設條件的,尤其是人均消費。不同的人均消費標準,算出來的人口承載力是有差異的。然而,無論如何,對于我國的人口現狀,他指出,如果說在20世紀我國人口的主要問題是人口數量的增長,那么,在21世紀,人口結構的均衡問題正在逐步取代數量問題占據主流。118.06的出生嬰兒男女性別比的現狀,老齡化問題,流動人口規模的擴大,都是我們所要面臨的結構問題。 廣東省的人口現狀又是怎樣呢?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4月29日發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2號),我省常住人口約為1.043億人,成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 對此,鄭梓楨解釋,從出生率上看,廣東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人口數量的龐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廣東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大批遷移人口來到我省。從大環境來看,中國人口有過多的壓力,中國農村的大量過剩勞動力亟須找到流出源出地的出口,于是這一江“春水”便找到廣東作為主要的出路。 鏈接 養活70億人要多少資源? 喝:每人喝一瓶礦泉水,這70億個礦泉水瓶排在一起,全長達到42萬公里,能夠從地面一直排到月球。 食:每人吃4兩米飯,相當于消耗大米140萬噸,需要2.3萬多個標準火車皮才能裝下。這些車皮連接在一起,能從北京站排到山東德州。 衣:每人一件全棉的T恤,即便不算加工的損耗,按照85%的含棉量計算,至少也要消耗165萬噸棉花。 住:如果按每人居住面積30平方米計算,占地面積達到21萬平方公里,相當于12個北京市的面積,也相當于一個湖南省的面積。(文/大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