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日前在一場分享會上直言,在美國幾度加碼限制之后,中國獲得先進AI芯片和技術的難度大增。不過,在吸取了過去的經驗教訓后,中國已經提前做了一些準備,不至于出現手足無措的情況。 “我們現在已經走到了自主研發的階段,展望未來5到10年,我們有機會可以通過積極新的路徑實現‘禁運’封鎖的整體突破。”盛陵海樂觀道。“在當下非常火熱的大模型方面,中國與國際企業的差距并沒有多大。這足以證明我們可以實現自主研發,這也是我堅信我們能夠搞好自己的AI芯片的原因。”盛陵海接著說。 在具體講如何突破AI芯片之前,盛陵海首先強調,國內AI企業必須要放棄幻想。因為美國對我們的封鎖大概率會一直存在。為此,只有轉向本土供應鏈,只有堅持使用國產芯片,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雖然轉向國產,必然會碰到不少問題和局限性。但在海外對我們持久限制的既定前提下,繼續使用海外芯片廠商的“降規格”版本產品是權宜之計,我們必須做好打游擊戰的準備。 “唯有轉向國產芯片,把碰到的問題一一破解,把國內的整個AI芯片乃至整個生態培養起來才是長久之道。”盛陵海表示。當然,可以明見的是,在這種發展方式下,中美AI芯片行業會割裂成兩個生態,這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當然是不太有利。 “但也正是在這種競爭態勢之下,讓飽受英偉達重壓的國產AI芯片找到可乘之機”。盛陵海告訴半導體行業觀察。他進一步指出,對于國內的AI芯片企業來說,去訓練市場跟英偉達等現有對手掰手腕,也是勝算不大的,事實證明也是如此。但企業們可以在廣大的AI推理芯片市場找到突破點,這實際上也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Gartner預測,到2025年,云端的“推理”需求會超過“訓練”。這一方面是因為過去幾年廠商在訓練方面投入了巨額的資源,這種投資力度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另一方面,諸如OpenAI應用端被擠爆,無法登錄的現狀頻發,證明我們在推理上面的投入還是不夠多。 基于這兩點現狀,大家自然就會往推理側投資更多芯片,這也是Gartner做出2025年會出現交叉點,之后推理需求量會比訓練增加更快預測的原因。當然,這個成立的前提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AI應用。 Gartner同時還預測,到2026年之后,更多基于GenAI的要求應答將在端側而非云端處理。在云端投入持續高漲,Gartner認為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設備端可以支持十億到一百億規模的模型,邊緣端則能支持一百億到一千億的這個規模的大模型,這意味著它們都可以實際支持一定的企業或者個人的應用。換而言之,這個從技術上其實也是可行的。”盛陵海說。他進一步指出,邊緣側和端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會從智能手機、電腦,不斷地擴散、到消費物聯網、智能家居和汽車。 對于國產AI芯片企業而言,在這股大浪潮下,針對推理方面,也可以從各個環節入手,尋找機會。不過,正如大家所見,現在市場上的很多解決方案都是各自為政,這樣帶來的重復造輪子和生態不兼容的副作用影響深遠。 “國內官方組織或者企業領頭羊如果能夠針對生成式AI的推理、加速定一個標準,然后搞一些可以通用的架構,將其標準化之后,軟件和生態的開發相對來說就容易一點。”盛陵海建言道。 屆時,我們生活的整個科技世界,也將在AI的推動下,邁向一個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