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芯智訊 據中國臺灣《風傳媒》報道,自11月1日起,大批臺積電工程師拖家帶口將陸續搭乘6班(每2周1班)包機飛往美國亞利桑那州Fab 21晶圓廠,以每班飛機300人(含家屬)、平均1家3口估計,1班飛機至少運走上百名工程師,總共6班飛機或將運走近1000名工程師。 報道稱,此番前往美國的臺積電工程師都屬于是比較優秀的資深工程師。因此要想去臺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工程師至少要經過兩次面試,面試最大重點為英文能力和過去表現,而且需要2位副理級主管認可和推薦。 當然去美國的工程師在待遇方面自然是會比臺灣更好。報道指出,臺積電駐美工程師底薪雙倍,分紅維持比照中國臺灣區域配發,至于居住,員工可自行選擇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地點就在距離廠房不遠的鹿谷(Deer Valley)社區,員工在當地每月房租1800美元,公司每月補助2千美元;此外,如果家里小孩進入學齡期可在當地念書,以2-5歲小孩為例,每月學費可補助700美元。 據一位通過前往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甄選的資深工程師透露,公司工程師級員工爭搶外派美國十分熱烈,雖然美國消費物價和稅率高,臺積電給予赴美員工底薪加倍,雖然吸引力并不算高,但去美國體驗人生才是重點,而且未來在公司升遷的潛力也大過其他人。 對此,臺灣媒體人陳鳳馨在節目《風向龍鳳配》中警告,臺積電正在被搬空、臺灣人才正在被掏空。 臺灣人才正在被掏空 陳鳳馨表示,臺積電第2架包機也在近日飛往美國亞利桑那州,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第1座晶圓廠(5nm晶圓廠)的機臺進廠典禮將于12月進行,之后就會進行試產和量產。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近日還宣布,將在亞利桑那州新建第2座晶圓廠——3nm晶圓廠。《商業周刊》更是拍到了第2個廠區的地基已建設完畢,這也顯示在美國建3nm晶圓廠早已經是在之前的計劃當中。并且,亞利桑那州的3nm晶圓廠,建設時間將比5nm晶圓廠更加快速完成,那么3nm晶圓廠會不會需要數量更多的臺積電員工,這是個問號。 陳鳳馨指出,此前臺積電至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設廠,已是近兩年臺灣最大的新聞,之所以《商業周刊》的照片會引起軒然大波,是因為臺灣人發現,美國要的不僅是臺積電去投資、砸錢,也不僅是5nm、3nm這些最先進的技術,美國要的還包括了臺積電的人才,即“要錢、要技術,也要人才。” 也許1000人對于共有10幾萬工程師的臺積電來說,似乎并不是這么多,但是前往美國的這一批人是最頂尖的工程師,且未來將持續有包機將臺灣的頂尖人才送往美國,對于臺灣民眾來說,感受就會特別強烈。 臺積電為什么要這么做?陳鳳馨分析稱,之前不管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或張忠謀,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都提到,晶圓代工在美國生產非常不劃算,不只成本會拉得很高,更最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的人才。 第一,沒有足夠熟練的高階工程師,因為美國本來理工人才就不多,愿意投入到半導體的人也非常有限,雖然亞利桑那州為了吸引臺積電投資,在附近的幾所社區學院開設了半導體課程,但訓練的是一線技術人員,而不是現場可以解決問題的工程人員,終究還是有差距,所以美國很難挖掘到這么多足夠的工程師,這本來就是臺積電當初擔心的事。 第二,美國的工程師不愿意輪班。晶圓廠一旦上線運轉后,必須要24小時運作,所以產線工程師不僅是要輪班,還需要隨叫隨到。輪班、隨叫隨到在中國臺灣新竹的科技公司其實很常見,客戶臨時有需求,或者運作上突然出狀況,必須要在一定時間之內立刻趕回公司或工廠,一定會有一些輪著接電話的人。要有現場的輪班人員,也要有隨時接電話的人員,這些事情對美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無法接受的事情。短期之內也無法改變美國的文化,所以臺積電干脆直接從臺灣搬人才過去,可能速度還比較快一點。 但是問題在于,臺灣的人才庫可能沒有那么多熟練的人才,基于以上2點,臺積電才必須這樣子把很多人才一批批的搬過去,且未來如果第2個廠區,第3個廠區都需要人才的時候,臺積電可能還是只能從臺灣搬,這本來就是可預料的畫面,這也是為什么美軍方智庫會直接建議,兩岸如果發生危機,他們第一時間要做的就是給臺積電工程師1人1份綠卡,請他們舉家遷移到美國去,這才是他們的首要工作。 陳鳳馨表示,雖然這只是美國智庫的建議,不代表美國政府真的已經這樣考慮。但如果像現在這樣螞蟻搬家的方式,確實比危機時突如其來大量搬遷快速得多。而臺積電的行動反映的是一種焦慮,臺灣是不是正在國際的競爭過程當中快速流失人才? 臺灣沒有任何優勢,只有人 陳鳳馨指出,基于地緣政治的緊張,各國來中國臺灣挖角人才的情況似乎越來越嚴重。早在1960-1970年代,臺灣就很清楚知道,“臺灣沒有任何優勢,只有人。”因為臺灣沒有生產石油、天然氣,沒有生產鐵礦砂或煤礦,也沒有廣大市場,2300萬人口就已經緊繃了,放在區域競爭角度來看,市場非常小,所以臺灣唯一有的就是人力跟人才。 早期臺灣是用勤勞的人力,有很多加工出口區,當時的加工出口區對臺灣的經濟成長幫助非常大,也確實形成了一種模式,所有發展中國家開始藉由加工出口區或者輕工業區,慢慢發展出累積資本、技術的能力,當時中國臺灣成長的模式,給了全世界發展中國家一個重要啟發。第二個就是人才,到了1980年,早年從頂尖大學去美國留學的這批人,在科技發展的導向之下,以及美國當時發展“水平分工”的趨勢之下,過去是“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在1980年代之后,變成“來來來,回臺灣”風潮,人才回來臺灣,聚集出新的產業模式,將“技術密集”在臺灣落地生根。 臺灣工程師一批批去美國,臺灣會“慢性失血” 陳鳳馨認為,將來可能會有臺美工程師相互比較的問題,臺灣工程師除了技術上非常熟練、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之外,肯吃苦、肯輪班是相當重要的原因。但當臺灣工程師發現美國工程師不愿意輪班,也不需要隨叫隨到,這件事情的不平衡,隨時會爆發出來。隨著臺灣一批批人才去美國,會形成“慢性失血”的狀況。 現在全世界都希望能夠分散半導體產業,讓全球不要那么依賴中國臺灣,臺灣當局面對各國的蠶食無力阻擋。現在,臺灣要試著將各國蠶食所造成傷害降到最低,而不是逃避,想著“全世界離不開中國臺灣,大家放心”。這些話,今年、明年或許有效,但5年后、10年后呢?如果此刻不去面對,5年后就會無法應對。 陳鳳馨提醒,讓人才聚集在中國臺灣最重要,除了面對蠶食,要找出一條出路,讓人才愿意在新產業的需求之下聚集在臺灣。現在全世界都在搶人才,所有的發達國家老年化都非常明顯。中國臺灣面對的壓力比所有國家都更嚴峻,因為還有一個兩岸之間的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