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諸如醫療電子和無線傳感節點等應用的興起,低功耗芯片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這類芯片對性能和功耗要求苛刻.靜態隨機存儲器(SRAM)作為芯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程度上影響著芯片的面積和功耗,因此其功耗的優化成了芯片功耗優化的關鍵所在.本篇文章由專注于銷售代理SRAM、MRAM、PSRAM等存儲芯片供應商宇芯電子介紹如何利用傳統方法提升SRAM性能。 SRAM單元的數據保持功能是通過背靠背的反相器實現的,因此為了使單元能最穩定地保持數據,每個反相器都要工作在最優的噪聲容限下.使單個反相器獲得最優噪聲容限的傳統做法是,先把NMOS和PMOS的溝道長度固定為最小溝道長度,再調整NMOS和PMOS的寬度比(W,WR),從而匹配兩者的驅動能力. 圖1顯示了室溫下(25℃),傳統尺寸調整方法在不同電壓下寬度比的變化趨勢.從全局觀察,寬度比隨電壓降低呈增長趨勢.同時其增長率在不同工藝角下有明顯差別.產生這個趨勢的原因在于 ![]() 圖1室溫下寬度比隨電壓和工藝角的變化趨勢 巨大的尺寸開銷不僅會導致漏電的增加,也會影響電路在亞閾值區的功能.而且,由于亞閾值區晶體管電流與閾值成指數關系,所以微小的闕值變化都能帶來顯著的電流變化,從而導致寬度比發生進一步偏移.因此為維持SRAM 單元在亞閾值區的噪聲容限,采用傳統的尺寸調整法會使得單元的反饋環付出更大的面積代價. 圖2不同溫度和工藝角下寬度比的變化趨勢 與此同時的單元的寫能力受上拉晶體管和存取晶體管的相對強度影響,當使用大尺寸的上拉晶體管( M2,M4)時,存取晶體管(M5,M6)的尺寸會相應增大以保證寫能力,從而又增大了單元面積.因此許多學者提出了各種方案:比如在存取晶體管上加上高電壓的字線電平以增強晶體管的導通能力,或者降低要寫入單元的供電電壓,使得上拉晶體管的能力變弱,從而降低尺寸開銷.但是這兩種方法都需要額外的布線開銷和供電電路,會產生多余的功耗,同時也會影響SRAM 陣列中半選單元的穩定性,導致SRAM不能穩定工作.所以外圍輔助電路雖然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傳統尺寸調整方法的劣勢,但也會帶來電路和功耗開銷并導致其他問題的產生. |