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這個讓很多人感到云里霧里的新名詞正在成為自“物聯網”之后資本市場最受矚目的炒作主題。 1月份有關云計算的消息頻出。22日,業界權威的ICT研究機構計世資訊(CCW Research)聯合業內50余家知名的云計算概念廠商,共同發布了“促進中國SaaS與云計算健康發展”倡議書,認為云計算是我國IT產業引領全球創新、發展軟件與服務業的重大機遇,也將成為推動我國信息化普及的主流模式。 會上成立了“云集”計世資訊曹開彬、中國聯通康楠、浪潮集團李凱、網動Live UC朱云等60多名業內知名專家的第三屆“中國SaaS與云計算專家顧問團”。 一波“云旋風”頃刻刮來,但掀起的狂沙也模糊了人們的視線。中國的云計算到底存在多少價值?機構熱炒“云計算”,忽悠的成分又有多少? 走中國特色“云計算”道路:只有聯想與浪潮在做 從學術上來說,云計算僅意味著云計算基礎構架這一核心技術,但資本市場上所謂的云計算,事實上是一個廣義的云計算應用概念。即只要通過借用云計算技術,來達到云計算效果的一切應用領域,都可以戴上云計算概念這頂帽子。 理財周報記者日前對話上海著名高校一計算機系云計算研究領域教授,他向記者表示,中國目前在學術領域研究云計算的高校和機構有很多,像華師大、交大和中科院都有。但說真正運用到商業的,恐怕只有浪潮集團和聯想集團。 在聯想和浪潮之間,聯想目前處于領頭。但即使是中國最好的聯想,其云計算研究成果也只是在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之后做的一些改進,而沒有真正的自主創新。 “國內在這個領域的差距和國外太大了。”他解釋說,“Google是全球做云計算的先鋒,百度現在提出框計算概念來和Google相抗衡。但事實上這兩者在搭建框架上的差異是,Google已經把房子都建好了,百度還沒有開始搭。” 既然中國沒有核心云計算技術,那中國的云計算發展遵循的是什么道路呢? “所謂中國特色的云計算道路,就是一家本身擁有龐大用戶群的企業,借助一些云計算的技術,或者只是把以前的技術包裝一下,達到云計算的效果,然后發展一系列服務,把它作為一個云計算概念來炒作。” 記者調查發現,浪潮集團下有兩家上市公司浪潮軟件(600756.SH)和浪潮信息(000977.SZ),而真正在做核心服務器的其實只有浪潮信息一家。 湘財證券研究員李元博向記者透露,浪潮信息自2007年四季度以來,已經累積銷售4路服務器1萬臺,并計劃向8路服務器進軍。1月14日,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袁誼生在北京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今年浪潮在云計算方面有兩方面動作,第一是要自主研發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第二是與VMware等云計算軟件技術供應商聯手開發,著重于解決云計算的安全問題。 受云計算概念炒作,浪潮信息從年初開始,股價一路飆升,從1月4日的10元,一度上漲到1月14日時的最高價15.28元,漲幅超過50%。 會下雨的“云” 可以看出,云計算的炒作有兩個核心:第一,在中國,能從云計算中獲益的公司,用戶群越大的越受益;第二,中國發展云計算,核心技術的比拼根本不存在,拼得只是包裝能力。 似乎可以預見的是,在中國,服務提供商將是云計算產業鏈中最大的獲益者。 太平洋證券研究員于英儀表示,“因為對于云計算的構架,每個公司提供的版本不同,服務商最終選擇哪一家不能確定,所以他們的獲利不是那么直觀。但是服務提供商的獲利卻是很直接的。” 于英儀認為可以長期關注那些以云計算提供在線服務的小企業,比如神州泰岳(300002.SZ)。神州泰岳的主營業務——中國移動飛信就是一項云計算服務,這也是神州泰岳被歸類為云計算概念股的原因。“因為大公司開發一個新業務,收益占比很小,但對小公司來說,對利潤的貢獻卻是巨大的。” 但是,整個漫長的云計算產業鏈中,“硬件獲益還是先于軟件的。”中銀國際分析師查一亮這樣告訴記者。 “云計算帶來的機會,并不是開發新一代的計算機,也不是服務器的數量有爆發式的增長,而是在整個連接方式上的轉變。”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戰略部劉南杰也這樣認為,云計算發展過程,最先受益的肯定是硬件生產商,他進一步向記者解釋說,“服務器和存儲器生產商最先受益。” “但云計算時代,硬件方面的變化不大。”華東師范大學計算機系研究云計算領域的一位教授也向記者透露。“主要的突破是在軟件方面,整個平臺的架構是最有挑戰的。”這也同時意味著盡管硬件會先從云計算中獲益,但不會帶來爆發式的增長。“軟件企業方面的增值是最大的,遠遠要大于硬件制造商。” “云”緋聞考察 目前中國的云計算服務,包括基礎設施、平臺、基礎軟件、應用軟件四大類。其中基礎設施如前所述有浪潮信息與聯想,以及方正科技 (600601.SH);提供搭建平臺服務的公司中,鵬博士(600804.SH)與網宿科技(300017.SZ)受益較為明顯;東軟集團 (600718.SH)與中國軟件(600536.SH)則是提供基礎軟件的翹楚;應用軟件當面,用友、金蝶、焦點科技是主力,但用友軟件 (600588.SH)真正的收益還要等待前面3大步驟的完成。對于前端的耗時,大概5、6年。 至于最終的用戶端炒得比較熱的就是三家移動通信公司,包括中國移動的“大云”系統,聯通的“互聯云”系統,以及電信緊跟著推出的“e云”系統。 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業務支撐所副所長孫少陵曾公開表示,中國移動的“大云”項目是利用開源Hadoop系統搭建云計算研究環境。預計中移動不久將會把實驗室云計算平臺擴容到1024個節點,并計劃在今年發布大云1.0版本。 其余運營商緊隨其后,中國電信的“e云”是和EMC攜手推出;中國聯通的“互聯云”項目,計劃打造成一個集成了硬件、軟件、網絡、應用和服務的綜合性平臺。 但據理財周報記者從某中央職能部門權威人士處了解到的信息,三家電信的“云計劃”基本上都是舉大旗,在5到6年內不可能投入到實際應用。“他們自己3G和TD都已經來不及應付了,哪還有工夫去做云計算。”該權威人士說到。 除了移動通信領域外,辦公領域涉及到“云計算”的典型是清華同方最近推出的“云終端”項目。清華同方旗下有上市公司同方股份 (600100.SH),但與之關聯不大。該項目是通過用一臺“云終端”代替幾十臺呼叫中心的PC,來實現節約投入成本和維護成本的目的。但某高校計算機系教授表示,這個“云終端”事實上只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來源:理財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