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VNET 前不久,雷諾集團和意法半導體宣布,雙方就2026-2030年新能源汽車用SiC(碳化硅)和GaN(氮化鎵)產品的供貨,達成合作協議。無獨有偶,今年早些時候,德國緯湃科技(Vitesco Technologies),也獲得了來自現代汽車數億歐元的800V SiC逆變器的訂單;江淮汽車與博世也簽署了有關在SiC逆變器領域開展合作的戰略協議…… 在SiC領域,其他電動汽車頭部公司和造車新勢力近期的行動也同樣引人關注。如特斯拉就發布了一款采用SiC逆變器的新車型Model S Plaid;比亞迪在推出首款采用SiC技術的車型“比亞迪·漢”的同時,還宣布到2023年將實現SiC車用功率半導體器件對硅(Si)基IGBT的全面替代;蔚來汽車也表示將在2022年交付的新款ET7車型上,采用基于SiC技術的電驅系統。 種種跡象表明,未來幾年內,SiC功率器件將在電動車領域迎來一個市場小高潮,因此大家都在未雨綢繆,提前布局“結對子”,讓自家的供應鏈更健壯。 為什么用SiC? 實際上從電動汽車的電驅逆變器成本來考慮,如果用SiC功率器件替代成熟的Si基IGBT,單車成本會增加200至300美元,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大家心甘情愿多花錢去采用這個更“貴”的方案呢?這還得從SiC器件自身的特性說起。 在電力電子領域,負責開關控制的功率器件是性能的關鍵。長期以來,Si材料在這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隨著應用中功率密度越來越大、開關速度(頻率)越來越高、功耗要求越來越苛刻,對于Si器件性能的“壓榨”也越來越接近其理論極限,因此人們開始從材料上入手,尋找能夠替代Si的新的半導體材料。于是,SiC和GaN兩種寬禁帶半導體(也被稱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而其中的SiC更是憑借諸多特性,在650V至3.3kV的功率半導體器件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 圖1:不同半導體材料器件的性能和應用區間(圖片來源:Infineon) 如圖2所示,SiC的禁帶寬度是Si的3倍,絕緣擊穿場強(臨界場強)是Si的近10倍,熱傳導率是Si的3倍,電子飽和遷移率是Si的2倍……這些特性應用在功率器件中則意味著: · 高禁帶寬度:禁帶寬度越大,臨界擊穿電壓越大,更適合高壓大功率應用。 · 高飽和電子遷移率:這個數值越高,器件的開關速度越快,使得高壓下的高頻操作所需的驅動功率更小,能量損耗更低。而且高頻電路中允許使用外形更小的外圍器件,也有助于實現系統的小型化。 · 高熱導率:可避免使用額外的冷卻系統,有利于成本和外形尺寸的優化。 · 單位面積導通電阻小:可有效減少損耗。 ![]() 圖2:不同半導體材料的關鍵特性對比(圖片來源:Infineon) 具體到汽車應用中,有分析顯示,在電驅逆變器方面用SiC器件替代Si基器件,器件層面驅動器能效損耗可降低80%。根據 Cree 的估算,在電動汽車逆變器中使用SiC功率器件, 可以讓整車功耗減少5%-10%,綜合考慮下來,雖然逆變器模組的成本會增加,但是電池成本、散熱成本,以及空間使用成本會顯著降低,整車成本可以節省約2000美元。而且除了逆變器,SiC功率器件還可用于電動汽車的車載充電器(OBC)、電源轉換系統(DC/DC)等很多方面,這就難怪大家對其趨之若鶩了。 特斯拉的成功 其實對于SiC器件上述這些性能上的優勢,大家早有認識,但是如果這些探討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沒有實際的成功案例,那么在做技術決策時,還是難免會然人心存猶疑。因此,今天能夠讓一眾車企果斷下決心“擁抱”SiC的原因,除了這些年SiC自身的技術進步,特斯拉的示范作用也不容小覷。 在電動汽車上采用SiC功率器件,這一點上,特拉斯應該是最早“吃螃蟹”的一家全車企。2018年,特斯拉在Model 3的逆變器上采用了意法半導體推出的650V SiC MOSFET,據稱相比早先推出的采用Si基IGBT的Model X等車型,此舉能為逆變器帶來5%-8%的效率提升,這對于提高整車的續航能力功不可沒。緊接著,2020年推出的Model Y上,特斯拉在動力模塊后輪驅動也采用了SiC MOSFET。加上上文提到的Model S Plaid,目前特斯拉采用了SiC技術的車型已達3款。其中,憑借SiC MOSFET為電驅逆變器提供的更佳的耐高壓、高溫、高頻性能,Model S Plaid百公里加速僅需2.1秒,號稱是目前全球加速最快的量產車型,這樣的“標簽”無疑也成為了SiC最好的背書。 隨著SiC產品和技術的成熟,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應用拓展不僅體現在滲透范圍的擴大,還有應用方式上的深化。早期新能源汽車電驅逆變器中,一般會采用Si基IGBT和SiC-SBD混用的架構,目前則在向純SiC的逆變器進化。2017年,Rohm的純SiC功率模塊曾經助力VENTURI車隊打造出了一款新型逆變器,其尺寸縮小了43%,重量減輕6kg,這樣的成功案例使得未來純SiC逆變器的前景十分令人期待。 缺新潮是否會出現? 根據HIS Markit的預測,預計到2027年SiC功率器件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美元,2018至2027年期間的年復合增長率近40%!其中,新能源汽車市場是一個最主要的驅動力。 但是需求的增長,也會帶來一個憂慮,那就是“需求的爆發是否會引發供貨的短缺”,特別是這兩年汽車電子領域備受“缺芯”之苦,心理陰影還未散去,大家對此的擔憂也就更進了一步。 從目前來看,制約SiC器件產能快速擴張的因素主要包括: · SiC在襯底晶片和外延片這類基礎材料的制備上,還難于與Si比肩,比如襯底晶片大多在4英寸和6英寸(而Si器件主流工藝為8英寸和12英寸);氣相外延速率低,液相外延產量低……在這些技術問題沒有突破性的解決方案之前,產能注定會受限。 · 從SiC器件制程工藝中,在電極的制作上如何形成良好的歐姆接觸,仍然是一個難點。 · 從SiC的產業鏈布局上,以往關鍵的工藝技術都掌握在少數公司手中,整個市場規模較小,還遠沒有形成像Si基工藝那種基于標準化的大分工。 上述這些瓶頸,都會制約產能的快速爬坡和成本的降低。以SiC襯底晶片為例,目前SiC的成本是Si的4至5倍,預計未來3-5年價格會逐漸降到Si的2倍左右。在這個過程中,短期內產能和供貨吃緊,可能是在所難免的。 好在,市場的發展的良好預期,已經為大家帶來了充足的信心,所以可以看到業界在增加產能方面的投入也在持續增加,比如意法半導體對Norstel公司的收購,英飛凌對SiC晶圓切割領域新興公司Siltectra的收購等。 未來大家對于SiC器件的發展,應該有個什么樣的合理預判呢?之前一位業界人士的觀點比較客觀,在這里我們不妨引用過來——IGBT從1990年發展至今,一共發展了30年,走過了7代的技術,最終成本降到了原先的五分之一;而SiC從一個新興技術發展到通用技術,這個過程同樣會是十分漫長的,SIC技術也同樣需要時間來進行技術上的打磨。 所以,對于SiC,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地緊跟這個大趨勢,另一方面“耐心”也是必須的,把握好這一節奏,整個技術升級換代才會更無縫,更順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