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 彭博新聞社網站2月1日發表題為《美國在芯片問題上阻撓中國的計劃會適得其反》的文章,作者是安賈妮·特里維迪。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致力于將世界引向保護主義的努力不會有好結果。不僅對中國不好,對其自身的技術雄心,以及對處于芯片制造業中心的日本工業巨頭來說都不好。 據報道,美國、荷蘭和日本的官員已就禁止向中國企業提供一些先進芯片制造設備達成了協議,在美國總統拜登去年10月公布的限制措施基礎上更進了一步。這些措施針對的是中國,旨在限制中國向半導體制造業的價值鏈上游前進的能力。長期以來,北京一直努力想在這個行業取得進展。 在全球經濟形勢已經不容樂觀的時候,美國此舉將損害一個至關重要的市場并對全球最大工業企業的收入造成不利影響。中國占到芯片設備制造商東京電子公司銷售額的四分之一以上。而過去五年來,東京電子公司的銷售額一直在大幅增長。對于生產光刻機的尼康公司來說,中國業務的占比達到20%左右;生產測試機的愛德萬測試集團也依賴中國不斷發展的市場。截至去年底,中國占全球銷售額的四分之一以上。過去兩年,中國成為最大半導體設備企業的頭號資本支出目的地之一。 去年底,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即將出臺的風險使該行業受到驚嚇。1月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半導體設備制造商的銷售額去年12月份的漲幅僅略高于1%,而去年7月至11月的平均漲幅為30%。日本行業協會上月敲響警鐘,隨著企業減少投資和支出,研發將受到沖擊,未來的資本支出也將受到沖擊。 那么最大的問題就來了:這些公司不只是在中國投資,它們還在世界各地銷售設備,包括向美國和歐洲銷售設備,這維持了技術轉讓和研發的良性循環。如果因為主要的收入來源被掐斷而使這些公司受限,那么最終產業創新將舉步維艱。即使美國在實驗室項目和專利方面能夠保持技術進步的領先,也無法擴大規模。 美國在電動汽車電池方面也面臨類似的問題,而電動汽車電池現在正成為地緣政治的一個引爆點,也是美國產業政策的重點。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支持在伊利諾伊州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研發鎳鈷錳酸鋰電池。多年來,多家汽車和化工企業獲得了該技術的授權。然而,當時沒有足夠的投資,無法在美國國內擴大制造規模或者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現在,當美國需要這些電池實現電氣化時,美國既沒有供應鏈,也沒有足夠的原材料。盡管自《通脹削減法案》生效以來投入了大量資金,但美國永遠趕不上北京,更不用說領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