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可以堪作富可敵國的新范本。研究蘋果的K線走勢圖,人們就會驚奇地發現,這些年來,無論世間發生多少驚濤駭浪,蘋果的股價卻一直翹首向上,連漲8年。截至8月11日美國股市收盤,蘋果正式超越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更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7月,蘋果擁的現金及有價證券多達761億美元,它手握的財富已超過美國政府可控的現金,達到富可敵國的境地。 盡管在8月24日,蘋果CEO喬布斯宣布辭職,當日蘋果股價受此消息影響有所下探,但幾天后重新上揚,并未受到重大影響,蘋果還是那個惹人喜歡的蘋果。 1976年,喬布斯成立蘋果電腦公司,其后因經營理念和方向不大對路,曾一度瀕于潰敗。1997年,它的市值僅為微軟的五分之一。1997年9 月,喬布斯重新執掌蘋果公司時,蘋果已連續兩年虧損,面臨破產窘境。喬布斯實施了一系列復興計劃,大力倡導“良好的用戶體驗是蘋果的根基”。他只用了13 年的工夫,就創造了世界公司發展史上的奇跡。 蘋果董事會在喬布斯發出辭職信后,對他作出這樣的評價:“喬布斯憑借卓越的眼光和領導力挽救了蘋果,將它塑造成世界最具創新力、最有價值的企業。”這一評價頗為中肯,也發人深省。 蘋果的奇跡證明,一個企業家憑借“卓越的眼光和領導力”,就可以將公司塑造成“最具創新力、最有價值的企業”。 但問題也出來了,這在中國可以做得到嗎?換句話說:為什么中國的土地長不出“蘋果”? 與“蘋果”身份一樣的中國民營企業,雖然未見有“喬布斯第二”,卻也不乏有“卓越的眼光和領導力”的領軍人物,但為什么它們就沒有“蘋果”那么好的發展機會,為什么在全球500強中也很難見到它們的身影? 筆者以為,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缺乏“蘋果”這樣不靠政府扶持而做大做強的“氣候”和“土壤”。而我們現在最“肥沃”的土壤,就是被國有企業“一統江山”的行業壟斷。事實上,國有企業對行業壟斷的實質就是行政性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表現為:保護利益集團的壟斷利益,限制競爭;因循守舊,不思創新,延緩產業技術升級;降低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干擾市場競爭秩序,等等。這是中國無法產生頂尖公司的根本原因。 “大而不強”是中國企業的弊端和痼疾,就拿中國最拿手的制造業來說,雖已頭戴三個“世界之最”的桂冠,第一生產國、第一消費國和第一出口國,獨具世界上最好的“天時地利”。但至今我國尚無一家像蘋果這樣在消費電子產品上“執世界信息產業之牛耳”的領軍企業。 目前,我國的主要產業大多由國有企業主導。即使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的大型企業也集中于兩大板塊:國有資源企業和國有金融企業。為了追趕全球的一流企業,我國也推出了自己的種子選手,如中石化、中石油、寶鋼、中國工商銀行等,但它們都是靠國家力量、靠政府“奶大”的,在國際同行中缺乏競爭力。 一般來說,國際頂尖企業基本上是靠市場競爭力、品牌和一流技術打拼出來的,而我國的企業一無品牌二無技術,剩下的“優勢”就是徒有規模,因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毫無招架之力,只能甘拜下風。 就拿我國電信運營行業為例,國家通信業的全部資源均由三大運營商控制和壟斷。但是,三大運營商為了爭一己之利,齊齊為iPhone競折腰,為引進iPhone上演了一場勾心斗角的爭奪大戰。 雖然中國的運營商也曾推出自己的Phone,但由于是拾人牙慧,毫無創新可言,用戶不買賬,連最有聲勢的中國移動的OPhone,上市三個季度也才賣出30多萬部,現今已偃旗息鼓。 而拔得頭籌的中國聯通,引入了iPhone,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剛剛發布的中期業績顯示,2011年上半年3G手機補貼多達30.57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補貼額度,凈利潤下降5.5%,這說明iPhone手機補貼給聯通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但這些都不足掛齒,它們一心想著如何維持和強化自己的壟斷地位:與消費者訂立更多霸王協議,從用戶口袋掏出更多真金白銀;從對手手中攫取更多的利益和地盤,置用戶利益于不顧。 國有企業以及政府官員享受的是利潤大頭,留給自己超級薪酬和福利。他們今日官員,明天總裁,左右逢源,兩頭得利。他們無過便是功,不貪便是好官。這些理念與機制上的沉疴和弊端,與現代企業制度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如此環境之下,怎么能夠產生喬布斯般的創新動力和蘋果般的先驅產品呢? 蘋果富可敵國讓我們羨慕,也足以讓我們深思和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