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網上瞎逛逛看到不少的新聞。讓人感到欣喜的,無異于以前大躍進的新能源戰略停滯,躍進開始被質疑,整個喧囂的環境開始回歸常態。 可以看看以下的一些文章: 實際 電池消耗快維修不便杭電動汽車遭閑置尷尬 新能源汽車一周年成績寒磣試點三城市樣本調查 石家莊首座電動汽車充電站建成半年遭閑置 電動汽車普及滯后南昌150座充電樁被閑置 昆明電動汽車產能嚴重不足各地充電站基本閑置 BYD 比亞迪陷入裁員門 董秘和總經理助理口徑不同 比亞迪人事風暴銷售部幾近清空 初嘗“大躍進”苦果微客企業轉向 評論 純電動車“大躍進”要不要清算? 誰是電動車“大躍進”的始作俑者? 豐田電動車比我們領先幾步? 我們需要開始反思,如果想要真正需要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什么? 1. 時間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軌跡,走得已經偏離了軌道了。這個產業最終呈現的方式是以車的形式,由消費者進行檢驗,如果其達到傳統汽車的安全要求和大部分性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可以說這個車已經達到了市場化的條件。在如今標準如兒戲,拿示范和定向客戶進行測試的情況來看,這只能說明這車是處于半成品狀態。一切都需要時間去檢驗,尤其對于產品而言。 對于汽車開發的團隊而言,目前的情況,幾乎所有的車子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改造的。但不同的情況,使得原有的車型必須得到很多的修改。與之對應的是整個開發團隊的時間,按照現在的時間節點要求,大概也只能把現有的部件整合在一起,進行初步的調試,然后進行部分實驗的時間。這樣的時間安排,能做出來的只有神仙了。 示范區的建立就顯得中國的時間的特殊了,從開始的試點至各個不同的項目,示范區等等林林總總不同的名字,貫穿在一個政治任務下的時間,大概也就是發文件要求設施、車輛和企業堆在那里。 2. 錢 如前所述的問題有些類似,看上去轟轟烈烈的投資多少用到了實處?多少用在了培養人,耐心積累和試制,多少用在了實驗和研究上了?如果都是揮舞著支票去買設備和挖人,只能增加整個行業的流動率和設備交貨期而已。 如果步伐可以慢下來,去掉與新能源汽車相伴而生的利益捆綁,松開企業和開發人員的負擔,以相對客觀和合理的鼓勵方式,讓車企根據自己的自身發展和能力,進行量力而行的發展。這才是一個長期而可持續的行為,關心過了只能帶來反的結果。 做這個行業的工程師,沒有10年是見不到真正的陽光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