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柯達與樂凱關于膠卷價格之爭曾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當時由于中國有本土膠卷品牌──樂凱的存在,柯達膠卷不得不在中國采取低價策略,售價比在歐洲、甚至比在美國本土都要低很多,盡管柯達一再回避這一因素,但樂凱對柯達膠卷在華售價的制衡作用卻是事實。在隨后的幾年里,柯達為了在華掃除這一競爭對手,試圖收購樂凱,但由于樂凱的堅持,柯達最后只得到樂凱20%的股份。盡管后來由于柯達在向數碼轉型上的失敗,最終于2007年底不得不宣布退出樂凱,但柯達與樂凱的故事一直成為商戰之精典。 十幾年前發生在影像行業的商戰正在中國半導體材料業悄然上演。最近幾個月,國外半導體材料供應商在華售價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有些降幅甚至達到 20%左右。當然金融危機造成Fab產能利用率下降,供貨商庫存壓力加大,不得不采取降價方式清庫存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另一個原因卻是外商不愿承認,也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 業內人士都知道,一直以來,國外材料供應商賣給中國IC制造商的材料價格比賣給美國、臺灣、韓國,甚至日本的價格都高,這其中除了中國采購量相對較少、物流費用較高外,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沒有本土材料供應商與之競爭。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由于當地本土材料供應商經過多年努力都已發展起來,外商已無法壟斷該市場,而中國本土材料業以前幾乎是一片空白。 這幾年,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飛速發展,一些海外高科技人才紛紛回國創業,本土材料業開始蓬勃發展。上海新陽、安集微電子、上海新傲、寧波江豐等一批本土材料公司在這波金融危機中脫穎而出。他們憑借技術創新、成本控制、商業模式以及本地化運作等優勢,又逢金融危機制造商面臨成本壓力之機,他們成功地利用天時與地利,一路摧城拔寨,不僅攻入本土IC制造企業,而且不同程度上進入了一些亞洲的Fab,其中一家公司的產品甚至打進了臺積電。 當本土材料業剛剛有了一些起色時,第二輪博弈又開始了。在性能、質量這些過去被外商引以為傲的優勢不復存在之時,降價成為外商不得不選擇的應對辦法。但拼價格畢竟不是外商的強項,龐大的運營成本、研發投入,以及高昂的物流費用,外商不可能長期靠降價來與本土公司競爭,那么,接下來的下一輪博弈外商又將如何出招呢? 隨著半導體產業增速的日益減緩、競爭的日益加劇,造成材料業利潤空間的日益縮小,再加上本土企業的崛起,雙方面的夾擊必然造成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國外企業退出中國市場;另外一些資金雄厚的國外企業,將會像當年的柯達那樣不惜血本采取兼并收購或合資等方式消除中國本土的競爭對手,下一輪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更趨白熱化。 面對殘酷的競爭,本土企業將如何應對?“只有增強自身競爭力,把產品質量做得更好,成本降得更低,技術創新做到極至,將企業盡快做大做強,才能避免被國外競爭對手兼并的命運。”一位本土材料供應商表示。 盡快將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國家和各地方政府應適當調整關稅政策和地方優惠政策以增強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在這一點上,我們的政府也可以學學國外的 “經驗”。2009年12月3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批準對中國產石油鋼管征收約10%~16%的關稅;去年,德國光伏產業聯盟也在游說歐盟對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既然貿易保護措施已成為國際間保護本土產業的慣用手段,那么我們何不以同樣的方法保護一下我們剛剛崛起的本土半導體材料業? 作者:董紅 (ddong@semi.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