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了等于白談,蘋果公司仍然在‘忽悠’人們。”11月15日上午,在蘋果和5家民間環保組織爭論3小時之后,環友科技負責人李力失望地走出北京國貿大廈蘋果(中國)辦公地。縱然經歷了一年多的爭鋒,蘋果公司在輿論重壓下開始正視供應商污染問題,但是其若即若離的態度,卻讓民間環保組織不滿。 蘋果拒絕透露供應商名單 參加會議的自然之友總干事李波向《IT時報》記者透露,15日的會議中,參與這次洽談的包括蘋果總部負責供應鏈的2名代表,3名中國區代表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自然之友,環友科技等民間環保組織的負責人。南京綠石因地處南京市,所以采用電話旁聽的方式參與會談。據悉,對于15日的洽談,環保組織曾經要求媒體介入,但是遭到蘋果方面拒絕。蘋果方面還希望環保組織不要向媒體透露蘋果參會人員的職務和名字。 李波說,在會談中,蘋果方面表示,已經通過第三方獨立公司去審核自己的15家供應鏈企業,并發現一系列問題,如部分供應商缺乏對環境的評價,廢水排放種類超標,廢水排放能力超過其自身處理能力,廢棄物歸類管理混亂等等,并要求這些供應商遞交整改報告。但是,對于這些違規企業的名字,以及具體的整改方案和整改時間,蘋果依然守口如瓶,即便是這份第三方審核報告,幾位環保組織的負責人也沒見著。 “蘋果公司口口聲聲稱供應商是他們的商業機密,要通過自己的方法去進行監管供應鏈,而究竟怎么監管?怎么整改?為什么不愿意對社會披露?我們要求看一看那份第三方審核報告,他們不同意,還希望我們保持‘低調’,不要總是在媒體那邊鬧得沸沸揚揚。”環友科技負責人李力認為,蘋果方面仍在回避問題,在部分供應商的污染事實已經認定的情況下,蘋果理應公開調查報告,讓社會一起來監督。 “保守供應鏈秘密似乎是他們的處事習慣,但我不認為任何違規記錄和整改方案是商業秘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根據蘋果所披露的這些供應商問題,我們懷疑蘋果是否有能力憑一己之力去處理好這些問題。蘋果代表也承認,由于供應鏈過于復雜,他們仍然無法完全避免其在中國關聯工廠的悲劇再次發生。“我們從善意的角度認為,蘋果想要以一己之力贏得‘貓捉老鼠’的戰役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他們有這樣的誠意,應當將一些信息進行公開披露,由公眾一起推動供應商去整改。” 環保人士稱蘋果避重就輕 日前,馬軍在美國和蘋果總部人士會談時,蘋果的態度還算積極。他們愿意去深查供應鏈的問題,擴展管理方面的透明度,提高供應鏈審核標準,把相關的污染情況納入未來簽訂合約的標準。馬軍說,“當時雙方還就如何去推動供應鏈管理,做了一個詳細的梳理。” 然而,在15日的會議上,蘋果公司的相關人員對于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卻避重就輕、閃爍其詞。李力告訴《IT時報》記者,針對蘇州聯建公司使用正己烷一事,蘋果方面稱曾經督促聯建設置通風設備,但聯建公司最終未能執行,所以導致員工中毒事件,這幾乎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到供應商身上。 南京綠石負責人李春華向《IT時報》記者透露,在會議中,蘋果方面花費大量時間反復講述他們對于員工的人性化措施、談到他們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勞工問題等等。“但是談到怎么管理供應商、培訓供應商、提高供應商的環保意識,他們卻閃爍其詞,強調‘只做不說’。” 李立也向記者透露,一年多來環保組織多次嘗試與蘋果溝通,均遭到“閉門羹”,在會上蘋果公司人員竟然以“郵箱地址有問題”、“老外不懂漢語”作為搪塞。 未來前景“道阻且長” 蘋果從一開始的回避和拒絕,到如今愿意坐下來談話,幾名環保組織負責人均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是未來的路仍然漫長。 馬軍表示,“我們希望他們能從被動走向主動,與社會環保組織和公眾有一個積極的互動和回應,不要閉門造車,關起門來內部審核。我們看到,西門子、沃達豐、飛利浦等公司都已經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但蘋果與這些企業相比顯然有很大差距。我們希望以這次會談為契機,能進一步加強環保組織和蘋果公司的溝通,定期或不定期面對面交流。” 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研究院馮永峰建議,蘋果要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加強和環保部門的互動。此外,蘋果還應該在IT行業內做一些環境優化的推進。 環保組織表示,未來一年,他們還將繼續關注蘋果公司供應商改進情況和供應鏈管理情況,繼續調查其他IT行業的環境表現,促進整個IT行業的環境改良,推動更多IT品牌對其供應鏈進行更加精細和嚴格的環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